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器含浸机进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5993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容器含浸机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料斗、第一平送、第二平送、含浸夹具、卷绕夹子、第一振动器、第二振动器、第三振动器、第一磁条、第二磁条、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所述的料斗左末端为斜面,斜面处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的料斗、第一平送、第二平送分别设置有凹槽;所述的料斗底部凹槽左末端设置吹气管;所述的料斗右侧端与第一平送对接;所述的一平送与第二平送对接;所述的卷绕夹子设置在料斗上方;所述的出料口下方设置有料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料斗对电容器素子扶正排列,直接将电容器素子推送至含浸工位,实现电容器素子的生产与含浸连通,卷绕机直接给含浸工位供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容器含浸机进料机构
本技术属于电容器制造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容器含浸机进料机构。
技术介绍
铝电解电容器的制造,需经过多种工序的加工,箔条经过卷绕机卷绕并切断形成电容器素子,得到电容器素子后续对其进含浸工序,在形成的电容器素子,如果放置时间过长胶带会松散,针脚也会变大,其中箔条的在钉卷切断时由于受力拉长,时间放长了会收缩,散胶带现象,在组立上素子粘连,组立不顺,在电容器素子装铝盖组立时会断箔,电容器素子结构差,甚至在造成假性短路,而且无法生产,生产效率低,浪费人力物料,传统的含浸方式为卷绕机加工出容器素子不能直接进平送到含浸工位,而是先将容器素子收集之后统一放到含浸工位进行含浸工序,中间需要人工取料与放料,存在导致电容器素子放置时间过长胶带会松散,电容器素子结构差,生产效率低,浪费人力物料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容器含浸机进料机构,通过料斗对电容器素子扶正排列,直接将卷绕后的电容器素子推送至含浸工位,实现电容器素子的生产与含浸连通,卷绕机直接给含浸工位供料,解决容器素子放置时间过长胶带会松散,电容器素子结构差,生产效率低,浪费人力物料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容器含浸机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料斗、第一平送、第二平送、含浸夹具、卷绕夹子、第一振动器、第二振动器、第三振动器、第一磁条、第二磁条、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所述的料斗左末端为斜面,斜面处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的料斗、第一平送、第二平送分别设置有凹槽;所述的料斗底部凹槽左末端设置吹气管;所述的料斗右侧端与第一平送对接;所述的一平送与第二平送对接;所述的卷绕夹子设置在料斗上方;所述的出料口下方设置有料仓。进一步的,所述的卷绕夹子两端分别设置有电极,卷绕夹子夹取电容器素子并检测电容器素子的导通状态。进一步的,所述的出料口的打开与闭合与卷绕夹子检测电容器素子的导通状态相对应,检测到不良的电容器素子则出料口打开,检测到优良的电容器素子则出料口保持闭合状态。进一步的,所述的料斗底部设置有第一磁条,第一磁条底部设置有第一振动器;第一平送下方设置第二感应器;第二平送下方设置有第三振动器。进一步的,所述的吹气管吹向凹槽中的电容器素子使得电容器素子沿着凹槽移动。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平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第二平送的上方设置有含浸夹具。本技术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一种电容器含浸机进料机构,通过料斗对电容器素子扶正排列,直接将卷绕后的电容器素子推送至含浸工位,实现电容器素子的生产与含浸连通,卷绕机直接给含浸工位供料,解决容器素子放置时间过长胶带会松散,电容器素子结构差,生产效率低,浪费人力物料的问题,且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以及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料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平送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平送与含浸夹具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料斗;2、第一平送;3、第二平送;4、含浸含浸夹具;5、卷绕夹子;6、第一振动器;7、第二振动器;8、第三振动器;9、第一磁条;10、第二磁条;11、出料口;12、吹气管;13第一感应器;14、第二感应器;15料仓;16、凹槽;17、电容器素子。