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47437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动系统,包括四个制动盘,制动盘上设有刹车器,所述的刹车器包括活塞缸、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以及上盖。活塞缸内部设有活塞,活塞的活塞杆与第一底板端面固定连接,活塞圆周面上插设有杠杆,杠杆位于活塞缸外部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拉绳。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分别位于制动盘的两侧,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朝向制动盘的一面均设有刹车片。上盖设置于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上方,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与上盖活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行车制动与驻车制动集成在同一个刹车器上,降低整车制造成本,缩小了安装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制动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涉及为汽车制动系统。
技术介绍
制动系统时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汽车使用的安全性,制动系统又分为行车制动以及驻车制动,行车制动的制动形式主要分为鼓式和盘式两大类,大部分小型车辆都采用盘式制动。当前汽车的行车制动以及驻车制动是分开布置的,行车制动主要包含活塞缸以及两个刹车片,两个刹车片位于制动盘圆周面的两侧。而驻车制动一般采用鼓式制动器,安装在汽车后轮的制动盘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制动系统,本专利技术行车制动与驻车制动集成在同一个刹车器上,降低整车制造成本,缩小了安装空间。本专利技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汽车制动系统,包括四个制动盘,制动盘上设有刹车器,所述的刹车器包括活塞缸、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以及上盖。活塞缸内部设有相互贯通连接的第一活塞腔以及第一弹簧腔,活塞缸圆周面上开设有与第一活塞腔贯通连接的杠杆孔,活塞缸外部设有与第一活塞腔贯通连接的制动液管。第一活塞腔内部滑动设有活塞,活塞面向第一弹簧腔的一侧设有弹簧杆,弹簧杆末端穿设置第一弹簧腔内部、并固定有第一弹簧座,位于第一弹簧腔内部的弹簧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活塞背离第一弹簧腔的一侧设有活塞杆,活塞杆末端穿设至活塞缸外部、并与第一底板端面固定连接。后端两个刹车器上的活塞的圆周面与杠杆孔相对于的位置内凹有杠杆腔,杠杆腔内部插设有杠杆,杠杆一端通过杠杆孔穿设至活塞缸外部、并连接有第一拉绳,位于活塞缸外部的杠杆与夹板铰接,夹板与活塞缸固定连接。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分别位于制动盘的两侧,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朝向制动盘的一面均设有刹车片。上盖设置于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上方,上盖内部中心设有齿轮腔,齿轮腔两侧各设有一个与其贯通连接的齿条腔,齿轮腔内部转动设有齿轮,两个齿条腔内部分别滑动设有与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一齿条以及第二齿条,第一齿条以及第二齿条底部分别与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顶面固定连接。上盖与活塞缸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的活塞缸朝向上盖的一端设有固定板,固定板顶部与上盖侧面固定连接。夹板与固定板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的活塞缸两侧各固定有一根固定杆,固定杆末端设有滑杆。滑杆穿过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优选的,所述的齿轮中间设有气管,气管一端置于上盖下方、另一端与气源分配装置贯通连接。优选的,所述的气源分配装置包括气源分配装置外壳,气源分配装置外壳内部设有圆柱形的腔体,腔体中心与外部的进气管贯通连接,进气管进气口通过电磁阀与汽车空调系统的出气管路贯通连接。圆柱形的腔体的前后两端各设有两个前端出气口以及两个后端出气口,两个前端出气口分别与两个位于前端刹车器的气管贯通连接,两个后端出气口分别与两个位于后端刹车器的气管贯通连接。气源分配装置外壳内部设有温包,温包通过固定架与气源分配装置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温包活塞杆朝向前端出气口、并固定有第二闷板。温包受热后活塞杆前移,第二闷板将两个前端出气口堵死。