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沥青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9704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沥青瓦,包括沥青瓦本体,所述沥青瓦本体自上而下包括矿石微粒表层、玻纤沥青层、防水层和隔音层,所述隔音层包括隔音底垫、共振吸声片和多孔吸声片,所述隔音底垫内部开设有隔音空腔,所述隔音空腔内设有与隔音底垫一体连接的分隔片,所述分隔片将隔音空腔分隔成上部空腔和下部空腔,所述共振吸声片嵌设于上部空腔内,所述多孔吸声片嵌设于下部空腔内,在隔音底垫的下表面还涂覆有多孔隙棉状涂层材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隔音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沥青瓦
本技术涉及沥青瓦设计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沥青瓦。
技术介绍
沥青瓦是一种造型多样、隔热保温、安装快捷的新型瓦片,通常用于别墅、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斜坡屋顶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使用沥青瓦来代替普通瓦片。然而市面上的沥青瓦的隔音效果较差,导致房顶处传来的噪声较大,会大大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生活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沥青瓦,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市面上的沥青瓦的隔音效果较差,导致房顶处传来的噪声较大的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沥青瓦,包括沥青瓦本体,所述沥青瓦本体自上而下包括矿石微粒表层、玻纤沥青层、防水层和隔音层,所述隔音层包括隔音底垫、共振吸声片和多孔吸声片,所述隔音底垫内部开设有隔音空腔,所述隔音空腔内设有与隔音底垫一体连接的分隔片,所述分隔片将隔音空腔分隔成上部空腔和下部空腔,所述共振吸声片嵌设于上部空腔内,所述多孔吸声片嵌设于下部空腔内,在隔音底垫的下表面还涂覆有多孔隙棉状涂层材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上而下包括矿石微粒表层、玻纤沥青层、防水层和隔音层,矿石微粒表层使得沥青瓦的表面具有较高的强度,且增加了美观性;玻纤沥青层降低了沥青瓦本体的重量,防水层使得沥青瓦本体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隔音层包括共振吸声片和多孔吸声片,共振吸声片通过共振吸声结构从而对声能进行吸收,多孔吸声片通过微孔结构对声能进行吸收,多孔隙棉状涂层材料也能通过孔隙结构对声能进行吸收,从而实现良好的吸声隔音效果,减少了房顶处传来的噪声。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多孔隙棉状涂层材料的厚度为0.5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多孔隙棉状涂层材料的厚度涂覆为0.5mm,既有利于沥青瓦本体的安装,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吸声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共振吸声片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半球形吸音腔,所述吸音腔的底部设有共振柱,所述共振柱的上表面与共振吸声片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共振吸声片的内部还设有共振通道,所述吸音腔之间通过共振通道相连通,所述共振通道的开口位于吸音腔的侧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声波会被半球形吸腔强吸收,同时在共振通道中共振并吸收消耗,由于共振吸收片上的共振通道全部互相连通,使得吸声效果更好。同时在吸音腔的内部设置共振柱,用于对声能进行共振吸收。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音底垫的上表面设有安装棱,所述防水层的下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隔音底垫粘接在防水层的下表面,所述安装棱嵌设在安装槽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安装棱嵌入安装槽中,使得隔音底垫与防水层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且相互之间不易发生滑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多孔吸声片包括泡沫吸声层和薄膜塑料层,所述薄膜塑料层包覆在泡沫吸声层外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泡沫吸声层能够通过内部的泡沫孔隙进行吸声作用,薄膜塑料层能吸收共振频率附近的入射声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共振吸声片的上表面一端固定有定位粘性条,当共振吸声片嵌入到上部空腔内时,所述定位粘性条粘附在上部空腔的开口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定位粘性条能使得共振吸声片的安装更为稳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矿石微粒表层开设有若干蓄水槽,所述蓄水槽包括方便水流入的倾斜底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矿石微粒表层开设有若干蓄水槽,用于存蓄雨水,雨后通过反光能提高屋顶的美观程度,且存蓄的雨水能用于高温天进行蒸发降温。