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面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0664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45
本申请涉及一种平面传感器,其涉及电池膨胀力检测领域,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开设有隔离槽,所述第一支撑板两侧分别开设有两个应变孔,所述隔离槽内侧固定有两个传递梁,两个所述传递梁之间固定有承载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分别设有与四个应变孔对应设置的四个应变片,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应变孔一侧设有用于与四个应变片电连接的信号接头。电池释放的膨胀力通过两个传递梁传递到应变孔,进而降低承载板远离应变孔两侧形变量流失的可能性,便于检测试验电池整体的形变量,从而便于检测出精准的膨胀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面传感器
本申请涉及电池膨胀力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平面传感器。
技术介绍
测力传感器通过弹性体载荷力的响应来计量力的大小。在受到外力作用后,粘贴在弹性体的应变片随之产生形变引起电阻变化,电阻变化使组成的惠斯登电桥失去平衡输出一个与外力成线性正比变化的电量电信号。公告号为CN209296198U的一种电池膨胀力检测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测试板、第二测试板、第三测试板、夹持设置于所述第一测试板和所述第二测试板之间的平面测力传感器,所述平面测力传感器包括矩形的第一承载台、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台两端的传递梁以及与所述传递梁连接的第二承载台;所述第一承载台、所述传递梁以及所述第二承载台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承载台与所述第二承载台部分错开设置从而使所述传递梁架设于所述第一承载台与所述第二承载台之间;每一传递梁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正对设置的应变孔;所述平面测力传感器进一步包括贴设于所述应变孔内的4个应变片、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台内且集成于PCB板上的温度补偿单元、灵敏度补偿单元以及零点补偿单元,所述应变片分别通过信号线与所述PCB板电连接,所述PCB板的激励电源与信号输出通过PCB端子与外部电缆连接。将试验电池放置在第二测试板和第三测试板之间,随后试验电池通电,试验电池膨胀,试验电池挤压第二测试板和第三测试板,第二测试板两侧挤压传递梁两侧,应变孔随之变小,应变片接收应变孔形变的电信号,应变片再将电信号通过电缆输出。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第二测试板与平面测力传感器的敏感梁相连,第二测试板长边两侧远离敏感梁,进而应变孔无法有效地接收到第二测试板长边两侧传递过来的形变量,导致形变量流失,使得应变片接收的电信号偏小,从而检测出的膨胀力不够精准。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应变孔通过第二测试板两侧检测形变量导致检测不够精准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平面传感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平面传感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平面传感器,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开设有隔离槽,所述第一支撑板两侧分别开设有两个应变孔,所述隔离槽内侧固定有两个传递梁,两个所述传递梁之间固定有承载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分别设有与四个应变孔对应设置的四个应变片,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应变孔一侧设有用于与四个应变片电连接的信号接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池释放的膨胀力通过两个传递梁传递到应变孔,进而降低承载板远离应变孔两侧形变量流失的可能性,便于检测试验电池整体的形变量,从而便于检测出精准的膨胀力。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传力板一侧分别固定有两个用于放置两个应变片的敏感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敏感梁,使得应变片可以安装在第一支撑板靠近应变孔处,进而便于应变片接收应变孔的变形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应变片检测电池形变量的精度。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位于敏感梁一侧开设有组桥穿线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组桥穿线槽,便于安置信号接头与应变片连接的电线,降低电线因外力摩擦受损的可能性,从而提高电线的使用寿命。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应变孔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信号接头插接于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传力板一侧开设有用于放置线路的第三安装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安装孔,便于安装信号接头,降低信号接头与应变片电连接一端因外力摩擦受损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信号接头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第三安装孔,便于安置四个应变片的线路,降低线路暴露在外界受潮的可能性,提高线路的使用寿命。