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42202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6: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其方法为:(1)适种区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于4月上旬至5月下旬条播豆科牧草,可适期直接播种;行间充分利用当地野生牧草资源并以自然生草的方式构建人工放牧草地;(2)豆科牧草播种采用20cm以上行距,最大不超过1m;(3)待牧草生长高度达20cm‑25cm,开始放牧;放牧采食高度降至5cm‑8cm时禁止采食,进行休牧,待牧草生长高度再次达20cm‑25cm后,再次放牧,依此方式重复放牧;(4)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在休牧期间于降雨前进行撒播施肥;(5)如发现草地中有少量有毒杂草时,可人工及时去除。本发明专利技术是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
技术介绍
草原是我国的重要资源,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草原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形成了不断增长的态势,为急于满足市场和赚取更多利益,出现了过度加大载畜量等破坏草原植被的行为,长期以来,草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下降,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退化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的30%,已严重影响了我国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护草地资源,恢复草原生态与草地生产力,国家不断强化“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适度放牧制度,甚至在生态脆弱区推行“禁牧和休牧”政策。同时,国家鼓励农牧交错带及农区建植人工放牧草地,以满足人们对草原畜产品的需求,降低草原畜产品生产压力。因此,农牧交错带及农区人工放牧草地建植将是今后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国内外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方法主要为:选取不同种类优质牧草品种,通过优化配比、混合播种等技术,建成具有生物多样、载畜量高等理想状态的仿天然草地。目前,人工混播草地研究成功案例的报道较多,如陈积山等分析了不同混播比例下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牧草产量,认为无芒雀麦20%+苜蓿80%混播组合牧草产量最高。刘敏等研究表明,无芒雀麦和垂穗披碱草与紫花苜蓿以播种比例2:1的混播模式下,提高了牧草的产量,避免了种间竞争。姚泽英等开展了豆-禾牧草混播效果研究得出,采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3:7的混播处理较好。霍雅媛等的研究表明,以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比为4:6的混播方式最好。姜哲浩等采用鸭茅、无芒雀麦、白三叶、苜蓿为材料,开展不同混播比例下的产量和营养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以处理30%鸭茅+70%苜蓿的干物质最大,以处理90%鸭茅+10%苜蓿的鸭茅粗蛋白含量最高。但是,在黄淮海旱作雨养区实际生产推广中发现,草地建植过程中,竞争力差的牧草逐渐消退,草种之间难以共生,最后仅有一种或少数草种占据优势的现象,导致草地生物多样性差,并不能成功建植出优良人工放牧草地。原因可能是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所采用的草种为人工栽培种,居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的生态气候特点,牧草单一种植条件下均能表现出优良的特性,但在混播种植条件下,物种之间存在着对资源的竞争,竞争力强的牧草往往排挤竞争力差的牧草,使得草地群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最后导致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失败。至目前也尚未见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目前的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方法所有草种完全采用人工栽培草种进行,黄淮海旱作雨养区草种混播种植条件下,物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草地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草种间难以共生,草地生物多样性差,不能成功建植优良人工放牧草地的问题。以当地野生牧草资源为基础通过充分利用野生牧草资源的共生特性,人工条播豆科牧草与其行间自然生草的种植方式,提供一种草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草地组成结构合理,群落稳定的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方法。既实现了草地生物的多样性,也优化了草地的生物群落组成结构,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及营养品质,提高草地的载畜量,此法成本低,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在稳定草畜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使人工放牧草地建植向科学、优质、便捷方向发展。本方法适用范围较广,适用于我国黄淮海旱作雨养区及与此区域气候条件类似的其他区域。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其方法为:第一步:适种区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于4月上旬至5月下旬条播豆科牧草,可适期直接播种;行间充分利用当地野生牧草资源并以自然生草的方式构建人工放牧草地。第二步:豆科牧草播种采用20cm以上行距,最大不超过1m。第三步:待牧草生长高度达20cm-25cm,开始放牧;放牧采食高度降至5cm-8cm时禁止采食,进行“休牧”,待牧草生长高度再次达20cm-25cm后,再次放牧,依此方式重复放牧。推行合理轮牧,保护草地资源,提高使用价值。第四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在“休牧”期间于降雨前进行撒播施肥。第五步:如发现草地中有少量有毒杂草时,可人工及时去除。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为专门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针对此生态气候类型区采用人工栽培种进行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播种复杂,田间机械化作业不便,因播种方式及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草种之间难以共生,草地群落不稳定,最后仅有一种或少数草种占据优势的现象,导致草地生物多样性差,投入大产出小,建植效果差,成功率低。基于此,对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中播种方式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重新定义,充分利用当地野生牧草资源及其自然配比的基础上,发挥了野生牧草资源的共生特性,人工条播豆科牧草与其行间自然生草的种植方式,使建植方法更具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实用性更强。同时,既节约了成本,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达到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多产品的目的,也合理的利用了光热资源,又实现了草地生物的多样性,极大地提高了人工放牧草地建植的成功率,优化了草地的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增强了群落的稳定性,使人工放牧草地的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稳步提升,进而提高了草地的载畜量,解决草畜供求,保障了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本专利技术是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是解决草畜供求,推动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使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步骤如下:第一步:采用豆科牧草播种机,可于4月上旬至5月下旬播种豆科牧草,单行条播,播种深度3-4cm左右,可适期直接播种。行间充分利用当地野生牧草资源并以自然生草的方式构建人工放牧草地。第二步:豆科牧草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清选,宜选用新种子,发芽率达到95%以上,以保证出苗。第三步:播种豆科牧草可采用20cm-100cm的行距进行。第四步:待牧草生长高度达20cm-25cm,开始放牧;放牧采食高度降至5cm-8cm时禁止采食,进行“休牧”,待牧草生长高度再次达20cm-25cm后,再次放牧,依此方式重复放牧。推行合理轮牧,保护草地资源,提高使用价值。第五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在“休牧”期间于降雨前进行撒播施肥。第六步:在豆科牧草及行间野生牧草生长前期若发现草地中有少量有毒杂草时,可人工及时去除。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具体试验方案及结果: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中豆科牧草以毛叶苕子为例。毛叶苕子由河南郑州开元草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2研究方法1.2.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位于黄骅市中科村的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N38°29′46.9″,E117°33′16.9″)进行,海拔2.3m。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临渤海而略具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夏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步骤如下:/n第一步:在适种区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于4月上旬至5月下旬条播豆科牧草,可适期直接播种;行间充分利用当地野生牧草资源并以自然生草的方式构建人工放牧草地;/n第二步:豆科牧草播种采用20cm以上行距,最大不超过1m;/n第三步:待牧草生长高度达20cm-25cm,开始放牧;放牧采食高度降至5cm-8cm时禁止采食,进行“休牧”,待牧草生长高度再次达20cm-25cm后,再次放牧,依此方式重复放牧;/n第四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在“休牧”期间于降雨前进行撒播施肥;/n第五步:如发现草地中有少量有毒杂草时,可人工及时去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适种区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于4月上旬至5月下旬条播豆科牧草,可适期直接播种;行间充分利用当地野生牧草资源并以自然生草的方式构建人工放牧草地;
第二步:豆科牧草播种采用20cm以上行距,最大不超过1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楠刘振宇杜婧辉刘忠宽李梦智健飞冯伟秦文利杜姿璇王连杰律秀燕张磊刘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