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7266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41
本申请提供一种冲击钻,包括壳体、主轴、传动机构、第一端齿单元、第二端齿单元、第一驱动单元及第二驱动单元,第二端齿单元包括第一齿元件和第二齿元件,第二驱动单元配置为驱动第二齿元件沿主轴的轴向移动,使第二端齿单元与第一端齿单元具有第一啮合模式和第二啮合模式,第一啮合模式下第二啮合模式下的啮合深度不相等;在第一啮合模式下,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一齿元件完全啮合;在第二啮合模式下,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二齿元件完全啮合,与第一齿元件部分啮合或不啮合。由于在不同啮合模式下啮合深度不相等,因而提供了不同的冲击行程,使冲击钻具有强冲击模式和弱冲击模式,从而适用于不同材料的冲击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击钻
本申请涉及电动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冲击钻。
技术介绍
冲击钻是一种集钻孔、冲击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动工具,能够用于瓷砖、金属薄板、砖墙等材料的开孔。对于瓷砖来说,冲击力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导致瓷砖碎裂;对于砖墙来说,需要较高的冲击力度,不然冲孔的效率将会受到影响。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冲击钻只有一种冲击模式,较难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多种冲击模式的冲击钻。具体而言,本申请提供一种冲击钻,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主轴、为所述主轴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固定于所述主轴且可随所述主轴一起运动的第一端齿单元、能够与所述第一端齿单元相啮合的第二端齿单元、驱动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第二端齿单元啮合的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二端齿单元包括第一齿元件和第二齿元件,所述第一齿元件和第二齿元件以旋转运动被限制的方式设置,所述冲击钻还包括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齿元件沿主轴的轴向移动,使第二端齿单元与第一端齿单元具有第一啮合模式和第二啮合模式,所述第一啮合模式下的啮合深度与所述第二啮合模式下的啮合深度不相等;在所述第一啮合模式下,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一齿元件完全啮合;在所述第二啮合模式下,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二齿元件完全啮合,与所述第一齿元件部分啮合或不啮合。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齿元件位于所述第一齿元件的内侧,所述壳体限制所述第一齿元件的旋转运动,所述第一齿元件限制所述第二齿元件的旋转运动且允许所述第二齿元件沿所述主轴的轴向运动;在所述第一啮合模式下,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一齿元件啮合,与第二齿元件脱离。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元件包括第一啮合齿,所述第二齿元件包括第二啮合齿,所述第一端齿元件包括第三啮合齿,所述第一啮合齿的高度及所述第三啮合齿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啮合齿的高度,所述第一啮合模式的啮合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啮合模式的啮合深度;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齿元件沿靠近所述第一端齿单元的方向运动,以实现所述第一啮合模式向第二啮合模式的切换;在所述第二啮合模式下,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一齿元件部分啮合,与所述第二齿元件完全啮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啮合模式的啮合深度与所述第二啮合模式的啮合深度的比值不小于3/2且不大于5/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元件包括容纳所述主轴及第二齿元件的空间及与所述空间连通的缺口,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空间外侧,所述第二齿元件包括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缺口形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二齿元件的旋转运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元件包括第一啮合齿,所述第二齿元件包括第二啮合齿,所述第一啮合齿的高度小于第二啮合齿的高度,所述第一啮合模式的啮合深度小于第二啮合模式的啮合深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操作件及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抵靠于所述第二齿元件,所述第二操作件通过所述第二传动件驱动所述第二齿元件沿轴向运动;所述第二操作件具有抵压所述第二传动件的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半径沿周向减小,所述第二传动件在所述第二操作件被转动时作直线运动,带动所述第二齿元件沿轴向运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操作件的转动方向及所述第二传动件的运动方向均垂直于所述轴向。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元件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壳体形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一齿元件的旋转运动;所述第二传动件抵靠于所述第二齿元件的前端面,该前端面形成于所述第二齿元件远离所述第一端齿单元的一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部设有通孔,所述第二传动件穿过所述通孔后抵靠于所述第二齿元件的前端面。