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强度弱化的酵母菌启动子及其在代谢通量调控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8695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调控强度弱化的酵母启动子及其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具体地公开了一种DNA分子,所述DNA分子是在酵母内源启动子上整合具有阻遏作用的异源顺式调控元件,获得的调控强度降低或减弱的重组启动子。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整合marO序列可有效下调酵母启动子的强度,从转录水平降低基因表达水平,为酵母代谢工程改造中下调支路途经、分解途径或衍生途径等的代谢通量提供新的工具。将该启动子弱化策略应用于酵母角鲨烯衍生途径的弱化中,可有效降低从角鲨烯到甾醇的代谢通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产角鲨烯的酵母菌株,可在不额外添加酶抑制剂特比萘芬或其他效应物的条件下,实现角鲨烯的高效积累,降低发酵成本,简化发酵工艺,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调控强度弱化的酵母菌启动子及其在代谢通量调控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领域中调控强度弱化的酵母菌启动子及其在代谢通量调控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酵母菌是现代生物
非常重要的细胞工厂,在生物能源、大宗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及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以酵母菌为底盘细胞,通过不同策略重构、改造和优化代谢通路,是实现目标代谢产物高效合成的重要手段。转录调控是控制基因表达水平和相关蛋白质活性的关键调控环节,利用强效启动子增强目标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是代谢工程改造中最通用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因此对不同来源的启动子进行筛选和改造获得调控强度更高的启动子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生物体内的代谢并不是独立的直线型途径,而是存在多个分支、相互依存的复杂网络模式,一味地提高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不一定能实现目标产物产量的持续提高,其合成途径中需要各个基因的相互协调和配合,需要实现各个基因表达水平的平衡。因此除利用强效启动子增强目标产物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外,还需要利用合适的启动子降低分支、分解或衍生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对多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DNA分子,其特征在于,所述DNA分子是在酵母内源启动子上整合具有阻遏作用的异源顺式调控元件,获得的调控强度降低或减弱的重组启动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NA分子,其特征在于,所述DNA分子是在酵母内源启动子上整合具有阻遏作用的异源顺式调控元件,获得的调控强度降低或减弱的重组启动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NA分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合选自下述至少一种:
A1)在所述酵母内源启动子中插入所述异源顺式调控元件,
A2)用所述异源顺式调控元件替换所述酵母内源启动子中的DNA片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NA分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异源顺式调控元件是大肠杆菌阻遏蛋白MarR的DNA结合序列marO,所述marO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DNA分子,其特征在于,所述DNA分子为下述任一种:
P1)所述DNA分子中,所述酵母内源启动子为酿酒酵母角鲨烯单加氧酶基因ERG1启动子ERG1p,其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6所示;
P2)所述DNA分子为ERG1p(M5)、ERG1p(M4)、ERG1p(M1)、ERG1p(M6)、ERG1p(M3)、或ERG1p(M2);
所述ERG1p(M5)是一条链的核苷酸序列是SEQIDNo.11或SEQIDNo.11的第9-506位的双链DNA分子,
所述ERG1p(M4)是一条链的核苷酸序列是SEQIDNo.10或SEQIDNo.10的第9-506位的双链DNA分子,
所述ERG1p(M1)是一条链的核苷酸序列是SEQIDNo.7或SEQIDNo.7的第9-494位的双链DNA分子,
所述ERG1p(M6)是一条链的核苷酸序列是SEQIDNo.12或SEQIDNo.12的第9-532位的双链DNA分子,
所述ERG1p(M3)是一条链的核苷酸序列是SEQIDNo.9或SEQIDNo.9的第9-520位的双链DNA分子,
所述ERG1p(M2)是一条链的核苷酸序列是SEQIDNo.8或SEQIDNo.8的第9-520位的双链DNA分子,
P3)所述DNA分子中,所述酵母内源启动子为酿酒酵母乙醇脱氢酶基因ADH1启动子ADH1p,其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2所示;
P4)所述DNA分子为ADH1p(M3)、ADH1p(M2)或ADH1p(M1);
所述ADH1p(M3)是一条链的核苷酸序列是SEQIDNo.5或SEQIDNo.5的第11-742位的双链DNA分子,
所述ADH1p(M2)是一条链的核苷酸序列是SEQIDNo.4或SEQIDNo.4的第11-730位的双链DNA分子,
所述ADH1p(M1)是一条链的核苷酸序列是SEQIDNo.3或SEQIDNo.3的第11-730位的双链DNA分子,
P5)与以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秀萍周晨瑶李明杰鲁素蕊郭雪娜程艳飞王肇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