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2696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包括底座、下盆体、上盆体以及内盆;底座上表面均匀设有支撑杆,支撑杆另一端固定在上盆体底面;下盆体底面与底座固定连接,下盆体后端左侧设有第一凸起,下盆体底部均匀设有第一凹槽,下盆体盆壁中上部均匀设有第一卡口,第一卡口位于盆壁中上部;内盆位于下盆体内部正中,内盆底部均匀设有通孔,通孔联通下盆体以及内盆,内盆盆壁中部设有卡槽,内盆盆壁上部均匀设有第二卡口;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设置的凹槽方便导丝取出,设置的卡口有效防止导丝回弹,分层防止,防止导丝回弹,单人操作时,导丝远端无需固定,当导丝取出准备使用时,方便迅速找到导丝头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
本专利技术涉及收纳盆,具体是指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
技术介绍
当前,介入手术或外科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导管导丝直径较细,长度多在1米以上,甚至为2.6米或更长,当导管导丝处于备用状态时,通常是将导管导丝盘绕于手术冲洗盆内或压于盆下,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导管或导丝较为光滑,不易取出且极易外弹,可能弹出冲洗盆造成手术器材污染;由于导管导丝均为细长结构,容易相互缠绕,取用不便;由于导管导丝标示多位于尾端,摆放杂乱后不易识别;在使用导丝时,导丝需完全取出,单人操作时,远端导丝无法固定。专利号201120434539.X一种介入手术用导丝收纳盆解决了导丝容易弹出问题,但未解决其他问题。专利号201320667005.0可储存导管导丝的手术冲洗盆解决了导丝容易缠绕问题,但未解决其他问题,最关键这个专利不实用,导丝导管使用完毕后放入冲洗盆极其耗时间,浪费了手术时间。因此市场上急缺一种多功能介入收纳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包括底座、下盆体、上盆体以及内盆;所述底座上表面均匀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另一端固定在上盆体底面;所述下盆体底面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下盆体后端左侧设有第一凸起,所述下盆体底部均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下盆体盆壁中上部均匀设有第一卡口,所述第一卡口位于盆壁中上部;所述内盆位于下盆体内部正中,所述内盆底部均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联通下盆体以及内盆,所述内盆盆壁中部设有卡槽,所述内盆盆壁上部均匀设有第二卡口;所述上盆体位于下盆体上方,上盆体后端左侧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上端设有圆孔,所述上盆体底部均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上盆体中上部均匀设有第三卡口,所述上盆体中间外部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把手。作为改进,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四个。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凹槽的数量为五个,所述第二凹槽的数量为四个。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卡口的数量为八个,所述第二卡口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三卡口的数量为七个。作为改进,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八个。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设置的凹槽方便导丝取出,设置的卡口有效防止导丝回弹,分层防止,防止导丝回弹,单人操作时,导丝远端无需固定,当导丝取出准备使用时,方便迅速找到导丝头端。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的主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的左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A-A处剖视图。如图所示:1、底座,2、下盆体,3、上盆体,4、内盆,5、支撑杆,6、第一凸起,7、第一凹槽,8、第一卡口,9、通孔,10、第二卡口,11、第二凸起,12、圆孔,13、第三卡口,14把手,15、第二凹槽,16、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结合附图1-5,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包括底座1、下盆体2、上盆体3以及内盆4;所述底座1上表面均匀设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另一端固定在上盆体3底面;所述下盆体2底面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下盆体2后端左侧设有第一凸起6,所述下盆体2底部均匀设有第一凹槽7,所述下盆体2盆壁中上部均匀设有第一卡口8,所述第一卡口8位于盆壁中上部;所述内盆4位于下盆体2内部正中,所述内盆4底部均匀设有通孔9,所述通孔9联通下盆体2以及内盆4,所述内盆4盆壁中部设有卡槽16,所述内盆4盆壁上部均匀设有第二卡口10;所述上盆体3位于下盆体2上方,上盆体3后端左侧设有第二凸起11,所述第二凸起11上端设有圆孔12,所述上盆体3底部均匀设有第二凹槽15,所述上盆体3中上部均匀设有第三卡口13,所述上盆体3中间外部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把手14。所述支撑杆5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凹槽7的数量为五个,所述第二凹槽15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卡口8的数量为八个,所述第二卡口10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三卡口13的数量为七个。所述通孔9的数量为八个。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时,手术中将3米的长泥鳅导丝使用完毕后,缠绕成圈型,将导丝放置于收下盆体2,将导丝头端放置于第一凸起6上,下盆体2上数个第一卡口8可放置导丝弹出。导丝使用时有两种使用方法,如需将导丝完整取出使用时,术者的手通过盆底的凹槽设计可顺利沿盆底侧壁完整取出导丝,然后使用导丝完毕后,再次同上述方法一样放置导丝。当术者无需完整取出导丝时,术者可将导丝头端穿过圆孔12,将导丝部分抽出使用,导丝远端在盆内则无需助手固定。导丝使用完毕时,如导丝未完整取出使用,则可将导丝通过圆孔送回盆内,也可将导丝完成取出后同1一样放置会导丝。当术中再需使用3米的超硬导丝时,导丝使用完毕后,如下盆体2已被泥鳅导丝占用,则使用上盆体3放置导丝,同法使用导丝。当术中使用导管完毕时,则将导管放置于内盆内。使用方法同导丝。本专利技术大小可依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但技术方案不变。以上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下盆体(2)、上盆体(3)以及内盆(4);所述底座(1)上表面均匀设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另一端固定在上盆体(3)底面;/n所述下盆体(2)底面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下盆体(2)后端左侧设有第一凸起(6),所述下盆体(2)底部均匀设有第一凹槽(7),所述下盆体(2)盆壁中上部均匀设有第一卡口(8),所述第一卡口(8)位于盆壁中上部;/n所述内盆(4)位于下盆体(2)内部正中,所述内盆(4)底部均匀设有通孔(9),所述通孔(9)联通下盆体(2)以及内盆(4),所述内盆(4)盆壁中部设有卡槽(16),所述内盆(4)盆壁上部均匀设有第二卡口(10);/n所述上盆体(3)位于下盆体(2)上方,上盆体(3)后端左侧设有第二凸起(11),所述第二凸起(11)上端设有圆孔(12),所述上盆体(3)底部均匀设有第二凹槽(15),所述上盆体(3)中上部均匀设有第三卡口(13),所述上盆体(3)中间外部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把手(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介入导丝导管收纳盆,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下盆体(2)、上盆体(3)以及内盆(4);所述底座(1)上表面均匀设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另一端固定在上盆体(3)底面;
所述下盆体(2)底面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下盆体(2)后端左侧设有第一凸起(6),所述下盆体(2)底部均匀设有第一凹槽(7),所述下盆体(2)盆壁中上部均匀设有第一卡口(8),所述第一卡口(8)位于盆壁中上部;
所述内盆(4)位于下盆体(2)内部正中,所述内盆(4)底部均匀设有通孔(9),所述通孔(9)联通下盆体(2)以及内盆(4),所述内盆(4)盆壁中部设有卡槽(16),所述内盆(4)盆壁上部均匀设有第二卡口(10);
所述上盆体(3)位于下盆体(2)上方,上盆体(3)后端左侧设有第二凸起(11),所述第二凸起(11)上端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阳周萌萌陆炜廖圣吴佳文程国兵吴森焱胡强蒋布平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市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