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958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测试车辆的各预设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基于壁障对待测试车辆进行正面碰撞测试;获取各预设吸能区域的截面力、待测试车辆的悬置状态、待测试车辆的轮胎压缩量以及总动能;根据初始长度、悬置状态以及轮胎压缩量选取预设调整策略;根据总动能以及截面力通过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得到车辆吸能区域布局参数。通过对车辆进行正面碰撞测试,根据不同的测试结果选择不同的调整策略,对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考虑了轮胎的压缩量,更准确的设计出碰撞吸能空间布局,避免了后期的反复验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测试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碰撞吸能的测试方法中一般将驾驶舱(前围板为基准)前面的区域视为吸能区,尽量增大变形和压溃量,增加能量吸收和缓冲;后面的区域为保护区,尽量减少变形,保证乘员舱的完整性。现有的吸能区一般将前面区域又分为3个区。1区,2区和3区。纵向空间分别为D1,D2,D3,对应的刚度分别为K1,K2,K3,对应的截面力为F1,F2,F3。各区所吸收的能量为Q1=F1*D1;Q2=F2*D2;Q3=F3*K3。对于C-NCAP(China-NewCarAssessmentProgramme,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中的100%正面碰撞测试来说,总能量为Q=(m*V2)/2=Q1+Q2+Q3,即汽车的总动能=汽车总的吸收能量。随着汽车技术发展,汽车在造型上发生了改变,大多数情况下轮毂已经超过了发动机的尺寸,现有的碰撞吸能的测试方法没有考虑汽车轮胎和轮毂的尺寸、变形及吸能,不能为设计各吸能区的布局提供准确的数据。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的碰撞吸能的测试方法不能为设计各吸能区的布局提供准确的数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待测试车辆的各预设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基于壁障对待测试车辆进行正面碰撞测试;获取各预设吸能区域的截面力、所述待测试车辆的悬置状态、所述待测试车辆的轮胎压缩量以及总动能;根据所述初始长度、所述悬置状态以及所述轮胎压缩量选取预设调整策略;根据所述总动能以及所述截面力通过所述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得到车辆吸能区域布局参数。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总动能以及所述截面力通过所述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得到车辆吸能区域布局参数,包括:获取所述壁障的变形量以及截面受力;根据所述总动能、所述截面力、所述变形量以及所述截面受力通过所述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得到车辆吸能区域布局参数,其中,所述目标吸能区域包括前防撞梁和吸能盒区域以及吸能盒与动力总成之间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初始长度、所述悬置状态以及所述轮胎压缩量选取预设调整策略,包括:在所述悬置状态为悬置未失效断裂,且第一吸能区域对应的第一初始长度与所述轮胎压缩量之和大于第二吸能区域对应的第二初始长度时,选取第一预设调整策略,其中,所述第一吸能区域为吸能盒与轮胎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吸能区域为吸能盒与动力总成之间的区域;所述根据所述总动能、所述截面力、所述变形量以及所述截面受力通过所述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包括:根据所述总动能、所述截面力、所述变形量以及所述截面受力通过第一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初始长度、所述悬置状态以及所述轮胎压缩量选取预设调整策略,包括:在所述悬置状态为悬置未失效断裂,且第一吸能区域对应的第一初始长度与所述轮胎压缩量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吸能区域对应的第二初始长度时,选取第二预设调整策略,其中,所述第一吸能区域为吸能盒与轮胎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吸能区域为吸能盒与动力总成之间的区域;所述根据所述总动能、所述截面力、所述变形量以及所述截面受力通过所述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包括:根据所述总动能、所述截面力、所述变形量以及所述截面受力通过第二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初始长度、所述悬置状态以及所述轮胎压缩量选取预设调整策略,包括:在所述悬置状态为悬置失效断裂时,选取第三预设调整策略;所述根据所述总动能、所述截面力、所述变形量以及所述截面受力通过所述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包括:获取发动机对应的后移量;根据所述总动能、所述截面力、所述变形量、所述截面受力以及所述后移量通过第三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可选地,所述获取各预设吸能区域的截面力,包括:基于CAE仿真模型在各预设吸能区域设置截面;在正面碰撞测试过程中,获取所述截面对应的受力随时间变化的截面力曲线;对所述截面力曲线取均值,得到各预设吸能区域的截面力。可选地,所述获取待测试车辆的各预设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待测试车辆吸能区划分为若干预设吸能区域,其中,所述预设吸能区域至少包括:吸能盒与轮胎之间的区域、吸能盒与动力总成之间的区域以及前防撞梁和吸能盒区域。