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9556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电池模组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外壳内的电芯组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设于电芯组件的相对两端,电池模组设有贯通外壳和第一支架的第一紧固孔,以及贯通外壳和第二支架的第二紧固孔,第一紧固孔和第二紧固孔均沿着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基于此,可形成结构规整、结构稳定、结构可靠、模块化、轻量化、小型化、外壳相对于电池模组整体的体积占比和重量占比较小、外壳的结构强度要求不高、独立性高、拆装便利、报废成本较低的电池模组,使用性能较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现有电池模组普遍呈现标准模组或柔性大模组等形式,存在以下问题:一、体积过大,外壳的体积和重量占比较大,且外壳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二、外壳普遍不可拆,若损坏,需整体替换电池模组,报废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以解决现有电池模组存在的体积过大、外壳的体积占比和重量占比较大、外壳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电池模组的报废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外壳内的电芯组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设于电芯组件的相对两端,电池模组设有贯通外壳和第一支架的第一紧固孔,以及贯通外壳和第二支架的第二紧固孔,第一紧固孔和第二紧固孔均沿着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分别支撑于电池模组的相对两端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共同稳定电芯组件、电池模组的状态,并通过外壳一并防护电芯组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基于此,即可形成结构规整、稳定、可靠、模块化、相对独立的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相对于标准模组或柔性大模组更为小型化、轻量化,外壳相对于电池模组整体的体积占比和重量占比也较小,外壳的结构强度要求不高,即使电池模组内的电芯组件发生热失控,电池模组的外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热失控蔓延至其他电池模组,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以及提高应用该电池模组的电池包的安全性能。且,该电池模组可通过使外部螺钉穿设于第一紧固孔和第二紧固孔,而实现可拆地安装于电池包的箱体或护板上,拆装便利,在损坏时可独立报废、小区域报废,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报废成本。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的内壁与电芯组件粘连。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外壳与电芯组件之间可通过结构胶等相互粘连,而实现绝对固定,基于此,利于进一步稳定化、模块化电池模组的结构,且装配便利,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于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有外露口。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使得电芯组件的顶侧和/或底侧至少局部外露,从而可便于电芯组件的热量透过外露口直接散出,或直接接触液冷组件而交换热量,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延长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甚至,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还可便于温度传感器透过外露口接触电芯组件的表面而采集电芯组件的温度数据,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包括盖板,以及垂直连接于盖板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紧固孔和第二紧固孔贯通盖板。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外壳可呈类U型,基于此,该外壳能够对电芯组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形成相对全面的防护,并使电池模组结构规整化,且便于吊装;该外壳还能够使电芯组件的底部大面积外露,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还包括至少一个设于电芯组件远离盖板的一侧且连接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加固件。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进一步通过各加固件共同承托、支撑电芯组件,从而可加固外壳对电芯组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防护效果和结构稳定效果,从而可进一步保障电池模组的结构稳定性,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可靠性。在一个实施例中,与电芯组件的电芯尖角相对的加固件设有避让槽,避让槽可供电芯尖角穿设于其中。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加固件可通过避让槽避让各电芯尖角,而与各电芯尖角共用高度空间,从而可压缩电池模组的整体高度,并提高电池模组于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孔包括设于盖板的第一引导孔段,第二紧固孔包括设于盖板的第二引导孔段,第一引导孔段和第二引导孔段的孔径均在靠近电芯组件的方向渐缩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引导孔段和第二引导孔段可先通过其孔径较大的一侧引导外部螺钉快速入孔,再通过渐缩的孔径引导外部螺钉精准深入孔中,从而可有效提高外部螺钉与第一引导孔段和第二引导孔段的配合便利性,而提高将电池模组装配于电池包的箱体或护板的装配便利性。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于其朝向电芯组件的一侧设有汇流排,汇流排包括于第一支架上沿着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第一汇流部,以及连接于两第一汇流部之间的转流部。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汇流排被固定于第一支架朝向电芯组件的一侧,基于此,可通过外壳一并对汇流排进行防护,从而可保障基于该汇流排所建立的电连接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最靠近第一支架的电芯组件的端部中,各电芯单元的极耳还可分别不弯折地焊接至相应的第一汇流部上,并基于连接于两第一汇流部之间的转流部构建电连接关系,焊接操作方便,可省略极耳的弯折工序,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的组装便利性,加快电池模组的加工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第一采集口,以及将第一采集口连通至汇流排的第一穿设孔,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片,第一信号片的一端与汇流排连接,另一端穿设于第一穿设孔且容纳于第一采集口内。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可直接通过连接端子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第一采集口,而与第一信号片电连接并信号连接,随后,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即可通过与汇流排电连接和信号连接的第一信号片采集到与汇流排电连接的电芯组件的电压和温度信号,拆装方便,信号采集精准、便利,且本实施例的电池模组还可省略现有电池模组内部所需设置的信号采集线束或柔性电路板结构,从而可简化、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并可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采集口设于第一支架的顶侧,外壳设有与第一采集口相对的第一对接口,第一采集口的边缘位于第一对接口的边缘的内侧。