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0874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其中,显示增效膜包括基材结构层、第一导光层和第二导光层。所述第一导光层形成于所述基材结构层上并具有多个呈条状延伸并间隔排布的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的两个侧面,所述侧面为弧形面。所述第二导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光层上并填平所述第一导光层,所述第一导光层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相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显示增效膜可使得显示装置的屏幕在全角度范围内的光强、对比度、色度等都得到增强,扩大可视角度,并且结构简单,易于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对屏幕显示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需要屏幕显示产品具有超高的分辨率等,而广视角光学膜因其可以显著扩大可视角度而成为高分辨率屏幕的标配。但是现有的广视角光学膜生产要求很高,生产难度较大,国内目前的技术或者一般厂商无法生产出质量较高的广视角光学膜。因此,技术一种生产难度较低并且视角扩展效果较好的光学膜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显示增效膜,旨在解决现有的一些光学膜视角扩展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显示增效膜包括基材结构层、第一导光层和第二导光层。所述第一导光层形成于所述基材结构层上并具有多个呈条状延伸并间隔排布的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所述侧面为弧形面。所述第二导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光层上并填平所述第一导光层,所述第一导光层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相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光结构包括第一导光结构,所述第一导光结构的侧面为凹弧面,顶面为平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光结构还包括第二导光结构,所述第二导光结构的侧面为凹弧面,顶面为弧形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光结构的顶面为凸弧面,所述凸弧面的弧度不小于4微米且不大于10微米。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顶部的间距小于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底部的间距。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光结构的高度不小于8微米且不大于20微米;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顶部的间距不小于5微米且不大于19微米,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底部的间距不小于10微米且不大于35微米。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导光结构还包括第三导光结构,所述第三导光结构为多台阶梯形结构并包括自下而上堆叠设置的第一梯形段、第二梯形段和第三梯形段,所述第二梯形段的侧面为弧形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梯形段的高度不小于2微米且不大于10微米,所述第二梯形段和所述第三梯形段的总高度不小于10微米且不大于20微米;且在所述导光结构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15微米且不大于22微米,所述第二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10微米且不大于21微米,所述第三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5微米且不大于19微米。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梯形段的高度不小于4微米且不大于7微米,所述第二梯形段和所述第三梯形段的总高度不小于12微米且不大于17微米;且在所述导光结构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17微米且不大于20微米,所述第二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13微米且不大于18微米,所述第三梯形段的底边宽度不小于8微米且不大于13微米。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导光结构的排布方向上,相邻两个导光结构的中心间距不小于22微米且不大于28微米。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且所述第一导光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的差值不小于0.05且不大于0.4。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导光结构的排布方向上,相邻两个导光结构的中心间距不小于12微米且不大于50微米。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导光结构排布成圆形导光区域,所述第一导光层上设有多个所述圆形导光区域。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层上设有多排所述圆形导光区域。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圆形导光区域呈阵列排布。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光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显示增效膜的膜边倾斜。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层和所述第二导光层均由紫外固化树脂形成,所述紫外固化树脂的折射率不小于1.35且不大于1.90。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增效膜,所述显示增效膜包括:基材结构层;第一导光层,形成于所述基材结构层上并具有多个呈条状延伸并间隔排布的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所述侧面为弧形面;以及,第二导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光层上并填平所述第一导光层,所述第一导光层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相异。本技术显示增效膜通过将导光结构的侧面设置为弧形面,当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穿过第一导光层上的导光结构时,入射到弧形面上的光线可以向各个角度折射,使得显示装置的屏幕在全角度范围内的光强、对比度、色度等都得到了增强,不仅扩大了可视角度,并且还消除了色偏以及增大了显示的频域。并且本技术显示增效膜结构较为简单,易于生产,成本也较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显示增效膜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显示增效膜的第一导光层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显示增效膜的第一导光层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显示增效膜的第一导光层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显示增效膜的导光结构一实施例的排布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显示增效膜的导光结构另一实施例的排布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显示增效膜中圆形导光区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显示增效膜中圆形导光区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显示增效膜的仿真数据图;图10为本技术显示增效膜仿真数据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显示增效膜32第一导光结构342第二梯形段20基材结构层33第二导光结构343第三梯形段30第一导光层34第三导光结构40第二导光层31导光结构341第一梯形段50圆形导光区域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n基材结构层;/n第一导光层,形成于所述基材结构层上并具有多个呈条状延伸并间隔排布的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所述侧面为弧形面;以及,/n第二导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光层上并填平所述第一导光层,所述第一导光层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相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材结构层;
第一导光层,形成于所述基材结构层上并具有多个呈条状延伸并间隔排布的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所述侧面为弧形面;以及,
第二导光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导光层上并填平所述第一导光层,所述第一导光层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折射率相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光结构包括第一导光结构,所述第一导光结构的侧面为凹弧面,顶面为平面;和/或,
所述多个导光结构还包括第二导光结构,所述第二导光结构的侧面为凹弧面,顶面为弧形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顶部的间距小于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底部的间距。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结构的高度不小于8微米且不大于20微米;
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顶部的间距不小于5微米且不大于19微米,所述两个侧面在所述导光结构的底部的间距不小于10微米且不大于35微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增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光结构还包括第三导光结构,所述第三导光结构为多台阶梯形结构并包括自下而上堆叠设置的第一梯形段、第二梯形段和第三梯形段,所述第二梯形段的侧面为弧形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纳弘熠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