一种MPR炉渣区冷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0557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21
一种MPR炉渣区冷却机构,冷却壳体的内侧形成有冷却空间,冷却壳体的内部设有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之间形成处于冷却壳体内部的双冷却配合管路;第一冷却管路在冷却壳体的壁内往复均匀分布,第一冷却管路的起始端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第一冷却管路的末尾端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第二冷却管路在冷却壳体的壁内往复均匀分布,第二冷却管路避让开第一冷却管路,第二冷却管路的起始端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第二冷却管路的末尾端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本技术方案在炉体渣区的冷却壳体里面预置双冷却配合管路,双冷却配合管路内部通过水来带走渣区耐火材料的热量,从而保护渣区耐火材料提高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MPR炉渣区冷却机构
本技术属于MPR炉
,具体涉及一种MPR炉渣区冷却机构。
技术介绍
MPR炉是一种直接使用粉矿、粉煤的铁浴熔融还原炉,主要用来生产高纯铸造生铁。MPR炉有多方面的优势:(1)产品质量高,生产的纯铁P含量小于30PPM;(2)污染少,无二氧化硫和二恶英的排放;(3)能耗低,氧化与还原反应同时进行,耗能比高炉低13.8%;(4)人均劳动效率高;(5)自动化程度高;(6)负能炼铁;(7)成本低;(8)投资小,占地少;(9)通过氢气还原会减少煤的使用量降耗节能。MPR炉的炉体渣区是与铁水渣层处于同一水平面,温度在1500-1550℃,传统炉体渣区是耐火材料做的,但是耐火材料经受此高温寿命只有50天左右,每一次更换耐火材料及重启炉子需要30天,严重影响产量且成本增加较多。故如何对MPR炉渣区进行冷却以延长使用寿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MPR炉渣区冷却机构,实现MPR炉渣区的长期有效的冷却以尽可能长的提高使用寿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MPR炉渣区冷却机构,包括冷却壳体,所述冷却壳体的内侧形成有冷却空间,冷却壳体的内部设有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所述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之间形成处于所述冷却壳体内部的双冷却配合管路;所述第一冷却管路在所述冷却壳体的壁内往复均匀分布,第一冷却管路的起始端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第一冷却管路的末尾端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所述第二冷却管路在所述冷却壳体的壁内往复均匀分布,第二冷却管路避让开所述第一冷却管路,第二冷却管路的起始端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第二冷却管路的末尾端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作为MPR炉渣区冷却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冷却管路往复分布后将所述冷却空间进行进行包围,所述第二冷却管路往复分布后将所述冷却空间进行进行包围;所述双冷却配合管路将所述冷却空间进行包围;双冷却配合管路的外形与所述冷却壳体的外形吻合。作为MPR炉渣区冷却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冷却壳体为铜材质,所述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均采用310S;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的表面镀有Cu—Ni-Cr合金层。作为MPR炉渣区冷却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冷却管路由冷却壳体的上壁弯曲至冷却壳体的后壁,第一冷却管路由冷却壳体的后壁弯曲至冷却壳体的下壁;所述第一冷却管路由冷却壳体的下壁弯曲至冷却壳体的侧壁,第一冷却管路由冷却壳体的侧壁再弯曲至冷却壳体的下壁,第一冷却管路在冷却壳体的下壁和侧壁内往复循环弯曲后再弯曲至冷却壳体的上壁,第一冷却管路在冷却壳体的上壁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作为MPR炉渣区冷却机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冷却管路由冷却壳体的上壁弯曲至冷却壳体的后壁,第二冷却管路由冷却壳体的后壁弯曲至冷却壳体的下壁;所述第二冷却管路由冷却壳体的下壁弯曲至冷却壳体的侧壁,第二冷却管路由冷却壳体的侧壁再弯曲至冷却壳体的下壁,第二冷却管路在冷却壳体的下壁和侧壁内往复循环弯曲后再弯曲至冷却壳体的上壁,第二冷却管路在冷却壳体的上壁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所述第二冷却管路和第一冷却管路在冷却壳体的上壁、后壁、下壁和侧壁中错位开。本技术冷却壳体的内侧形成有冷却空间,冷却壳体的内部设有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之间形成处于冷却壳体内部的双冷却配合管路;第一冷却管路在冷却壳体的壁内往复均匀分布,第一冷却管路的起始端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第一冷却管路的末尾端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第二冷却管路在冷却壳体的壁内往复均匀分布,第二冷却管路避让开第一冷却管路,第二冷却管路的起始端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第二冷却管路的末尾端引出至冷却壳体的端部。