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可布局于电池模组的顶侧,基于此,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的拆装便利性更高,进而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更换便利性;且外壳上的第一对接口的尺寸大于相对的第一采集口的尺寸,基于此,即可在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端子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第一对接口和第一采集口时,有效降低连接端子与外壳接触短路的风险,从而可提高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架设有汇入排和汇出排,汇入排包括设于第二支架朝向电芯组件一侧的第二汇流部,以及与第二汇流部连接且设于第二支架背离电芯组件一侧的汇入部;汇出排包括设于第二支架朝向电芯组件一侧的第三汇流部,以及与第三汇流部连接且设于第二支架背离电芯组件一侧的汇出部,第二汇流部和第三汇流部分设于第二支架于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基于汇入部作为电池模组的正极,并基于汇出部作为电池模组的负极,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最靠近第二支架的电芯组件的端部中,部分电芯单元的极耳可不弯折地焊接至第二汇流部,而与汇入排构建电连接关系;另一部分电芯单元的极耳则可不弯折地焊接至第三汇流部,而与汇出排构建电连接关系;以上焊接操作均十分方便,并可省略极耳的弯折工序,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电池模组的组装便利性,加快电池模组的加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电芯组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分设于所述电芯组件的相对两端,所述电池模组设有贯通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紧固孔,以及贯通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紧固孔,所述第一紧固孔和所述第二紧固孔均沿着所述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电芯组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分设于所述电芯组件的相对两端,所述电池模组设有贯通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紧固孔,以及贯通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紧固孔,所述第一紧固孔和所述第二紧固孔均沿着所述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与所述电芯组件粘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于所述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有外露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盖板,以及垂直连接于所述盖板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紧固孔和所述第二紧固孔贯通所述盖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至少一个设于所述电芯组件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且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加固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电芯组件的电芯尖角相对的所述加固件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可供所述电芯尖角穿设于其中。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孔包括设于所述盖板的第一引导孔段,所述第二紧固孔包括设于所述盖板的第二引导孔段,所述第一引导孔段和所述第二引导孔段的孔径均在靠近所述电芯组件的方向渐缩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于其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设有汇流排,所述汇流排包括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沿着所述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第一汇流部,以及连接于两所述第一汇流部之间的转流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第一采集口,以及将所述第一采集口连通至所述汇流排的第一穿设孔,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片,所述第一信号片的一端与所述汇流排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一穿设孔且容纳于所述第一采集口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采集口设于所述第一支架的顶侧,所述外壳设有与所述第一采集口相对的第一对接口,所述第一采集口的边缘位于所述第一对接口的边缘的内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设有汇入排和汇出排,所述汇入排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支架朝向所述电芯组件一侧的第二汇流部,以及与所述第二汇流部连接且设于所述第二支架背离所述电芯组件一侧的汇入部;所述汇出排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支架朝向所述电芯组件一侧的第三汇流部,以及与所述第三汇流部连接且设于所述第二支架背离所述电芯组件一侧的汇出部,所述第二汇流部和所述第三汇流部分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于所述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采集口,以及将所述第二采集口连通至所述汇入排的第二穿设孔,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信号片,所述第二信号片的一端与所述汇入排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穿设孔且容纳于所述第二采集口内;
所述第二支架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第三采集口,以及将所述第三采集口连通至所述汇出排的第三穿设孔,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信号片,所述第三信号片的一端与所述汇出排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三穿设孔且容纳于所述第三采集口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采集口和所述第三采集口均设于所述第二支架的顶侧,所述外壳设有与所述第二采集口相对的第二对接口,以及与所述第三采集口相对的第三对接口,所述第二采集口的边缘位于所述第二对接口的边缘的内侧,所述第三采集口的边缘位于所述第三对接口的边缘的内侧。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于其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抵接柱;所述第二支架于其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抵接柱;所述第一抵接柱和所述第二抵接柱均用于抵接所述电芯组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柱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侧面设有第一缓冲棉;所述第二抵接柱朝向所述电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本学李东伍佳利郭继鹏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