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7660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包括设置于河道内的浮体框架、设置于浮体框架中下部的储水罐、与储水罐连接的来水管以及设置于浮体框架上部的处理模块,通过所述的来水管将来水储存在储水罐内,并通过设置于储水罐上的给水模块将储水罐内的水体抽至处理模块进行处理。通过在河道内设置浮体框架并在浮体框架内设置处理模块及储水罐,能够实现对面源污染的来水进行储存及处理,同时不占用河湖岸边的用地,在同一立面既做到储存,又做到处理,兼顾了环境效益和土地经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属于环保工程与水处理

技术介绍
河流湖泊两岸的村落的生活污染、农业种植及养殖业污染(花卉种植、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粪便)等是河流湖泊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经通过初期雨水地表径流和农业排污进行汇集后入河,逐渐成为河流和湖泊水体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生态拦截是面源污染过程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现有的生态拦截技术在面源污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排放路径的随机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以及排放量大面广等特征,即使在实施源头控制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污染物随各排放途径输移,对下游水体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现有的众多生态技术,虽然能够有效处理面源污染物,但也各自具有局限性。生态拦截沟渠技术可使用原有沟渠的地形,新增投资少、易被当地人接受,能储存少量的面源污染,但是氮磷处理效果时空差异较大,特别是应对暴雨径流时,储存与处理能力弱。生态丁型潜坝技术是近年来使用比较多的新型河道生态拦截技术,仅需一次性建设、处理效率高,可有效阻断面源污染物在河流支浜中的扩散,但无法储存来水、处理能力弱,且不适用于大型河湖水体。河道稻田消纳技术可在地表径流的重污染农村地区应用,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双赢,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带来的土壤肥力破坏和稻米重金属超标,以及病虫害加重水稻倒伏减产的问题。生态缓冲带技术,对面源污染入河湖具有很好的缓冲效果,但也占用较多土地,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大规模的应用。面源污染生态处理技术的应用要兼顾环境效益和土地经济成本,并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因地制宜,探求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的协调统一。目前使用较多的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均建立在河湖岸边,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河湖岸边本身用地紧张,不易在河湖岸边新增处理设施。若能利用河湖内部位置,在同一立面既做到储存,又做到污染处理,将成为一种新型的节约用地的生态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包括设置于河道内的浮体框架、设置于浮体框架中下部的储水罐、与储水罐连接的来水管以及设置于浮体框架上部的处理模块,通过所述的来水管将来水储存在储水罐内,并通过设置于储水罐上的给水模块将储水罐内的来水抽至处理模块进行处理。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来水管包括若干刚性管以及用于连接相邻刚性管的衔接软管。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来水管倾斜向下,所述的来水管靠近河岸的端部高于靠近储水罐的端部。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的来水管线路上设置有截流井与设备井,在所述的设备井内设置有电动阀以及流量计。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储水罐至少一个,在每一个储水罐上设置有放空管与紧急排放闸。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储水罐至少两个,所述的储水罐之间通过管道连通,至少一个储水罐上设置放空管与紧急排放闸。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给水模块包括与储水罐连接的给水支管、与处理模块连接的给水主管,所述的给水支管与给水主管连通,在所述的给水支管上设置有给水泵以及止回阀,在所述的给水主管上设置有给水阀门,所述的止回阀设置于给水泵的出水端。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的来水管的上方设置有绿色走廊,所述的绿色走廊连接浮体框架与河岸。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的浮体框架与河道底部之间设置有支撑架。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储水罐位于河道水面以下,所述的处理模块位于河道水面以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河道内设置浮体框架并在浮体框架内设置处理模块及储水罐,能够实现对面源污染的来水进行储存及处理,同时不占用河湖岸边的用地,在同一立面既做到拦截、储存,又做到污染处理,兼顾了环境效益和土地经济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来水管、截流井以及设备井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详细结构示意图。图中:1、河道;2、浮体框架;3、储水罐;4、来水管;5、处理模块;6、给水模块;7、截流井;8、设备井;9、支撑架、10、连接管道;31、紧急排放闸;32、放空管;41、刚性管;42、衔接软管;51、布水管;52、通气管;61、给水主管;62、给水支管;63、止回阀;64、给水泵;65、给水阀门;611、给水竖管;612、给水横管;71、排泥管;81、流量计;82、电动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包括设置于河道1内的浮体框架2、设置于浮体框架2中下部的储水罐3、与储水罐3连接的来水管4以及设置于浮体框架2上部的处理模块5,通过所述的来水管4将来水储存在储水罐3内,并通过设置于储水罐3上的给水模块6将储水罐内的来水抽至处理模块5进行处理;浮体框架2大部分位于河道1水面以下,一小部分位于河道1水面以上,其中储水罐3在使用过程中设置于河道1水面以下,处理模块5在使用过程中位于河道1水面以上。如图2、3、4所示,一种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位于河湖岸的一侧,其中仅部分来水管4、截流井7以及设备井8位于河湖岸的岸上,其余设施均位于河湖水体内,大大节约了现有面源污染拦截与处理设施占用大量河湖岸边土地的现状。一种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所拦截的面源污染的来水,首先,通过来水管2进行汇聚,储存于储水罐3内,储水罐3至少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若干个储水罐3为串联结构,储水罐3之间使用连接管道10相互联通,可以保证储水罐3内的水位处于相对平稳的位置,储水罐3的设计数量,需要根据当地的面源污染的水量进行设置;在本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河道(1)内的浮体框架(2)、设置于浮体框架(2)中下部的储水罐(3)、与储水罐(3)连接的来水管(4)以及设置于浮体框架(2)上部的处理模块(5),通过所述的来水管(4)将来水储存在储水罐(3)内,并通过设置于储水罐(3)上的给水模块(6)将储水罐(3)内的水体抽至处理模块(5)进行处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河道(1)内的浮体框架(2)、设置于浮体框架(2)中下部的储水罐(3)、与储水罐(3)连接的来水管(4)以及设置于浮体框架(2)上部的处理模块(5),通过所述的来水管(4)将来水储存在储水罐(3)内,并通过设置于储水罐(3)上的给水模块(6)将储水罐(3)内的水体抽至处理模块(5)进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来水管(4)包括若干刚性管(41)以及用于连接相邻刚性管(41)的衔接软管(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来水管(4)倾斜向下,所述的来水管(4)靠近河岸的端部高于靠近储水罐(3)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来水管(4)线路上设置有截流井(7)与设备井(8),在所述的设备井(8)内的设置有电动阀(82)以及流量计(8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面源污染储存与处理的生态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水罐(3)至少一个,在每一个储水罐(3)上设置有放空管(32)与紧急排放闸(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建强张瑛黄国动邢蓓燕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德华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