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控放水阀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51837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控放水阀防水结构,涉及放水阀技术领域。该电控放水阀防水结构,包括壳体,壳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防水盖板,壳体的顶部安装有放水接头,放水接头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台阶,壳体内位于放水接头的两侧均安装有线圈绕组,线圈绕组的外壁上套设置有线圈支架,且线圈支架与放水接头的连接处通过激光焊接一圈,线圈支架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安装有第一铁芯套,线圈支架靠近放水接头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铁芯套,第一铁芯套和第二铁芯套均位于壳体内,第二铁芯套的底部与防水盖板之间固定安装有密封圈。该电控放水阀防水结构,结构可靠,能够全方位有效防水,大大提高防水阀的寿命,结构简单、工艺简单,易于装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控放水阀防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放水阀
,具体为一种电控放水阀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放水阀应用于车辆制动系统,安装于储气筒底部,排出储气筒中的油和水份等杂质,保护气动控制元件、管道和阀体不受其侵蚀,提高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如果电磁阀的线圈绕组进水,则会影响绕组的绝缘,进而使漏水处发生短路拉弧,从而产生巨大能量而烧融失效,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控制系统。因电控放水阀防水结构内部是有水环境,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必须要将内部的水同线圈绕组隔离开。传统结构的电控放水阀防水结构,线圈仅靠线圈的封装工艺来防水,一方面由于封装材料难与线圈绕组及固定架等部件的材料紧密贴合,即使不同材料贴合的较紧密,线圈封装脱模过程的摩擦力也会使得不同材料出现松动、错位,使得水及水气可从各个线圈组成部件的贴合面进入到线圈内部,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控放水阀防水结构,结构可靠,能够全方位有效防水,大大提高防水阀的寿命,结构简单、工艺简单,易于装配。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电控放水阀防水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控放水阀防水结构,包括壳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防水盖板(5),所述壳体(3)的顶部安装有放水接头(1),所述放水接头(1)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台阶,所述壳体(3)内位于放水接头(1)的两侧均安装有线圈绕组(4),所述线圈绕组(4)的外壁上套设置有线圈支架,且线圈支架与放水接头(1)的连接处通过激光焊接一圈,所述线圈支架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安装有第一铁芯套(2),所述线圈支架靠近放水接头(1)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铁芯套(6),且第二铁芯套(6)与放水接头(1)的连接处激光焊接一圈,所述第一铁芯套(2)和第二铁芯套(6)均位于壳体(3)内,所述第二铁芯套(6)的底部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控放水阀防水结构,包括壳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防水盖板(5),所述壳体(3)的顶部安装有放水接头(1),所述放水接头(1)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台阶,所述壳体(3)内位于放水接头(1)的两侧均安装有线圈绕组(4),所述线圈绕组(4)的外壁上套设置有线圈支架,且线圈支架与放水接头(1)的连接处通过激光焊接一圈,所述线圈支架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安装有第一铁芯套(2),所述线圈支架靠近放水接头(1)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铁芯套(6),且第二铁芯套(6)与放水接头(1)的连接处激光焊接一圈,所述第一铁芯套(2)和第二铁芯套(6)均位于壳体(3)内,所述第二铁芯套(6)的底部与防水盖板(5)之间固定安装有密封圈(7),所述壳体(3)内位于放水接头(1)的下方固定安装有动铁芯(11),所述动铁芯(11)的外壁上位于壳体(3)内套设有防护套,所述放水接头(1)的顶部延伸设置有支撑凸起(8),所述放水接头(1)与动铁芯(11)之间安装有弹簧(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美龙苏飞飞杨飞武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瑞立科密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