本技术方案在炉体渣区的冷却壳体里面预置双冷却配合管路,双冷却配合管路内部通过水来带走渣区耐火材料的热量,从而保护渣区耐火材料提高其使用寿命,使MPR炉一个炉役期提高至5年;MPR炉不会再因为耐材烧损而停炉,节省了停炉修补以及重启烘炉的大笔费用,同时还提高了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MPR炉渣区冷却机构整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MPR炉渣区冷却机构内部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视角下MPR炉渣区冷却机构内部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MPR炉渣区冷却机构双冷却配合管路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视角下的MPR炉渣区冷却机构双冷却配合管路立体示意图。图中,1、冷却壳体;2、冷却空间;3、第一冷却管路;4、第二冷却管路;5、双冷却配合管路;6、上壁;7、下壁;8、后壁;9、侧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2和图3,提供一种MPR炉渣区冷却机构,包括冷却壳体1,所述冷却壳体1的内侧形成有冷却空间2,冷却壳体1的内部设有第一冷却管路3和第二冷却管路4;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和第二冷却管路4之间形成处于所述冷却壳体1内部的双冷却配合管路5;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在所述冷却壳体1的壁内往复均匀分布,第一冷却管路3的起始端引出至冷却壳体1的端部,第一冷却管路3的末尾端引出至冷却壳体1的端部;所述第二冷却管路4在所述冷却壳体1的壁内往复均匀分布,第二冷却管路4避让开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第二冷却管路4的起始端引出至冷却壳体1的端部,第二冷却管路4的末尾端引出至冷却壳体1的端部。参见图4和图5,具体的,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由冷却壳体1的上壁6弯曲至冷却壳体1的后壁8,第一冷却管路3由冷却壳体1的后壁8弯曲至冷却壳体1的下壁7;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由冷却壳体1的下壁7弯曲至冷却壳体1的侧壁9,第一冷却管路3由冷却壳体1的侧壁9再弯曲至冷却壳体1的下壁7,第一冷却管路3在冷却壳体1的下壁7和侧壁9内往复循环弯曲后再弯曲至冷却壳体1的上壁6,第一冷却管路3在冷却壳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MPR炉渣区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壳体(1),所述冷却壳体(1)的内侧形成有冷却空间(2),冷却壳体(1)的内部设有第一冷却管路(3)和第二冷却管路(4);/n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和第二冷却管路(4)之间形成处于所述冷却壳体(1)内部的双冷却配合管路(5);/n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在所述冷却壳体(1)的壁内往复均匀分布,第一冷却管路(3)的起始端引出至冷却壳体(1)的端部,第一冷却管路(3)的末尾端引出至冷却壳体(1)的端部;/n所述第二冷却管路(4)在所述冷却壳体(1)的壁内往复均匀分布,第二冷却管路(4)避让开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第二冷却管路(4)的起始端引出至冷却壳体(1)的端部,第二冷却管路(4)的末尾端引出至冷却壳体(1)的端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MPR炉渣区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壳体(1),所述冷却壳体(1)的内侧形成有冷却空间(2),冷却壳体(1)的内部设有第一冷却管路(3)和第二冷却管路(4);
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和第二冷却管路(4)之间形成处于所述冷却壳体(1)内部的双冷却配合管路(5);
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在所述冷却壳体(1)的壁内往复均匀分布,第一冷却管路(3)的起始端引出至冷却壳体(1)的端部,第一冷却管路(3)的末尾端引出至冷却壳体(1)的端部;
所述第二冷却管路(4)在所述冷却壳体(1)的壁内往复均匀分布,第二冷却管路(4)避让开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第二冷却管路(4)的起始端引出至冷却壳体(1)的端部,第二冷却管路(4)的末尾端引出至冷却壳体(1)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MPR炉渣区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往复分布后将所述冷却空间(2)进行进行包围,所述第二冷却管路(4)往复分布后将所述冷却空间(2)进行进行包围;
所述双冷却配合管路(5)将所述冷却空间(2)进行包围;双冷却配合管路(5)的外形与所述冷却壳体(1)的外形吻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MPR炉渣区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壳体(1)为铜材质,所述第一冷却管路(3)和第二冷却管路(4)均采用310S;第一冷却管路(3)和第二冷却管路(4)的表面镀有Cu—Ni-Cr合金层。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振民杨波姜志超孙建鹏张继伟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吉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