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底泥原位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8284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底泥原位修复系统,涉及污染修复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柔性结构,覆盖于河床上;固定装置,所述柔性结构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河床上,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沿水流方向设置,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柔性结构固定连接,第二固定结构将柔性结构的起始端嵌于河底;以及排气装置,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柔性结构下,用于排去所述柔性结构内的气体。柔性结构覆盖在河道的底泥上,有效阻止底泥污染物释放至水体当中,底泥产生的臭气则通过排气装置集中排出,避免了臭气直接逸散到空气中。该系统工程造价低,对河床结构、水体库容的影响小,施工、退场方便,能够广泛应用于河道的污染修复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道底泥原位修复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染修复
,特别涉及一种河道底泥原位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底泥污染治理一般是为了清除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改善河流水环境。目前底泥污染的治理技术主要分为异位治理和原位修复。异位治理最主要的是底泥清淤,常见的清淤方法包括排干清淤和水下清淤。排干清淤工程量大,通常只能在非汛期进行施工,工期受到一定限制,而且会导致黑臭底泥暴露于空气中,散发异味,施工效率低,会产生负面社会效应。水下清淤方法所需的作业空间较大,适用于泥层厚度大的中、大型河道,在城市中小型河道无法灵活作业。这些清淤方法对水体系统的扰动容易将底泥中的污染物重新释放至水体中,引发二次污染,而且占用大面积的堆场,淤泥处理处置成本高昂,经济效益差。原位修复是指利用化学、生物、物理等技术直接在底泥的位置对其进行原地修复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河道底泥原位修复系统,能够有效阻止底泥污染物释放至水体中,防止水体黑臭并避免黑臭底泥产生的臭气直接逸散到空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河道底泥原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柔性结构,覆盖于河床上;/n固定装置,所述柔性结构通过所述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河床上,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沿水流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柔性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将所述柔性结构的起始端嵌于河底;以及/n排气装置,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柔性结构下,用于排去所述柔性结构内的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河道底泥原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结构,覆盖于河床上;
固定装置,所述柔性结构通过所述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河床上,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沿水流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柔性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将所述柔性结构的起始端嵌于河底;以及
排气装置,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柔性结构下,用于排去所述柔性结构内的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底泥原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管,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包括第二固定管,所述第一固定管沿水流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固定管与所述柔性结构平行,所述第二固定管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管并设置在所述柔性结构的起始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底泥原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管设置于所述柔性结构的中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底泥原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包括排气管和导气管,所述排气管沿河道岸边设置,所述导气管与所述排气管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照宜何巽铭李瑞琪陈捷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璞境生态保护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