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50102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其包括槽沟、底座、滑座、固定架、外侧模板和支撑机构,底座通过行走机构可移动地安装在槽沟内;滑座沿隧道的横向滑动安装在底座上;固定架的外侧底端铰接在滑座的顶部;外侧模板固定安装在固定架的内侧;支撑机构设置在固定架的外侧;支撑机构包括斜撑杆、第一调节丝杆和第一斜撑油缸;第一调节丝杆的顶端与斜撑杆的底端铰接;第一斜撑油缸的伸缩杆与第一调节丝杆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中,支撑机构能够直接支撑在地面上使用,避免了以往需要在外墙模外侧设置混凝土反力墙作为外墙模板隧道的横向支撑体,造价高且难以重复利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
本技术涉及沉管隧道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
技术介绍
模板虽然是辅助结构,但在混凝土施工中至关重要,模板工程的造价和劳动力用量在整个工程中具有一定比重。沉管预制混凝土浇筑分为沉管分层分段预制混凝土浇筑和沉管全断面分段预制混凝土浇筑。沉管全断面分段预制混凝土是一项新的沉管节段浇筑技术,在同一沉管节段中采用一次性整体浇筑,杜绝了使用过程产生裂缝的现象,但一次性整体浇筑的混凝土比分层预制的混凝土产生更大的侧向作用力以浮力,一次性整体浇筑的施工难度大,维护费低,为了对一次性整体浇筑带来的侧向作用力和浮力进行支撑,防止模板变形,比如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项目中采用混凝土墙对浇筑模型进行支撑,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项目中侧模系统通过将侧模固定安装在浇筑坑的两侧,由后方的混凝土反力墙支撑,外墙模外侧设置混凝土反力墙作为外墙模板隧道的横向支撑体,通过反力墙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涨模,但这种支撑全部采用混凝土,造价高且难以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用以解决目前沉管全断面分段预制混凝土时,通过在外墙模外侧设置混凝土反力墙作为外墙模板隧道的横向支撑体,造价高且难以重复利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包括:槽沟,沿沉管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沉管隧道外部的两侧;底座,通过行走机构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槽沟内;滑座,沿隧道的横向滑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固定架,其外侧底端铰接在所述滑座的顶部;<br>外侧模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架的内侧;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固定架的外侧;其中,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若干个轨道,沿所述槽沟的长度方向固定安装在所述槽沟内;若干个行走轮组,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底部,并与若干个所述轨道相对应;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斜撑杆,其顶端与所述固定架的外侧固定连接;第一调节丝杆,其顶端与所述斜撑杆的底端铰接,其底端支撑在地面上;第一斜撑油缸,铰接在所述固定架的外侧,所述第一斜撑油缸的伸缩杆与所述第一调节丝杆铰接。优选的,所述底座上沿隧道的横向安装有第一驱动油缸,所述第一驱动油缸的伸缩杆与所述滑座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滑座包括滑动架、移动架和若干个支撑油缸,所述滑动架滑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能够沿隧道的横向在所述底座上移动;若干个所述支撑油缸并排安装在所述滑动架的顶部,且所述支撑油缸的伸缩杆均与所述移动架的底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移动架的外侧还铰接有水平调节丝杆,所述移动架的底部两侧还分别铰接有第一垂直调节丝杆和第二垂直调节丝杆。优选的,所述固定架的内侧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调节丝杆,所述第三调节丝杆的底端与所述移动架的顶部铰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中,所述支撑机构能够直接支撑在地面上使用,避免了以往需要在外墙模外侧设置混凝土反力墙作为外墙模板隧道的横向支撑体,造价高且难以重复利用的问题;同时所述支撑机构中的所述第一调节丝杆的顶端与所述斜撑杆的底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斜撑油缸的伸缩杆收缩时,可直接带动所述第一调节丝杆回转并脱离地面,方便脱模;另外,所述行走机构可带动整个系统沿着隧道的长度移动,方便在不同的工段之间转移,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中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一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槽沟1、底座2、滑座4、固定架5、外侧模板6和支撑机构7,其中,所述槽沟1沿沉管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沉管隧道外部的两侧;所述底座2通过行走机构3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槽沟1内,方便移动所述固定架5和所述外侧模板6,从而能够在不同位置浇筑沉管;所述滑座4沿隧道的横向滑动安装在所述底座2上,方便脱模;所述固定架5的外侧底端铰接在所述滑座4的顶部;所述外侧模板6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架5的内侧;所述支撑机构7设置在所述固定架5的外侧,用于压紧所述固定架5和所述外侧模板6,使所述固定架5和所述外侧模板6向内侧倾斜靠拢;所述行走机构3包括若干个轨道30和若干个行走轮组31,若干个所述轨道30均沿所述槽沟1的长度方向固定安装在所述槽沟1内;若干个所述行走轮组31均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2底部,并与若干个所述轨道30相对应。