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三安装孔孔口处开设有盖板卡槽,所述盖板卡槽内插接有盖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盖板,使得四个应变片的线路放置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中,进而降低线路受潮受损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线路的使用寿命。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开设有用于连通组桥穿线槽和第三安装孔的第二安装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安装孔,使得组桥穿线槽内的电线可以从第一支撑板内部通向第三安装孔,进而降低电线暴露在外受损的可能性,提高电线的使用寿命。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穿设有四个螺栓,四个所述螺栓螺纹连接有第二支撑板,四个所述螺栓外周面均滑移连接有等高圈,所述等高圈底部与第一支撑板顶部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四个螺栓,便于将试验电池固定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降低试验电池膨胀时试验电池与第一支撑板分离的可能性。通过设置等高圈,使得第一支撑板和试验电池的接触面受力均匀,降低试验电池膨胀后受力不均的可能性,进而降低应变片检测不准确的可能性。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四周固定有凸角,四个所述螺栓分别与对应的凸角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凸角,增大第二支撑板的接触面积,从而便于操作人员抓握。可选的,所述承载板顶部抵接有传力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传力板,减小承载板与试验电池的接触面积,降低承载板受力分散的可能性,进而提高力传递的效果,同时也对试验电池起到保护作用。可选的,所述承载板顶部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内插接有定位销,所述传力板底部开设有与定位销插接的第二定位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定位销,可以限制传力板移动,进而降低试验电池膨胀推动传力板移动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传力板和第一支撑板分离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电池释放的膨胀力通过两个传递梁传递到应变孔,进而降低承载板远离应变孔两侧形变量流失的可能性,便于检测试验电池整体的形变量,从而便于检测出精准的膨胀力;通过设置敏感梁,使得应变片可以安装在第一支撑板靠近应变孔处,进而便于应变片接收应变孔的变形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应变片检测电池形变量的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安装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传力板安装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板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支撑板;11、隔离槽;12、应变孔;121、应变孔单孔;13、敏感梁;14、组桥穿线槽;15、第一安装孔;16、第三安装孔;161、盖板卡槽;162、盖板;17、第二安装孔;2、传递梁;3、承载板;31、第一定位孔;32、定位销;4、信号接头;5、螺栓;51、等高圈;6、第二支撑板;61、凸角;7、传力板;71、第二定位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平面传感器。参照图1以及图2,一种平面传感器包括第一支撑板1以及第二支撑板6,第二支撑板6四周固定有凸角61,第一支撑板1底部竖向穿设有四个螺栓5,四个螺栓5分别与对应的凸角61螺纹连接。四个螺栓5外周面均滑移连接有等高圈51,等高圈51之间高度相同,等高圈51底部与第一支撑板1顶部抵接。第一支撑板1竖向开设有隔离槽11,第一支撑板1两侧分别开设有两组应变孔12,每组应变孔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面传感器,包括第一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开设有隔离槽(11),所述第一支撑板(1)两侧分别开设有两个应变孔(12),所述隔离槽(11)内侧固定有两个传递梁(2),两个所述传递梁(2)之间固定有承载板(3),所述第一支撑板(1)底部分别设有与四个应变孔(12)对应设置的四个应变片,所述第一支撑板(1)远离应变孔(12)一侧设有用于与四个应变片电连接的信号接头(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面传感器,包括第一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开设有隔离槽(11),所述第一支撑板(1)两侧分别开设有两个应变孔(12),所述隔离槽(11)内侧固定有两个传递梁(2),两个所述传递梁(2)之间固定有承载板(3),所述第一支撑板(1)底部分别设有与四个应变孔(12)对应设置的四个应变片,所述第一支撑板(1)远离应变孔(12)一侧设有用于与四个应变片电连接的信号接头(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远离传力板(7)一侧分别固定有两个用于放置两个应变片的敏感梁(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位于敏感梁(13)一侧开设有组桥穿线槽(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远离应变孔(12)一侧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5),所述信号接头(4)插接于第一安装孔(15)内,所述第一支撑板(1)远离传力板(7)一侧开设有用于放置线路的第三安装孔(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正艾陈栋铭肖静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聚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