优选的,后端两个刹车器的第一拉绳均与拉力调节装置连接。拉力调节装置包括拉力调节装置外壳,所述的拉力调节装置外壳内部同轴布置有依次贯通连接的第二弹簧腔、中间腔以及第三弹簧腔,中间腔内径小于第二弹簧腔以及第三弹簧腔内径。第二弹簧腔内部设有第二弹簧座,第二弹簧座背离中间腔的一端设有第一滑杆,第一滑杆末端穿设至拉力调节装置外壳外部、并与两根第一拉绳固定连接,位于第二弹簧腔内部的第一滑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第三弹簧腔内部设有第三弹簧座,第三弹簧座背离中间腔的一端设有第二滑杆,第二滑杆末端穿设至拉力调节装置外壳外部、并与驻车控制装置连接,位于第三弹簧腔内部的第二滑杆上套设有第五弹簧。第二弹簧座与第三弹簧座之间的腔体内部填充有液压油。中间腔内部设有球腔,球腔直径大于中间腔直径,球腔内部设有球阀,球阀上设有通孔,通孔轴线与中间腔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部。当拉力调节装置外壳水平布置时,通孔轴线与中间腔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50°。球阀两侧各设有一根转杆,转杆轴线与中间腔轴线垂直相交,转杆末端穿设至拉力调节装置外壳外部、并设有球阀角度保持装置。优选的,两根第一拉绳长度相同,第一拉绳拐角处设有转向盒,转向盒前后两端均为敞口布置,转向盒内部转动设有两个滑轮,两根第一拉绳分别与两个滑轮圆周面接触。两根第一拉绳经滑轮导向后,其轴线与相对于的活塞缸轴线位于同一垂直面上。优选的,所述的球阀角度保持装置采用偏心块,偏心块的重心位于转杆轴线的垂直下方。优选的,中间腔靠近第三弹簧腔的位置设有闷板滑槽,闷板滑槽内部上下滑动设有第一闷板,第一闷板上方设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中间穿设有第二拉绳。第三弹簧腔顶面设有与其贯通连接的滑块腔,第三弹簧座顶部设有凸块,凸块滑动设置于滑块腔内部,滑块腔内部滑动设有滑块,滑块背离凸块的一端设有第四弹簧。第二拉绳一端与第一闷板顶部固定连接,第二拉绳另一端弯折成三个°的拐角后与滑块固定连接。第四弹簧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三弹簧的弹性系数,在第四弹簧的推力作用下,第一闷板置于闷板滑槽上端,中间腔与第三弹簧腔贯通连接。汽车制动方法,包括一下步骤:A、行驶过程中的制动:踩下制动踏板,制动主缸将制动液泵入至刹车器的活塞缸内部,推动活塞、第一底板向制动盘方向移动,直至刹车片与制动盘贴合,第一底板移动过程中,带动齿轮旋转,进而通过第二齿条带动第二底板同步向制动盘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底板以及第二底板上的刹车片同时与制动盘接触,进行制动。B、行驶过程中制动时对刹车盘进行降温:刹车片与制动盘贴合时,进气管进气端的电磁阀开启,进气管进气,然后通过气管喷入到刹车片以及制动盘上,对其进行强制风冷。C、驻车时的制动:驻车时,拉动手刹或启动电子驻车器,第二滑杆带动第三弹簧座向背离中间腔的一侧移动,第二弹簧推动第二弹簧座向中间腔一侧移动,第一拉绳拉动杠杆,杠杆旋转,其位于杠杆腔内部的一端向制动盘方向转动,进而推动活塞向制动盘方向移动,使得两个刹车片与制动盘接触,进行驻车制动。D、驻车制动时制动力的调节:当车辆在驻车时,受地面坡度的影响,中间腔轴线与底面形成夹角,球阀角度保持装置中心位于转杆正下方,保持球阀的通孔与平面之间的夹角保持不变,因此随着车辆驻车时地面坡度的变化,通孔与中间腔之间贯通连接的口径发生变化,坡度越大,通孔与中间腔之间贯通连接的口径越大,第三弹簧座移动时,将第二弹簧腔内部的液压油抽到第三弹簧腔内部,通孔与中间腔之间贯通连接的口径越大,单位时间抽出的液压油越多,第三弹簧座移动行程结束后,凸块推动滑块,克服第四弹簧的弹力,压缩第四弹簧,第三弹簧推动第一闷板下移,将中间腔封死。汽车驻车时地面的坡度越大,第二弹簧腔内部剩余的液压油越少,第二弹簧的行程越长,第一拉绳产生的拉力越大,两个刹车片对制动盘的挤压力越大。与现有技术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汽车制动系统,包括四个制动盘(04),其特征在于:/n制动盘(04)上设有刹车器(01),所述的刹车器(01)包括活塞缸(1)、第一底板(5)、第二底板(6)以及上盖(9),/n活塞缸(1)内部设有相互贯通连接的第一活塞腔(106)以及第一弹簧腔(107),活塞缸(1)圆周面上开设有与第一活塞腔(106)贯通连接的杠杆孔(103),活塞缸(1)外部设有与第一活塞腔(106)贯通连接的制动液管(105),/n第一活塞腔(106)内部滑动设有活塞(2),活塞(2)面向第一弹簧腔(107)的一侧设有弹簧杆(203),弹簧杆(203)末端穿设置第一弹簧腔(107)内部、并固定有第一弹簧座(204),位于第一弹簧腔(107)内部的弹簧杆(203)上套设有第一弹簧(3),/n活塞(2)背离第一弹簧腔(107)的一侧设有活塞杆(202),活塞杆(202)末端穿设至活塞缸(1)外部、并与第一底板(5)端面固定连接,/n后端两个刹车器(01)上的活塞(2)的圆周面与杠杆孔(103)相对于的位置内凹有杠杆腔(201),杠杆腔(201)内部插设有杠杆(4),杠杆(4)一端通过杠杆孔(103)穿设至活塞缸(1)外部、并连接有第一拉绳(401),位于活塞缸(1)外部的杠杆(4)与夹板(104)铰接,夹板(104)与活塞缸(1)固定连接,/n第一底板(5)以及第二底板(6)分别位于制动盘(04)的两侧,第一底板(5)以及第二底板(6)朝向制动盘(04)的一面均设有刹车片(7),/n上盖(9)设置于第一底板(5)以及第二底板(6)上方,上盖(9)内部中心设有齿轮腔(901),齿轮腔(901)两侧各设有一个与其贯通连接的齿条腔(902),齿轮腔(901)内部转动设有齿轮(10),两个齿条腔(902)内部分别滑动设有与齿轮(10)啮合连接的第一齿条(501)以及第二齿条(601),第一齿条(501)以及第二齿条(601)底部分别与第一底板(5)以及第二底板(6)顶面固定连接,/n上盖(9)与活塞缸(1)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汽车制动系统,包括四个制动盘(04),其特征在于:
