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壳体、包含该电池壳体的车辆以及定置型蓄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2033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3:16
在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变高时充分地确保气体的排出流量。该电池壳体(30)是用于在框体(10)内收容电池(2)的电池壳体,其具备气体排出机构(G),该气体排出机构(G)具有:气体排出口(51),其在覆盖框体(10)的周围的壁板(43)开口;和盖部(35m),其以从壁板(43)的内侧覆盖气体排出口(51)的方式配置,并且,固定于框体(10)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池壳体、包含该电池壳体的车辆以及定置型蓄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在框体内收容电池的电池壳体。
技术介绍
例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的车载电源装置根据车辆的系统侧的要求向马达发电机供给借助变换器转换成三相交流电力的直流电流。一般而言,这种车载电源装置由组合多个电池而成的电池组构成,这多个电池收容于包括由壁板密闭起来的构造的电池壳体的框体内。其中,作为这种电池壳体,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池壳体。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池壳体在电池壳体的壁板设置有开口部,盖构件(板)以覆盖该开口部的方式局部地与壁板一体地固定而被安装。在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变高时,壁板朝向外侧鼓起,由此,在盖构件与壁板一起也朝向外侧移动了时,在壁板与盖构件之间产生间隙,可从该间隙向电池壳体外排出电池壳体内的气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WO2017/060942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不过,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池壳体时,是盖构件与壁板一起也朝向外侧一体地移动的结构,因此,仅产生壁板的变形量程度的间隙,因此,有可能无法充分地确保气体的排出流量。因此,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做成的,以提供一种电池壳体、包含该电池壳体的车辆以及定置型蓄电装置为课题,该电池壳体包含在电池壳体内的压力比外部气压高时能充分地确保气体的排出流量的气体排出机构。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电池壳体包含:框体,其用于收容电池;和多个壁板,其覆盖该框体的周围,该电池壳体的特征在于,该电池壳体包含气体排出机构,该气体排出机构包括:气体排出口,其在所述多个壁板中的至少一个壁板开口;和盖部,其以从所述至少一个壁板的内侧覆盖该气体排出口的方式配置,并固定于所述框体侧,所述气体排出机构构成为,随着该电池壳体的内压上升,利用使所述至少一个壁板朝向外方鼓出的变形使所述至少一个壁板与所述盖部分开,保持所述盖部固定到所述框体侧的状态不变而形成所述盖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壁板之间的相对间隙,从而所述气体排出机构经由所述相对间隙和所述气体排出口排出所述电池壳体内的气体。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车辆的特征在于,在车载电源装置设置有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电池壳体。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定置型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包含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电池壳体。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装备到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电池壳体的气体排出机构包括:气体排出口,其在覆盖框体的周围的壁板开口;和盖部,其从壁板的内侧覆盖气体排出口,盖部固定于框体侧,因此,能够使盖部不向电池壳体的外方移动。因此,在壁板由于内压的上升而朝向外方鼓出变形了之际,能够不使盖部向电池壳体的外方移动而仅使壁板朝向外方相对移动。因此,能够将盖部与壁板的气体排出口周围之间的相对间隙设定得较大。因而,能够在电池壳体内的压力变高时充分地确保气体的排出流量。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不使盖部移动”是指,鉴于气体排出机构的功能而不使盖部实质上移动,包括盖部几乎不移动的情况和即使移动也稍微移动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包含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电池壳体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示意性立体图((a)、(b))。图2是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拆掉周围的壁板的状态的电池组的示意性立体图,在该图2中,以双点划线图示构成框体的副框架的一部分。图3是从图1所示的电池壳体拆掉壁板的状态的电池组的俯视图,在该图3中,以双点划线图示构成框体的副框架的一部分。图4是沿着图3中的Z-Z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2所示的电池组的示意性电路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的示意性立体图,在该图6中,表示拆掉设置有气体排出机构的壁板的状态。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中的框体的示意性主视图。图8是图7的Y-Y剖视图(该图8的(a))和(a)中的A部放大图((b))。图9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气体排出机构的动作的图,该图9以双点划线表示与图8相对应的动作时的状态的图像(附图标记43M)。图10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气体排出机构处的气体排出流量的示意图。图11是说明热失控时的例子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气体排出机构的经时动作的图表。