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5622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包括底板和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底板上侧,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气动堵头、第二气动堵头、第三气动堵头和夹持气缸,所述第一气动堵头和所述第二气动堵头固定于所述底板上侧,所述第三气动堵头位于所述支架上端,且穿过所述支架上端,所述夹持气缸位于所述第三气动堵头的一侧,且下端穿过所述支架上表面,所述底板上侧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表面设有产品定位槽,所述产品定位槽边上设有定位销,所述产品定位槽内设有气孔,所述气孔边上设有压力传感器。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实现了对多孔零件的测漏,检测速率快,检测结果准确,无需增加对产品的干燥程序,节省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
本技术涉及一种测漏工装,尤其涉及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
技术介绍
为实现电动钻孔机在各应用领域中的高效节能、轻便耐用、安全可靠的操作,很对企业对电动钻孔机的壳体结构做了很多优化,以满足其在整机中重量占比降低。而电动工具的铝合金壳体的零件壁的质量直接影响整机的使用安全等级,而影响零件壁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看零件本身是否出现漏气的问题。目前比较常见的判断零件本身是否漏气的方法是在该零件机加完成后,工人将零件密封后将其置于水中,再向零件内通入一定气体后观察零件在水中有无气泡产生,以此来判断零件内部质量。但是,使用观察水中气泡的方式来检查零件的是否出现漏气,一方面操作步骤较繁琐,零件落水检查后需要增加干燥制程,另一方面细小气泡无法有效识别导致零件误判,影响零件的整体使用效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该工装将零件密封后再向其内部通入一定压力的气体,并保持一定时间,通过检测其内部的压力变化来判断零件是否漏气,无需后续对零件的干燥程序,大大节省了零件的生产工序,提高了零件的检测质量和检测速率。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包括底板和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底板上侧,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气动堵头、第二气动堵头、第三气动堵头和夹持气缸,所述第一气动堵头和所述第二气动堵头固定于所述底板上侧,所述第三气动堵头位于所述支架上端,且穿过所述支架上端,所述夹持气缸位于所述第三气动堵头的一侧,且下端穿过所述支架上表面,所述底板上侧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表面设有产品定位槽,所述产品定位槽内设有气孔,所述气孔边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报警器连接,所述报警器位于所述底板上。优选地,还包括双手启动开关,所述双手启动开关位于所述底板前端的两角。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动堵头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一堵头,所述第一气缸位于所述底板上端,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一堵头连接。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支撑柱和固定板,所述支撑柱下端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固定有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三气动堵头和所述夹持气缸位于所述固定板上端,且穿过所述固定板。优选地,所述支撑块上端还设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位于所述产品定位槽的外侧。优选地,所述支撑块的侧面还设有让位孔。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动堵头、所述第二气动堵头和所述第三气动堵头的结构相同。优选地,所述支撑块由橡胶制成。该技术的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工作时,首先工人将零件放在所述产品定位槽内,然后第四气缸伸出,带动所述压紧块压紧零件的上表面,然后所述第一气动堵头、第二气动堵头、第三气动堵头工作,分别推出对应的第一堵头、第二堵头和第三堵头,实现了对零件的密封,之后外界压缩气体通过所述气孔进入零件内,待零件内气压到达一定压力时,停止向所述零件内供气,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所述零件内的压力,并将压力信息传输到所述报警器,若所述零件内压力逐渐表小,表明此时零件存在漏气,所述报警器就会发出警报,提醒工人,此零件不合格,若所述零件内的压力保持不变,则所述报警器就会发出另一种声音,表示此零件合格。