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头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7040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智能头环,该智能头环包括头环内壳和头环外壳,所述头环内壳上设置有脑波电极,所述脑波电极包括电极滑座、硬胶连接件和电极金属片,所述电极滑座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头环内壳和头环外壳中,所述硬胶连接件的上端面与所述电极滑座连接,所述硬胶连接件的下端面与所述电极钢片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出的智能头环,其通过在头环内壳中设置硬胶连接件,以将电极钢片设置在硬胶连接件上,再将硬胶连接件与电极滑座连接,使得电极钢片在头环内壳中的连接更加稳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头环
本技术涉及脑波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头环。
技术介绍
脑电波是一种使用电生理指标记录大脑活动的方法,大脑在活动时,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后形成。它记录大脑活动时的电波变化,是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或头皮表面的总体反映。智能头环则是通过捕捉脑电波信号,以实现对于其他智能设备的控制,譬如智能家居设备,其还可用于帮助学生等人群提高注意力。智能头环主要包括有头环内壳、头环外壳、控制电路板和脑波电极,脑波电极用于捕捉穿戴该智能头环用户的脑电波信号。现有技术中,脑波电极通常设置有三个,分别为对应额头位置的一个脑波电极,以及对应耳后的两个脑波电极。三个脑波电极都是设置在头环内壳上的,而由于头环内壳是软胶材质,三个脑波电极与头环内壳之间的连接为柔性连接,其存在连接不稳固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智能头环,旨在解决现有的智能头环存在连接不稳固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智能头环,该智能头环包括头环内壳和头环外壳,所述头环内壳上设置有脑波电极,所述脑波电极包括电极滑座、硬胶连接件和电极钢片,所述电极滑座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头环内壳和头环外壳中,所述硬胶连接件的上端面与所述电极滑座连接,所述硬胶连接件的下端面与所述电极钢片连接。优选地,所述硬胶连接件包括连接件本体、电极滑座连接部和电极钢片连接部,所述电极滑座连接部和电极钢片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连接件本体的正反两面,所述连接件本体的中部设置有容置腔。优选地,所述头环外壳对应所述电极滑座设置有电极基座,所述电极滑座套设在所述电极基座内,所述电极滑座包括滑座本体、设置在所述滑座本体内的支撑杆以及套设在所述支撑杆上的伸缩弹簧,所述伸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滑座本体的底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头环外壳抵接。优选地,所述电极基座包括基座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相对两侧的安装突耳,两所述安装突耳上设置有螺钉孔,所述基座本体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电极滑座相适配的滑动空间。优选地,所述头环外壳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支撑段、中间支撑段和右支撑段,所述左支撑段、中间支撑段和右支撑段之间为可拆连接。优选地,所述头环内壳包括两连接部和设置在两所述连接部之间的抵接部,两所述连接部分别对应于所述头环外壳的两端部设置,两所述连接部、所述抵接部和所述环形外框相互围合形成可挤压变形的空间。优选地,所述头环内壳的两端部上设置有扎紧孔,所述扎紧孔通过扎紧带上的扎紧扣将所述扎紧带与所述头环内壳连接。优选地,所述头环外壳内还设置有泡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实施例所提出的智能头环,其通过在头环内壳中设置硬胶连接件,以将电极钢片设置在硬胶连接件上,再将硬胶连接件与电极滑座连接,使得电极钢片在头环内壳中的连接更加稳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智能头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智能头环的脑波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智能头环的脑波电极与电极基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智能头环的硬胶连接件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智能头环的硬胶连接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智能头环的电极滑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智能头环的电极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智能头环的头环内壳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出一种智能头环,在一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3,该智能头环包括头环内壳10和头环外壳20,头环内壳10上设置有脑波电极30,脑波电极30包括电极滑座31、硬胶连接件32和电极钢片33,电极滑座31的两端分别位于头环内壳10和头环外壳20中,硬胶连接件32的上端面与电极滑座31连接,硬胶连接件32的下端面与电极钢片33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上下是以图2为参考的,在颠覆图1的上下方向时并不改变各结构之间的位置连接关系。