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汽车碰撞吸能测试装置,所述汽车碰撞吸能测试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测试车辆的各预设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碰撞测试模块,用于基于壁障对待测试车辆进行正面碰撞测试;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各预设吸能区域的截面力、所述待测试车辆的悬置状态、所述待测试车辆的轮胎压缩量以及总动能;选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初始长度、所述悬置状态以及所述轮胎压缩量选取预设调整策略;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总动能以及所述截面力通过所述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得到车辆吸能区域布局参数。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汽车碰撞吸能测试设备,所述汽车碰撞吸能测试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汽车碰撞吸能测试程序,所述汽车碰撞吸能测试程序配置为实现如上文所述的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的步骤。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汽车碰撞吸能测试程序,所述汽车碰撞吸能测试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所述的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的步骤。本专利技术通过获取待测试车辆的各预设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基于壁障对待测试车辆进行正面碰撞测试;获取各预设吸能区域的截面力、待测试车辆的悬置状态、待测试车辆的轮胎压缩量以及总动能;根据初始长度、悬置状态以及轮胎压缩量选取预设调整策略;根据总动能以及截面力通过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得到车辆吸能区域布局参数。通过上述方式,对车辆进行正面碰撞测试,根据不同的测试结果选择不同的调整策略,对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考虑了轮胎的压缩量,更准确的设计出碰撞吸能空间布局,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包括:/n获取待测试车辆的各预设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n基于壁障对待测试车辆进行正面碰撞测试;/n获取各预设吸能区域的截面力、所述待测试车辆的悬置状态、所述待测试车辆的轮胎压缩量以及总动能;/n根据所述初始长度、所述悬置状态以及所述轮胎压缩量选取预设调整策略;/n根据所述总动能以及所述截面力通过所述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得到车辆吸能区域布局参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包括:
获取待测试车辆的各预设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
基于壁障对待测试车辆进行正面碰撞测试;
获取各预设吸能区域的截面力、所述待测试车辆的悬置状态、所述待测试车辆的轮胎压缩量以及总动能;
根据所述初始长度、所述悬置状态以及所述轮胎压缩量选取预设调整策略;
根据所述总动能以及所述截面力通过所述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得到车辆吸能区域布局参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总动能以及所述截面力通过所述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得到车辆吸能区域布局参数,包括:
获取所述壁障的变形量以及截面受力;
根据所述总动能、所述截面力、所述变形量以及所述截面受力通过所述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得到车辆吸能区域布局参数,其中,所述目标吸能区域包括前防撞梁和吸能盒区域以及吸能盒与动力总成之间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初始长度、所述悬置状态以及所述轮胎压缩量选取预设调整策略,包括:
在所述悬置状态为悬置未失效断裂,且第一吸能区域对应的第一初始长度与所述轮胎压缩量之和大于第二吸能区域对应的第二初始长度时,选取第一预设调整策略,其中,所述第一吸能区域为吸能盒与轮胎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吸能区域为吸能盒与动力总成之间的区域;
所述根据所述总动能、所述截面力、所述变形量以及所述截面受力通过所述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包括:
根据所述总动能、所述截面力、所述变形量以及所述截面受力通过第一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碰撞吸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初始长度、所述悬置状态以及所述轮胎压缩量选取预设调整策略,包括:
在所述悬置状态为悬置未失效断裂,且第一吸能区域对应的第一初始长度与所述轮胎压缩量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吸能区域对应的第二初始长度时,选取第二预设调整策略,其中,所述第一吸能区域为吸能盒与轮胎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吸能区域为吸能盒与动力总成之间的区域;
所述根据所述总动能、所述截面力、所述变形量以及所述截面受力通过所述预设调整策略对目标吸能区域内部件的初始刚度以及初始长度进行调整,包括:
根据所述总动能、所述截面力、所述变形量以及所述截面受力通过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登仁李云潘晖林伟雄陈钊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