所述行走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沿着隧道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在不同工段之间转移,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所述支撑机构7包括斜撑杆70、第一调节丝杆71和第一斜撑油缸72,所述斜撑杆70的顶端与所述固定架5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调节丝杆71的顶端与所述斜撑杆70的底端铰接,其底端支撑地面上,所述第一调节丝杆71内部为可调节的螺纹连接结构,便于6调节所述第一调节丝杆71的整体长度;所述第一斜撑油缸72铰接在所述固定架5的外侧,所述第一斜撑油缸72的伸缩杆与所述第一调节丝杆71铰接。所述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中,所述支撑机构7能够直接支撑在地面上使用,避免了以往需要在外墙模外侧设置混凝土反力墙作为外墙模板隧道的横向支撑体,造价高且难以重复利用的问题;同时所述支撑机构7中的所述第一调节丝杆71的顶端与所述斜撑杆70的底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斜撑油缸72的伸缩杆收缩时,可直接带动所述第一调节丝杆71回转并脱离地面,方便脱模。具体地,请继续参照图1,所述底座2上沿隧道的横向安装有第一驱动油缸8,所述第一驱动油缸8的伸缩杆与所述滑座4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油缸8能够带动所述滑座4、所述固定架5和所述外侧模板6向内侧或外侧移动,从而实现合模或脱模。所述滑座4包括滑动架40、移动架41和若干个支撑油缸42,所述滑动架40滑动安装在所述底座2上,能够沿隧道的横向在所述底座2上移动;若干个所述支撑油缸42并排安装在所述滑动架40的顶部,且所述支撑油缸42的伸缩杆均与所述移动架4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架41的外侧还铰接有水平调节丝杆9,能够精确调节所述移动架41在水平方向的位置,所述移动架41的底部两侧还分别铰接有第一垂直调节丝杆11和第二垂直调节丝杆12。两侧的所述第一垂直调节丝杆11和所述第二垂直调节丝杆12能够将所述移动架41和所述移动架41调整至垂直状态,从而使所述外侧模板6整体保持垂直状态。所述固定架5的内侧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调节丝杆10,所述第三调节丝杆10的底端与所述移动架4的顶部铰接。所述第三调节丝杆10能够调节所述固定架5整体的倾斜角度。工作原理:使用时,按照图2所示搭建好所述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开始浇筑沉管。浇筑完成,待沉管凝固成型后,拆除所述水平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槽沟,沿沉管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沉管隧道外部的两侧;/n底座,通过行走机构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槽沟内;/n滑座,沿隧道的横向滑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n固定架,其外侧底端铰接在所述滑座的顶部;/n外侧模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架的内侧;/n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固定架的外侧;/n其中,所述行走机构包括:/n若干个轨道,沿所述槽沟的长度方向固定安装在所述槽沟内;/n若干个行走轮组,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底部,并与若干个所述轨道相对应;/n所述支撑机构包括:/n斜撑杆,其顶端与所述固定架的外侧固定连接;/n第一调节丝杆,其顶端与所述斜撑杆的底端铰接,其底端支撑在地面上;/n第一斜撑油缸,铰接在所述固定架的外侧,所述第一斜撑油缸的伸缩杆与所述第一调节丝杆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管隧道外侧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槽沟,沿沉管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沉管隧道外部的两侧;
底座,通过行走机构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槽沟内;
滑座,沿隧道的横向滑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
固定架,其外侧底端铰接在所述滑座的顶部;
外侧模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架的内侧;
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固定架的外侧;
其中,所述行走机构包括:
若干个轨道,沿所述槽沟的长度方向固定安装在所述槽沟内;
若干个行走轮组,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底部,并与若干个所述轨道相对应;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
斜撑杆,其顶端与所述固定架的外侧固定连接;
第一调节丝杆,其顶端与所述斜撑杆的底端铰接,其底端支撑在地面上;
第一斜撑油缸,铰接在所述固定架的外侧,所述第一斜撑油缸的伸缩杆与所述第一调节丝杆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治明吴增文吴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鸿鹏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