综上所述,该技术的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气动堵头、第二气动堵头和所述第三气动堵头,实现了对零件的密封,避免了在水下进行密封,使零件不会与水接触,也就不需要后续对产品的干燥工序;通过气孔向零件内供气,压力传感器检测零件被密封后的内部压力,实现了对零件是否漏气的检测,大大提高了零件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速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爆炸图。1、底板;2、支架;3、双手启动开关;4、零件;11、支撑块;12、产品定位槽;13、让位孔;14、定位销;15、气孔;16、压力传感器;21、第一气动堵头;22、第二气动堵头;23、第三气动堵头;24、夹持气缸;25、支撑柱;26、固定板;31、报警器;211、第一气缸;212、第一堵头;241、第四气缸;242、压紧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包括底板1和支架2,所述支架2位于所述底板1上侧,所述支架2包括第一气动堵头21、第二气动堵头22、第三气动堵头23和夹持气缸24,所述第一气动堵头21和所述第二气动堵头22固定于所述底板1上侧,所述第三气动堵头23位于所述支架2上端,且穿过所述支架2上端,所述第一气动堵头21、所述第二气动堵头22和所述第三气动堵头23相互配合,以堵住零件4的通孔,实现对零件4的密封,所述夹持气缸24位于所述第三气动堵头23的一侧,且下端穿过所述支架2上表面,所述夹持气缸24用于夹持零件4,防止在堵塞零件4通孔时,零件4自身发生移动,所述底板1上侧设有支撑块11,所述支撑块11用于支撑零件4,所述支撑块11上表面设有产品定位槽12,所述产品定位槽12用于初步定位零件4的位置,所述产品定位槽12内设有气孔15,所述气孔15用于向零件4内通入空气,所述气孔15边上设有压力传感器16,所述压力传感器16用于检测零件4内部的压力,并将压力数据传输到所述报警器31,所述压力传感器16通过导线与报警器31连接,所述报警器31位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报警器31用于提示工人零件4是否合格。所述夹持气缸24包括第四气缸241和压紧块242,所述第四气缸241穿过所述固定板26,与所述压紧块24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双手启动开关3,所述双手启动开关3位于所述底板1前端的两角,整个工装只有在双手同时按下时才可以启动,避免了设备启动时,工人的双手还停留在工装内,防止误伤工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动堵头21包括第一气缸211和第一堵头212,所述第一气缸211位于所述底板1上端,所述第一气缸211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一堵头212连接,所述第一气缸211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堵头212堵塞零件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2包括支撑柱25和固定板26,所述支撑柱25下端固定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支撑柱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和支架(2),所述支架(2)位于所述底板(1)上侧,所述支架(2)包括第一气动堵头(21)、第二气动堵头(22)、第三气动堵头(23)和夹持气缸(24),所述第一气动堵头(21)和所述第二气动堵头(22)固定于所述底板(1)上侧,所述第三气动堵头(23)位于所述支架(2)上端,且穿过所述支架(2)上端,所述夹持气缸(24)位于所述第三气动堵头(23)的一侧,且下端穿过所述支架(2)上表面,所述底板(1)上侧设有支撑块(11),所述支撑块(11)上表面设有产品定位槽(12),所述产品定位槽(12)内设有气孔(15),所述气孔(15)边上设有压力传感器(16),所述压力传感器(16)通过导线与一报警器(31)连接,所述报警器(31)位于所述底板(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和支架(2),所述支架(2)位于所述底板(1)上侧,所述支架(2)包括第一气动堵头(21)、第二气动堵头(22)、第三气动堵头(23)和夹持气缸(24),所述第一气动堵头(21)和所述第二气动堵头(22)固定于所述底板(1)上侧,所述第三气动堵头(23)位于所述支架(2)上端,且穿过所述支架(2)上端,所述夹持气缸(24)位于所述第三气动堵头(23)的一侧,且下端穿过所述支架(2)上表面,所述底板(1)上侧设有支撑块(11),所述支撑块(11)上表面设有产品定位槽(12),所述产品定位槽(12)内设有气孔(15),所述气孔(15)边上设有压力传感器(16),所述压力传感器(16)通过导线与一报警器(31)连接,所述报警器(31)位于所述底板(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手启动开关(3),所述双手启动开关(3)位于所述底板(1)前端的两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多孔零件测漏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动堵头(21)包括第一气缸(211)和第一堵头(212),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家俊陶殷晋李秀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新和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