本技术实施例所提出的头环内壳10和头环外壳20共同组成头环整体,智能头环在闲置状态下,头环外壳20与头环内壳10均处于闭合状态,用户佩戴时,通过外力张开头环内壳10与头环外壳20,以在头环内壳10与头环外壳20的两端处,形成供用户佩戴的开口。头环内壳10的外侧与头环外壳20的内侧围合构成可挤压变形的空间A,由于该空间A可挤压变形,因此可使头环内壳10的内侧围合构成的佩戴空间B适应不同形状的头部。当头环内壳10受到自内向外的作用力时,佩戴空间B向外扩张,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头围,并且在头环内壳10因扩张形成的向内的回弹力的作用下,智能头环可保持佩戴的稳固性。本技术实施例所提出的脑波电极30的主要作用在于采集脑波信号,对于脑电波而言,大脑的神经元活动通过离子传导到大脑皮层,固定在头上的脑波电极30可感应到这种微弱的电压变化,再通过差分放大、滤波及数模转换等一系列手段,最终将电信号转换成脑电波信号。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头环外壳20中设置一围合构成了佩戴空间B的头环内壳10,并将该头环内壳10与该头环外壳20间隔设置一可挤压变形的空间A,使得使用者佩戴该智能头环时,有足够的形变空间去适应头部的形状和大小,对于使用者来说,避免了头部的局部压迫,因而在保证佩戴稳固性的同时,提高了使用舒适度。此外,脑波电极30的接触面均朝内设置且位于佩戴空间B内,随着头环内壳10的收缩,佩戴空间B缩小,则脑波电极30的接触面随之紧贴使用者的头部皮肤。本技术实施例所提出的硬胶连接件32的上端面与电极滑座31的下端连接,电极滑座31也为硬胶材质,电极滑座31的上端与头环外壳20连接,硬胶连接件32的下端面与电极钢片33连接,电极钢片33与硬胶连接件32之间为刚性连接,使得电极钢片33在头环内壳10中的连接更加稳固。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图5,本技术实施例所提出的硬胶连接件32包括连接件本体321、电极滑座连接部322和电极钢片连接部323,电极滑座连接部322和电极钢片连接部323分别位于连接件本体321的正反两面,连接件本体321的中部设置有容置腔。本实施例中,电极滑座连接部322用于与位于连接件本体321上方的电极滑座31连接,电极滑座连接部322凸设在连接件本体321的正面,其形状与电极滑座31相适配;电极钢片连接部323用于与位于连接件本体321下方的电极钢片33连接,电极钢片连接部323凸设在连接件本体321的反面,其形状与电极钢片33相适配,以使得电极钢片33与硬胶连接件32的连接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头环,其特征在于,包括头环内壳和头环外壳,所述头环内壳上设置有脑波电极,所述脑波电极包括电极滑座、硬胶连接件和电极钢片,所述电极滑座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头环内壳和头环外壳中,所述硬胶连接件的上端面与所述电极滑座连接,所述硬胶连接件的下端面与所述电极钢片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头环,其特征在于,包括头环内壳和头环外壳,所述头环内壳上设置有脑波电极,所述脑波电极包括电极滑座、硬胶连接件和电极钢片,所述电极滑座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头环内壳和头环外壳中,所述硬胶连接件的上端面与所述电极滑座连接,所述硬胶连接件的下端面与所述电极钢片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头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胶连接件包括连接件本体、电极滑座连接部和电极钢片连接部,所述电极滑座连接部和电极钢片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连接件本体的正反两面,所述连接件本体的中部设置有容置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头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环外壳内对应所述电极滑座设置有电极基座,所述电极滑座套设在所述电极基座内,所述电极滑座包括滑座本体、设置在所述滑座本体内的支撑杆以及套设在所述支撑杆上的伸缩弹簧,所述伸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滑座本体的底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头环外壳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璧丞罗培彬孙文黄柏维周建吾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