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隔音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中共振吸声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5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上述附图中:1、矿石微粒表层;2、蓄水槽;3、隔音底垫;4、分隔片;5、共振吸声片;6、多孔吸声片;7、安装棱;8、定位粘性条;9、玻纤沥青层;10、防水层;11、隔音层;12、吸音腔;13、共振柱;14、共振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种新型沥青瓦,如图1和图4所示,包括沥青瓦本体,沥青瓦本体自上而下包括矿石微粒表层1、玻纤沥青层9、防水层10和隔音层11。在矿石微粒表层1开设有蓄水槽2,蓄水槽2的底面为方便水流入的倾斜底面。如图1-5所示,隔音层11包括隔音底垫3、共振吸声片5和多孔吸声片6。隔音底垫3内部开设有隔音空腔,隔音空腔内有与隔音底垫3一体连接的分隔片4,分隔片4将隔音空腔分隔成上部空腔和下部空腔。共振吸声片5嵌设于上部空腔内,多孔吸声片6嵌设于下部空腔内,多孔吸声片6包括泡沫吸声层和薄膜塑料层,薄膜塑料层包覆在泡沫吸声层外围。在隔音底垫3的下表面还涂覆有多孔隙棉状涂层材料,多孔隙棉状涂层材料的厚度为0.5mm。在隔音底垫3的上表面一体设有安装棱7,防水层10的下表面开设有安装槽,隔音底垫3粘接在防水层10的下表面,安装棱7嵌设在安装槽中。在共振吸声片5的上表面开设有半球形吸音腔12,吸音腔12的底部设有共振柱13,共振柱13的上表面与共振吸声片5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共振吸声片5的内部还设有共振通道14,吸音腔12之间通过共振通道14相连通,共振通道14的开口位于吸音腔12的侧壁上。在共振吸声片5的上表面一端固定有定位粘性条8,当共振吸声片5嵌入到上部空腔内时,定位粘性条8粘附在上部空腔的开口处。使用时,矿石微粒表层1使得沥青瓦的表面具有较高的强度,且增加了美观性;玻纤沥青层9降低了沥青瓦本体的重量,防水层10使得沥青瓦本体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隔音层11包括共振吸声片5和多孔吸声片6,共振吸声片5通过共振吸声结构从而对声能进行吸收,多孔吸声片6通过微孔结构对声能进行吸收,多孔隙棉状涂层材料也能通过孔隙结构对声能进行吸收,从而实现良好的吸声隔音效果,减少了房顶处传来的噪声。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沥青瓦,包括沥青瓦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瓦本体自上而下包括矿石微粒表层(1)、玻纤沥青层(9)、防水层(10)和隔音层(11),所述隔音层(11)包括隔音底垫(3)、共振吸声片(5)和多孔吸声片(6),所述隔音底垫(3)内部开设有隔音空腔,所述隔音空腔内设有与隔音底垫(3)一体连接的分隔片(4),所述分隔片(4)将隔音空腔分隔成上部空腔和下部空腔,所述共振吸声片(5)嵌设于上部空腔内,所述多孔吸声片(6)嵌设于下部空腔内,在隔音底垫(3)的下表面还涂覆有多孔隙棉状涂层材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沥青瓦,包括沥青瓦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瓦本体自上而下包括矿石微粒表层(1)、玻纤沥青层(9)、防水层(10)和隔音层(11),所述隔音层(11)包括隔音底垫(3)、共振吸声片(5)和多孔吸声片(6),所述隔音底垫(3)内部开设有隔音空腔,所述隔音空腔内设有与隔音底垫(3)一体连接的分隔片(4),所述分隔片(4)将隔音空腔分隔成上部空腔和下部空腔,所述共振吸声片(5)嵌设于上部空腔内,所述多孔吸声片(6)嵌设于下部空腔内,在隔音底垫(3)的下表面还涂覆有多孔隙棉状涂层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沥青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隙棉状涂层材料的厚度为0.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沥青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吸声片(5)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半球形吸音腔(12),所述吸音腔(12)的底部设有共振柱(13),所述共振柱(13)的上表面与共振吸声片(5)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共振吸声片(5)的内部还设有共振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雯俊蔡旭青沈鑫张昌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赛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