第二端齿单元与第一端齿单元在不同啮合模式下啮合深度不相等,因而提供了不同的冲击行程,从而使冲击钻具有强冲击模式和弱冲击模式,从而适用于不同材料的冲击工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冲击钻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冲击钻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冲击钻的第一端齿单元、第二端齿单元、第二驱动单元、主轴等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的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冲击钻处于第一啮合模式。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5所示的第一端齿单元与第二端齿单元的啮合示意图。图8是图3所示的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冲击钻处于第二啮合模式。图9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图10是图8所示的第一端齿单元与第二端齿单元的啮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例。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本申请提供一种冲击钻,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主轴、为所述主轴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固定于所述主轴且可随所述主轴一起运动的第一端齿单元、能够与所述第一端齿单元相啮合的第二端齿单元、驱动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第二端齿单元啮合的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二端齿单元包括第一齿元件和第二齿元件,所述第一齿元件和第二齿元件以旋转运动被限制的方式设置,所述冲击钻还包括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齿元件沿主轴的轴向移动,使第二端齿单元与第一端齿单元具有第一啮合模式和第二啮合模式,所述第一啮合模式下的啮合深度与所述第二啮合模式下的啮合深度不相等;在所述第一啮合模式下,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一齿元件完全啮合;在所述第二啮合模式下,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二齿元件完全啮合,与所述第一齿元件部分啮合或不啮合。请结合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冲击钻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机2、主轴4、将电机2的动力传递至所述主轴4的传动机构3、固定于所述主轴4且可随所述主轴一起运动的第一端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击钻,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主轴、为所述主轴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固定于所述主轴且可随所述主轴一起运动的第一端齿单元、能够与所述第一端齿单元相啮合的第二端齿单元、驱动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第二端齿单元啮合的第一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二端齿单元包括第一齿元件和第二齿元件,所述第一齿元件和第二齿元件以旋转运动被限制的方式设置,所述冲击钻还包括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齿元件沿主轴的轴向移动,使第二端齿单元与第一端齿单元具有第一啮合模式和第二啮合模式,所述第一啮合模式下的啮合深度与所述第二啮合模式下的啮合深度不相等;/n在所述第一啮合模式下,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一齿元件完全啮合;在所述第二啮合模式下,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二齿元件完全啮合,与所述第一齿元件部分啮合或不啮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击钻,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主轴、为所述主轴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固定于所述主轴且可随所述主轴一起运动的第一端齿单元、能够与所述第一端齿单元相啮合的第二端齿单元、驱动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第二端齿单元啮合的第一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端齿单元包括第一齿元件和第二齿元件,所述第一齿元件和第二齿元件以旋转运动被限制的方式设置,所述冲击钻还包括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齿元件沿主轴的轴向移动,使第二端齿单元与第一端齿单元具有第一啮合模式和第二啮合模式,所述第一啮合模式下的啮合深度与所述第二啮合模式下的啮合深度不相等;
在所述第一啮合模式下,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一齿元件完全啮合;在所述第二啮合模式下,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二齿元件完全啮合,与所述第一齿元件部分啮合或不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元件位于所述第一齿元件的内侧,所述壳体限制所述第一齿元件的旋转运动,所述第一齿元件限制所述第二齿元件的旋转运动且允许所述第二齿元件沿所述主轴的轴向运动;
在所述第一啮合模式下,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一齿元件完全啮合,与所述第二齿元件部分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元件包括第一啮合齿,所述第二齿元件包括第二啮合齿,所述第一端齿元件包括第三啮合齿,所述第一啮合齿的高度及所述第三啮合齿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啮合齿的高度,所述第一啮合模式的啮合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啮合模式的啮合深度;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齿元件沿靠近所述第一端齿单元的方向运动,以实现所述第一啮合模式向第二啮合模式的切换;
在所述第二啮合模式下,所述第一端齿单元与所述第一齿元件部分啮合,与所述第二齿元件完全啮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可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