制动盘(04)上设有刹车器(01),所述的刹车器(01)包括活塞缸(1)、第一底板(5)、第二底板(6)以及上盖(9),
活塞缸(1)内部设有相互贯通连接的第一活塞腔(106)以及第一弹簧腔(107),活塞缸(1)圆周面上开设有与第一活塞腔(106)贯通连接的杠杆孔(103),活塞缸(1)外部设有与第一活塞腔(106)贯通连接的制动液管(105),
第一活塞腔(106)内部滑动设有活塞(2),活塞(2)面向第一弹簧腔(107)的一侧设有弹簧杆(203),弹簧杆(203)末端穿设置第一弹簧腔(107)内部、并固定有第一弹簧座(204),位于第一弹簧腔(107)内部的弹簧杆(203)上套设有第一弹簧(3),
活塞(2)背离第一弹簧腔(107)的一侧设有活塞杆(202),活塞杆(202)末端穿设至活塞缸(1)外部、并与第一底板(5)端面固定连接,
后端两个刹车器(01)上的活塞(2)的圆周面与杠杆孔(103)相对于的位置内凹有杠杆腔(201),杠杆腔(201)内部插设有杠杆(4),杠杆(4)一端通过杠杆孔(103)穿设至活塞缸(1)外部、并连接有第一拉绳(401),位于活塞缸(1)外部的杠杆(4)与夹板(104)铰接,夹板(104)与活塞缸(1)固定连接,
第一底板(5)以及第二底板(6)分别位于制动盘(04)的两侧,第一底板(5)以及第二底板(6)朝向制动盘(04)的一面均设有刹车片(7),
上盖(9)设置于第一底板(5)以及第二底板(6)上方,上盖(9)内部中心设有齿轮腔(901),齿轮腔(901)两侧各设有一个与其贯通连接的齿条腔(902),齿轮腔(901)内部转动设有齿轮(10),两个齿条腔(902)内部分别滑动设有与齿轮(10)啮合连接的第一齿条(501)以及第二齿条(601),第一齿条(501)以及第二齿条(601)底部分别与第一底板(5)以及第二底板(6)顶面固定连接,
上盖(9)与活塞缸(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活塞缸(1)朝向上盖(9)的一端设有固定板(101),固定板(101)顶部与上盖(9)侧面固定连接,
夹板(104)与固定板(10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活塞缸(1)两侧各固定有一根固定杆(102),固定杆(102)末端设有滑杆(8),
滑杆(8)穿过第一底板(5)以及第二底板(6)。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汽车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齿轮(10)中间设有气管(1001),气管(1001)一端置于上盖(9)下方、另一端与气源分配装置(03)贯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气源分配装置(03)包括气源分配装置外壳(24),气源分配装置外壳(24)内部设有圆柱形的腔体,腔体中心与外部的进气管(2401)贯通连接,进气管(2401)进气口通过电磁阀与汽车空调系统的出气管路贯通连接,
圆柱形的腔体的前后两端各设有两个前端出气口(2402)以及两个后端出气口(2403),两个前端出气口(2402)分别与两个位于前端刹车器(01)的气管(1001)贯通连接,两个后端出气口(2403)分别与两个位于后端刹车器(01)的气管(1001)贯通连接,
气源分配装置外壳(24)内部设有温包(25),温包(25)通过固定架(2501)与气源分配装置外壳(24)内壁固定连接,温包(25)活塞杆朝向前端出气口(2402)、并固定有第二闷板(26),
温包(25)受热后活塞杆前移,第二闷板(26)将两个前端出气口(2402)堵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后端两个刹车器(01)的第一拉绳(401)均与拉力调节装置(02)连接,
拉力调节装置(02)包括拉力调节装置外壳(11),所述的拉力调节装置外壳(11)内部同轴布置有依次贯通连接的第二弹簧腔(1101)、中间腔(1103)以及第三弹簧腔(1102),中间腔(1103)内径小于第二弹簧腔(1101)以及第三弹簧腔(1102)内径,
第二弹簧腔(1101)内部设有第二弹簧座(12),第二弹簧座(12)背离中间腔(1103)的一端设有第一滑杆(1201),第一滑杆(1201)末端穿设至拉力调节装置外壳(11)外部、并与两根第一拉绳(401)固定连接,位于第二弹簧腔(1101)内部的第一滑杆(1201)上套设有第二弹簧(13),
第三弹簧腔(1102)内部设有第三弹簧座(20),第三弹簧座(20)背离中间腔(1103)的一端设有第二滑杆(2001),第二滑杆(2001)末端穿设至拉力调节装置外壳(11)外部、并与驻车控制装置连接,位于第三弹簧腔(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伟伟
申请(专利权)人:淄博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