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9442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池、絮凝池、沉淀池和中性调节池,混凝池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混凝区、碱性区、除硬区、第二混凝区;第一混凝区设有进水管、混凝剂加药口,碱性区设有碱液加药口;除硬区设有碳酸盐加药口;第二混凝区设有加药口,通过连接管与絮凝池导流筒连通;絮凝池设絮凝剂加药口、导流筒以及设在导流筒中的搅拌组件,顶部连接朝下的第四隔板,底部连接朝上的斜板,斜板近地端与絮凝池底部呈钝角,絮凝池与沉淀池通过第四隔板和斜板之间空隙连通;沉淀池设有污泥排出口、斜管组件,斜管通道与沉淀池的底部呈钝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装置
,特别是涉及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在油、气田的压裂过程中,泵注入地层的压裂液将返排至地面形成压裂返排液。由于压裂返排液具有成分复杂、黏度大、有机物含量高、固相颗粒含量高和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压裂返排液已成为油、气田主要污染物之一。压裂返排液的现有处置方式:⑴回注:压裂返排液经初步处理后,通过已有回注井进行回注;⑵回用:经回用处理后通过压裂液管线或钻前供水管线统一调配至各平台作为压裂用水;⑶达标外排及资源化利用:水达到地表水排放标准外排,盐资源化利用。综合考虑环保部门和外部接纳水体的要求,通常需要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及地方相应处理标准,有些地区可能要求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三类水标准。压裂返排液的处理工艺主要包括依次进行的预处理和反渗透膜的脱盐处理。相关技术所涉及的预处理过程包括:先向压裂返排液中加入液碱与碳酸钠来降低水的硬度,再通过絮凝沉淀除掉悬浮物,最后通过超滤处理除掉小分子物质,超滤后的溶液进入反渗透膜进行脱盐处理。现有压裂返排液预处理处理设备,采用液碱与碳酸钠来降低水的硬度会产生大量的沉淀物,产生的沉淀物导致压裂返排液混凝沉淀难度加大,并且混凝剂投加量急剧增大,增加了处理成本,并且投加大量的混凝剂导致废水pH急速下降,硬度去除不彻底,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的硬度去除效果不好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一种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池、絮凝池、沉淀池和中性调节池,所述混凝池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混凝区、碱性区、除硬区、第二混凝区;第一混凝区,设有第一混凝剂加药口、进水管、第一搅拌组件,所述第一混凝区与所述碱性区通过第一隔板间隔并在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连通;碱性区,设有碱液加药口、第二搅拌组件,所述碱性区与所述除硬区通过第二隔板间隔并在所述第二隔板的底部连通;除硬区,设有碳酸盐加药口、第三搅拌组件,所述除硬区与所述第二混凝区通过第三隔板间隔并在所述第三隔板的顶部连通;第二混凝区,设有第二混凝剂加药口、混凝池出口、第四搅拌组件,所述混凝池出口通过连接管与所述絮凝池连通;絮凝池,设有絮凝剂加药口、竖直的导流筒以及竖直设在所述导流筒中的第五搅拌组件,所述连接管的出口与所述导流筒内部连通,所述絮凝池的顶部连接朝下的第四隔板,底部连接有朝上的斜板,所述斜板的近地端与所述絮凝池的底部呈钝角,所述絮凝池与所述沉淀池通过所述第四隔板和所述斜板之间的空隙连通;沉淀池,设有污泥排出口、斜管组件,所述斜管组件包括斜管通道,所述斜管通道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呈钝角,所述沉淀池与所述中性调节池通过第五隔板间隔并在所述第五隔板的顶部连通;中性调节池,设有pH调节剂加药口、出水口、第六搅拌组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隔板有多个,并且多个第四隔板平行排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四隔板的底部高度随水流方向逐渐升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板的远地端与最靠近所述沉淀池的第四隔板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管通道的倾斜方向与所述斜板的倾斜方向一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管组件的截面为蜂窝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的近地端设有类“W”形沉淀槽,所述沉淀槽的靠近所述絮凝池的一端与所述斜板的远地端相连接,所述沉淀槽的远离所述絮凝池的一端与所述第五隔板相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槽的深度为所述沉淀池总深度的0.25~0.35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絮凝池设有污泥回流进口,所述沉淀池设有污泥回流出口,污泥回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污泥回流进口、污泥回流出口连通,污泥回流进口进入导流筒下部,所述污泥回流管上间隔污泥回流泵,用于通过使沉淀池中的部分污泥通过所述污泥回流管回流入所述絮凝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混凝区的上部设有混凝池溢流堰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的上部设有沉淀池溢流堰板,所述中性调节池的上部设有中性调节池溢流堰板,所述沉淀池溢流堰板的高度比所述中性调节池溢流堰板的高度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混凝池通过隔板分成4个折流空间,每个空间设有加药口和搅拌组件,加药口加不同的药剂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影响;第一混凝区:投加混凝剂,主要作用是固定返排液中悬浮物;碱性区:调节pH值至碱性,使返排液pH值达到后续反应的要求;除硬区:投加碳酸盐,除硬(Ca2+、Mg2+、Al3+等)或其他能够生成沉淀的污染物;第二混凝区:再次投加混凝剂,使新生成的沉淀聚集到一起。