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蓝光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面板技术

技术编号:2939823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蓝光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面板。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防蓝光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复合于所述导光板本体一侧表面的防蓝光功能层;其中,所述防蓝光功能层由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经固化形成:UV型树脂成膜物93.8wt%~95.3wt%;光引发剂3.7wt%~4.8wt%;蓝光吸收剂0.5wt%~1.0wt%;助剂0.45wt%~0.55wt%。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一定的UV型树脂成膜物、光引发剂、蓝光吸收剂和助剂以一定比例搭配形成涂布液,将其涂覆于导光板本体上经固化形成防蓝光功能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特定的涂布液,不仅能够有效吸收蓝光、达到护眼功能,还能保证材料的辉度和色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蓝光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面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蓝光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面板。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蓝光是可见光中最靠近紫外线的部分,其波长范围在380-500nm,具有较强的能量。由于其波长较短,会穿透人眼的水晶体直达视网膜。蓝光容易造成人眼疲劳和视网膜黄斑部疾病,而黄斑部病变是不可逆的过程,会导致人眼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蓝光也是人体生物钟的调节器,不但会影响人的睡眠,还会提高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在自然条件下,黄斑部的病变会非常缓慢。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优越化,我们的眼睛长期暴露在数十倍于自然条件蓝光强度的电脑显示器、荧光灯、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黄斑部病变趋于年轻化,因此研发有效的抗蓝光产品成为了当今医学和科研的重要方向。背光模组(BLU)通常由LED灯珠、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扩散膜、增亮膜)组成。导光板是将线性光源转变为分布均匀的面光源,是背光模组中不可以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件。目前市场常用的导光板主要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亚克力)、聚丙烯酸酯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MS)、聚碳酸酯(PC)三种材质通过热压等工艺制成,均为透明板材,其对蓝光并不具有一定的反射和吸收效果。而引入蓝光吸收剂,一方面不一定能够与体系其它组分较好的适应、充分发挥防蓝光效果,另一方面又容易引起导光板光学效果(如辉度、色度)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蓝光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面板。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光板能够有效的选择性吸收蓝光、达到护眼效果,同时,还保证材料的辉度和色度。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蓝光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复合于所述导光板本体一侧表面的防蓝光功能层;其中,所述防蓝光功能层由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经固化形成:优选的,所述蓝光吸收剂为BL1226吸收剂。优选的,所述UV型树脂成膜物选自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多元醇树脂和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光引发剂为Omnirad1173。优选的,所述助剂包括:分散剂0.25wt%~0.35wt%;流平剂0.05wt%~0.15wt%。优选的,所述分散剂为BYK-2009和/或BYK-3560;所述流平剂为BYK-306和/或BYK-333。优选的,所述导光板主体的厚度为0.4~5mm;所述防蓝光功能层的厚度为1~3μ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防蓝光导光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将防蓝光涂布液涂覆于导光板主体的一侧表面,经过UV光照后固化,形成防蓝光功能层;所述防蓝光涂布液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优选的,所述UV光照的条件为:采用的UV灯管为320~480mm长高压汞灯,功率为1500~2000W,照射35~40s。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其中的导光板为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防蓝光导光板。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器面板,其中的背光模组为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背光模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蓝光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复合于所述导光板本体一侧表面的防蓝光功能层;其中,所述防蓝光功能层由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经固化形成:UV型树脂成膜物93.8wt%~95.3wt%;光引发剂3.7wt%~4.8wt%;蓝光吸收剂0.5wt%~1.0wt%;助剂0.45wt%~0.55wt%。本专利技术将一定的UV型树脂成膜物、光引发剂、蓝光吸收剂和助剂以一定比例搭配形成涂布液,将其涂覆于导光板本体上经固化形成防蓝光功能层。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特定的涂布液,不仅能够有效吸收蓝光、达到护眼功能,还能保证材料的辉度和色度(Wx、Wy)。试验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光板具有选择性蓝光吸收性,能够特定的吸收320-430nm的蓝光,且蓝光吸收率在31%以上,表现出优异的防蓝光效果,可以防止人眼疲劳和减弱黄斑部病变,达到护眼功能;同时,其透光率在91%以上,辉度在2930Cd/m2以下,色度偏移量较低,表现出良好的光学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防蓝光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蓝光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复合于所述导光板本体一侧表面的防蓝光功能层;其中,所述防蓝光功能层由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经固化形成:参见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防蓝光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导光板本体,2为防蓝光功能层,2a为树脂成膜物,2b为蓝光吸收剂,2c为助剂。关于导光板本体1:本专利技术中,对所述导光板本体优选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亚克力)导光板、聚丙烯酸酯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即MS)导光板或聚碳酸酯(即PC)导光板。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优选为0.4~5mm。关于防蓝光功能层2: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防蓝光功能层由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经固化形成:本专利技术中,所述UV型树脂成膜物优选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多元醇树脂和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优选为UV型丙烯酸树脂。本专利技术中,所述UV型树脂成膜物的用量为93.8wt%~95.3wt%;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其用量为93.8wt%、94.2wt%、94.9wt%、95.0wt%、95.2wt%或95.3wt%。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光引发剂优选为德国巴斯夫IGM1173,型号具体为Omnirad1173。以UV型树脂成膜物用量93.8wt%~95.3wt%为基准,所述光引发剂的用量为3.7wt%~4.8wt%;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其用量为3.7wt%、3.8wt%、4.1wt%、4.5wt%或4.8wt%。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蓝光吸收剂优选为BL1226吸收剂,由青岛杰得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蓝光吸收剂,能够与本专利技术物料体系的其它组分较好的配合,充分发挥蓝光吸收效果,能够有效吸收波段在320~430nm的蓝光,同时,加以其它组分的配合,能够保证材料的雾度及辉度等光学效果。以UV型树脂成膜物用量93.8wt%~95.3wt%为基准,所述蓝光吸收剂的用量为0.5wt%~1.0wt%,优选为0.7wt%~0.9wt%;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其用量为0.5wt%、0.6wt%、0.7wt%、0.8wt%、0.9wt%或1.0wt%。在上述用量下既能够保证防蓝光效果,又能够保证良好的辉度和色度,若其含量过低,则难以达到良好的蓝光吸收效果,若其含量过高,则容易影响材料的辉度及色标,降低光学效果。...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蓝光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导光板本体;/n复合于所述导光板本体一侧表面的防蓝光功能层;/n其中,所述防蓝光功能层由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经固化形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蓝光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本体;
复合于所述导光板本体一侧表面的防蓝光功能层;
其中,所述防蓝光功能层由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经固化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蓝光吸收剂为BL1226吸收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UV型树脂成膜物选自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多元醇树脂和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光引发剂为Omnirad117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包括:
分散剂0.25wt%~0.35wt%;
流平剂0.05wt%~0.15wt%。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为BYK-2009和/或BYK-3560;
所述流平剂为BYK-306和/或BY...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成冯正午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壹鑫光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