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容器含浸机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料斗1、第一平送2、第二平送3、含浸夹具4、卷绕夹子5、第一振动器6、第二振动器7、第三振动器8、第一磁条9、第二磁条10、第一感应器13、第二感应器14;所述的料斗1左末端为斜面,斜面处设置有出料口11;所述的料斗1、第一平送2、第二平送3分别设置有凹槽16;所述的料斗1底部凹槽16左末端设置吹气管12;所述的料斗1右侧端与第一平送2对接;所述的一平送2与第二平送3对接;所述的卷绕夹子5设置在料斗11上方;所述的出料口11下方设置有料仓15。所述的卷绕夹子5两端分别设置有电极,卷绕夹子5夹取电容器素子17并检测电容器素子17的导通状态。所述的卷绕夹子5是卷绕机台中的一个部件,主要作用是夹取卷绕好的电容器素子17并对电容器素子17进行电性检测,以及夹取卷绕好的电容器素子17投进料斗1的作用。所述的出料口11的打开与闭合与卷绕夹子5检测电容器素子17的导通状态相对应,检测到不良的电容器素子17则出料口11打开,检测到合格的电容器素子17则出料口11保持闭合状态。当卷绕夹子5夹取电容器素子17时对两极进行电性检测,当检测到电容器素子17短路时,则出料口11打开,卷绕夹子5将不良的电容器素子17投送到出料口11中,电容器素子17落入料仓中15,对不良品进行筛选。当卷绕夹子5检测到良品时,出料口11保持关闭的状态,电容器素子17落入料斗1底部。所述的料斗1底部设置有第一磁条9,第一磁条9底部设置有第一振动器6;第一平送2下方设置第二感应器14;第二平送3下方设置有第三振动器8。电容器素子17落入料斗1底部过程,由于料斗1底部设置有第一磁条9,电容器素子17中的导针受到第一磁条9的吸附作用,电容器素子17中的导针部分就会朝下,电容器素子17中的导针部分落入料斗1底部的沟槽16,电容器素子17将立正在料斗1底部的沟槽16中。所述的料斗1底部凹槽16左末端设置吹气管12,吹气管12将气体吹向料斗1底部的沟槽16中的电容器素子17,在气流的推动下将滑动,所述的吹气管12吹向凹槽16中的电容器素子17使得电容器素子17沿着凹槽16移动。沟槽16中的电容器素子17,在气流的推动下以及在第一振动器6的定向振动下,将匀速向第一平送2移动,电容器素子17移动至第一平送2时,在第二振动器7的定向振动下,继续向第二平送3移动,当电容器素子17进入到第二平送3时,受到第三振动器8的定向振动。电容器素子17继续移动至第二平送3。所述的第二平送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感应器13、第二感应器14;第二平送3的上方设置有含浸夹具4。当电容器素子17移动到第二感应器14区域,第二感应器14将感应到,第一感应器14同时感应到有电容器素子17时,经过信息反馈。卷绕夹子5停止夹取检测,第一振动器6、第二振动器7、第三振动器8也将停止运行,等待含浸夹具4将第二平送3中的电容器素子17夹取送进含浸工序进行含浸。含浸完成,卷绕夹子5开始夹取检测,第一振动器6、第二振动器7、第三振动器8也将继续运行,进行下一周期的运行。实现了电容器素子17的生产与含浸连通,卷绕机直接给含浸工位供料。需要强调的是,本技术所述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实施例,凡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容器含浸机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料斗(1)、第一平送(2)、第二平送(3)、含浸夹具(4)、卷绕夹子(5)、第一振动器(6)、第二振动器(7)、第三振动器(8)、第一磁条(9)、第二磁条(10)、第一感应器(13)、第二感应器(14);所述的料斗(1)左末端为斜面,斜面处设置有出料口(11);所述的料斗(1)、第一平送(2)、第二平送(3)分别设置有凹槽(16);所述的料斗(1)底部凹槽(16)左末端设置吹气管(12);所述的料斗(1)右侧端与第一平送(2)对接;所述的一平送(2)与第二平送(3)对接;所述的卷绕夹子(5)设置在料斗(1)上方;所述的出料口(11)下方设置有料仓(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容器含浸机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料斗(1)、第一平送(2)、第二平送(3)、含浸夹具(4)、卷绕夹子(5)、第一振动器(6)、第二振动器(7)、第三振动器(8)、第一磁条(9)、第二磁条(10)、第一感应器(13)、第二感应器(14);所述的料斗(1)左末端为斜面,斜面处设置有出料口(11);所述的料斗(1)、第一平送(2)、第二平送(3)分别设置有凹槽(16);所述的料斗(1)底部凹槽(16)左末端设置吹气管(12);所述的料斗(1)右侧端与第一平送(2)对接;所述的一平送(2)与第二平送(3)对接;所述的卷绕夹子(5)设置在料斗(1)上方;所述的出料口(11)下方设置有料仓(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容器含浸机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卷绕夹子(5)两端分别设置有电极,卷绕夹子(5)夹取电容器素子(17)并检测电容器素子(17)的导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容器含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润华林薏竹
申请(专利权)人:丰宾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