在碱性区和除硬区(化学软化)之前设置混凝区,能够为化学软化提高良好的环境,降低碱液的投加量和整体混凝剂的投加量,达到更好的除硬效果。2)增加斜管组件,加快水中含硬度污泥的沉降,上清液和硬度分离更彻底;3)设置斜板,与斜管组件的倾斜方向相匹配,两者相互配合,提高返排液进入沉淀池的冲力,达到更好的紊流效果,配合增强斜管组件更好地发挥水、泥分离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的整体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的轴测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的俯视图;图中:100第一混凝区,110进水管,120第一混凝剂加药口,130第一搅拌组件,140第一隔板,150混凝池溢流堰板,160混凝池溢流出口,170混凝池溢流管,180进水泵,200碱性区,210碱液加药口,220第二搅拌组件,230第二隔板,300除硬区,310碳酸盐加药口,320第三搅拌组件,330第三隔板,400第二混凝区,410第二混凝剂加药口,420混凝池出口,430第四搅拌组件,440混凝池排空口,450连接管,500絮凝池,510絮凝剂加药口,520导流筒,530导流筒支撑组件,540第五搅拌组件,550第四隔板,560斜板,572污泥回流进口,574污泥回流管,576污泥回流泵,580絮凝池排空口,600沉淀池,610斜管组件,612斜管支撑组件,620沉淀槽,632污泥排放管,634污泥排放泵,640污泥回流出口,650沉淀池溢流堰板,670第五隔板,700中性调节池,710pH调节剂加药口,720第六搅拌组件,730中性调节池溢流堰板,740出水口,750中性调节池排空口,800底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池、絮凝池、沉淀池和中性调节池,所述混凝池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混凝区、碱性区、除硬区、第二混凝区;/n第一混凝区,设有进水管、第一混凝剂加药口、第一搅拌组件,所述第一混凝区与所述碱性区通过第一隔板间隔并在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连通;/n碱性区,设有碱液加药口、第二搅拌组件,所述碱性区与所述除硬区通过第二隔板间隔并在所述第二隔板的底部连通;/n除硬区,设有碳酸盐加药口、第三搅拌组件,所述除硬区与所述第二混凝区通过第三隔板间隔并在所述第三隔板的顶部连通;/n第二混凝区,设有第二混凝剂加药口、混凝池出口、第四搅拌组件,所述混凝池出口通过连接管与所述絮凝池连通;/n絮凝池,设絮凝剂加药口、竖直的导流筒以及竖直设在所述导流筒中的第五搅拌组件,所述连接管的出口与所述导流筒内部连通,所述絮凝池的顶部连接朝下的第四隔板,底部连接有朝上的斜板,所述斜板的近地端与所述絮凝池的底部呈钝角,所述絮凝池与所述沉淀池通过所述第四隔板和所述斜板之间的空隙连通;/n沉淀池,设有污泥排出口、斜管组件,所述斜管组件包括斜管通道,所述斜管通道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呈钝角,所述沉淀池与所述中性调节池通过第五隔板间隔并在所述第五隔板的顶部连通;/n中性调节池,设有pH调节剂加药口、出水口、第六搅拌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池、絮凝池、沉淀池和中性调节池,所述混凝池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混凝区、碱性区、除硬区、第二混凝区;
第一混凝区,设有进水管、第一混凝剂加药口、第一搅拌组件,所述第一混凝区与所述碱性区通过第一隔板间隔并在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连通;
碱性区,设有碱液加药口、第二搅拌组件,所述碱性区与所述除硬区通过第二隔板间隔并在所述第二隔板的底部连通;
除硬区,设有碳酸盐加药口、第三搅拌组件,所述除硬区与所述第二混凝区通过第三隔板间隔并在所述第三隔板的顶部连通;
第二混凝区,设有第二混凝剂加药口、混凝池出口、第四搅拌组件,所述混凝池出口通过连接管与所述絮凝池连通;
絮凝池,设絮凝剂加药口、竖直的导流筒以及竖直设在所述导流筒中的第五搅拌组件,所述连接管的出口与所述导流筒内部连通,所述絮凝池的顶部连接朝下的第四隔板,底部连接有朝上的斜板,所述斜板的近地端与所述絮凝池的底部呈钝角,所述絮凝池与所述沉淀池通过所述第四隔板和所述斜板之间的空隙连通;
沉淀池,设有污泥排出口、斜管组件,所述斜管组件包括斜管通道,所述斜管通道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呈钝角,所述沉淀池与所述中性调节池通过第五隔板间隔并在所述第五隔板的顶部连通;
中性调节池,设有pH调节剂加药口、出水口、第六搅拌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隔板有多个,并且多个第四隔板平行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裂返排液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第四隔板的底部高度随水流方向逐渐升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春霞党平郑阳牛和昕张佳杭天浜郝利平吴学东李思序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久科康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