图12是图11的图表中的、气体排出机构进行初次开口动作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3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气体排出机构通过根据电池壳体的内压改变盖构件与壁板之间的相对间隙而开闭的动作的图表。图14是说明与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壳体要装备的装备对象之间的安装部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剖视图,在该图14的(a)中,以包括轴线在内的纵向上的截面图示安装用的螺柱螺母部分,在该图14的(b)中,以包括轴线在内的横向上的截面图示安装用的螺柱螺母部分。图15是说明与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壳体要装备的装备对象之间的安装部的另一个例子的示意性剖视图,在该图15的(a)中,以包括轴线在内的纵向上的截面图示安装用的螺柱螺母部分,在该图15的(b)中,以包括轴线在内的横向上的截面图示安装用的螺柱螺母部分。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的示意性立体图。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的示意性立体图,在该图17中,表示拆掉设置有气体排出机构的壁板的状态。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中的框体的示意性主视图(该图18的(a))、和(a)中的壁板周围的密封部分的放大图((b))、以及(a)中的气体排出机构的盖部的放大图((c))。图19是图18的X-X剖视图(该图19的(a))和(a)中的气体排出机构的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b)),在该图19中以双点划线表示动作时的壁板的图像。图20是说明装备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电池壳体的气体排出机构的第一变形例的图,该图20的(a)是其示意性主视图,(b)是示意性俯视图。图21是说明装备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电池壳体的气体排出机构的第二变形例的图,该图21的(a)是其示意性主视图,(b)是示意性俯视图。图22是说明装备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电池壳体的气体排出机构的第三变形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3是说明装备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的电池壳体的气体排出机构的第四变形例和第五变形例的示意性主视图((a)、(b))。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并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附图是示意性的。因此,应该留意的是,厚度与平面尺寸之间的关系、比例等与现实的该关系、比例不同,在附图相互间也包括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例示用于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并不将构成零部件的材质、形状、构造、配置等限定于下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包含在框体10的内部收容多个电池2(参照后述的图2)的电池壳体30。电池壳体30包括:框体10,其构成为框状;和多个壁板(盖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壳体,其包含:框体,其用于收容电池;和多个壁板,其覆盖该框体的周围,该电池壳体的特征在于,/n该电池壳体包含气体排出机构,该气体排出机构包括:气体排出口,其在所述多个壁板中的至少一个壁板开口;和盖部,其以从所述至少一个壁板的内侧覆盖该气体排出口的方式配置,并固定于所述框体侧,/n所述气体排出机构构成为,随着该电池壳体的内压上升,利用使所述至少一个壁板朝向外方鼓出的变形使所述至少一个壁板与所述盖部分开,保持所述盖部固定到所述框体侧的状态不变而形成所述盖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壁板之间的相对间隙,从而所述气体排出机构经由所述相对间隙和所述气体排出口排出所述电池壳体内的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127 JP 2018-2215341.一种电池壳体,其包含:框体,其用于收容电池;和多个壁板,其覆盖该框体的周围,该电池壳体的特征在于,
该电池壳体包含气体排出机构,该气体排出机构包括:气体排出口,其在所述多个壁板中的至少一个壁板开口;和盖部,其以从所述至少一个壁板的内侧覆盖该气体排出口的方式配置,并固定于所述框体侧,
所述气体排出机构构成为,随着该电池壳体的内压上升,利用使所述至少一个壁板朝向外方鼓出的变形使所述至少一个壁板与所述盖部分开,保持所述盖部固定到所述框体侧的状态不变而形成所述盖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壁板之间的相对间隙,从而所述气体排出机构经由所述相对间隙和所述气体排出口排出所述电池壳体内的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壳体,其中,
所述气体排出机构以如下方式动作:在该电池壳体的内压变高到相比于外部气压超过了预定值时,使所述盖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壁板之间产生所述相对间隙而使所述气体排出口开口,在开口后,使所述相对间隙以在所述内压较高的情况下相比于所述内压较低时变大的方式变化,并且,使所述相对间隙以在所述内压较低的情况下相比于所述内压较高时变小的方式变化,在释放了内部压力后,所述至少一个壁板向恢复成初始形状那一侧移动而将所述盖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壁板之间封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壳体,其中,
设置于所述框体侧且具有比所述至少一个壁板的强度大的强度的构件、或者所述框体的框架构件兼用作所述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壳体,其中,
所述盖部是固定到被设置于所述框体侧且具有比所述至少一个壁板的强度大的强度的构件的盖构件、或者固定到所述框体的框架构件的盖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末永真规岩崎靖和菊池就人
申请(专利权)人:远景AESC日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