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6823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救援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包括转轴以及逐圈包覆在转轴上的背带,转轴的两端均安装有收放装置,转轴的两端均设有限位板,两块限位板之间形成容纳区,背带位于在容纳区内,收放装置包括壳体、连接轴和弹性片,弹性片的截面为涡状线,弹性片位于壳体内,且弹性片最外层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壳体一侧开设有轴孔,连接轴一端穿过轴孔并位于壳体内,且弹性片的最内层与连接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限位板的外侧一体成型有连接块,连接块与连接轴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背带二次折叠比较麻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
本技术涉及救援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
技术介绍
地震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突发往往会造成房屋倒塌,出现大量的人员伤亡。为了救援更多的伤者,往往会有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赶去营救。在营救中,一般用到的救援工具是担架,将伤者抬放至担架上,再两个人一起施力抬起担架,送至医护处进行救治。使用担架至少需要两人配合,但在灾害发生后,路况复杂,不适合于两人协同使用担架转运送伤者,因此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单人即可使用的救援背带。但现有的救援背带大多是折叠存放的,在灾害现场,情况紧急的情况下,救援人员在使用一次过后,根本没有时间从新折叠好背带,而不将背带折叠的话,背带容易打结,导致救援时,需要解开打结处,浪费宝贵救援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背带二次折叠比较麻烦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包括转轴以及逐圈包覆在转轴上的背带,所述转轴的两端均安装有收放装置,所述转轴的两端均设有限位板,两块所述限位板之间形成容纳区,所述背带位于在容纳区内,所述收放装置包括壳体、连接轴和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截面为涡状线,所述弹性片位于壳体内,且所述弹性片最外层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一侧开设有轴孔,所述连接轴一端穿过轴孔并位于壳体内,且所述弹性片的最内层与连接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的外侧一体成型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连接轴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连接块为方形,所述连接轴内开设有方形孔,所述连接块插设在方形孔内。进一步,所述连接轴另一端开设有螺栓孔,所述连接块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栓孔内插设有内六角螺栓,且所述螺栓末端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所述连接轴于壳体外一端一体成型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一侧与壳体外壁相接。进一步,所述限位环上滑动套设有固定环,所述连接轴于限位环末端一体成型有限位块,所述固定环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限位块卡设在固定槽内,所述固定环一侧一体成型有推板,所述推板上开设有四个通孔,所述壳体一侧一体成型有四根滑杆,所述滑杆插设于通孔内,所述推板的一侧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限位环上,所述弹簧一端与推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壳体侧壁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背带包括背部区、胯部区和腹部区,所述背带的末端固定连接在转轴上,所述背部区顶端连接有第一固定带,所述腹部区上固定连接有肩带,所述肩带上设有锁扣,所述第一固定带上开设有锁孔,所述第一固定带穿设于锁扣内,所述背部区上设有粘接条,所述胯部区上设有魔术贴。进一步,所述胯部区设有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二固定带通过拉链连接在胯部区,所述第二固定带上设有开口,所述固定带于开口下端开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一端设有倒钩,另一端设有钩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一方面,通过设置转轴,背带的末端与转轴固定连接,使背带在不使用时,可逐圈包覆于转轴上,无需折叠;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收放装置,在背带拉出时,收放装置中的弹性片蓄积弹力,背带完全拉出后,限位块卡设在固定槽内,防止接轴相对于壳体转动,导致弹性片失去储存的弹力。使用完成后,按压推板使弹簧压缩,限位块与固定槽脱离,弹性片转动,使背带逐圈缠绕在转轴上。本技术无需将使用完的背带叠好,通过收放装置即可自动收回背带,简单快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背带包覆于转轴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中转轴及收放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中转轴及收放装置的剖面拆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背带展开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转轴1,限位板11,容纳区111,连接块112,背带2,背部区21,第一固定带211,粘接条212,腰带213,胯部区22,第二固定带221,腹部区23,肩带231,收放装置3,壳体31,轴孔311,滑杆312,连接轴32,方形孔322,螺栓孔323,限位环324,限位块325,弹性片33,螺栓34,固定环35,固定槽351,推板36,通孔361,弹簧37。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包括转轴1以及逐圈包覆在转轴上的背带2,转轴1的两端均安装有收放装置3,转轴1的两端均设有限位板11,两块限位板11之间形成容纳区111,背带2位于在容纳区111内。收放装置3包括壳体31、连接轴32和弹性片33,弹性片33的截面为涡状线,弹性片33位于壳体31内,且弹性片33最外层与壳体31的内壁固定连接。壳体31一侧开设有轴孔311,连接轴32一端穿过轴孔311并位于壳体31内,且弹性片33的最内层与连接轴3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限位板11的外侧一体成型有连接块112,连接块112与连接轴32固定连接。当将壳体31固定,拉伸背带2使转轴1旋转时,带动连接轴32一起旋转,使得弹性片33收缩,并储存弹力;当放开背带2时,弹性片33释放弹力,使连接轴32转动,并带动转轴1转动,使背带2自动缠绕在转轴1上。连接块112为方形,连接轴32内开设有方形孔322,连接块112插设在方形孔322内,防止转轴1相对于连接轴32转动。连接轴32另一端开设有螺栓孔323,连接块112上开设有螺纹孔,螺栓孔323内插设有内六角螺栓34,且螺栓34末端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使连接轴32与转轴1固定连接。连接轴32于壳体外一端一体成型有限位环324,限位环324一侧与壳体31外壁相接,对壳体31进行限位,防止壳体31滑脱。限位环324上滑动套设有固定环35,连接轴32于限位环324末端一体成型有限位块325,固定环35上开设有固定槽351,限位块325卡设在固定槽351内,固定环35一侧一体成型有推板36,推板36上开设有四个通孔361,壳体31一侧一体成型有四根滑杆312,滑杆312插设于通孔361内,推板36的一侧设有弹簧37,弹簧37套设于限位环324上,弹簧37一端与推板3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壳体31侧壁固定连接。当弹簧37处于常态时,限位块325卡设在固定槽351内,使得连接轴32无法相对于壳体31转动。当需要将背带2拉出时,按压推板36使弹簧37压缩,限位块325与固定槽351脱离,此时,连接轴32可相对于壳体31转动,当背带2完全拉出后,松开推板36,使限位块325卡设在固定槽351内,防止连接轴32相对于壳体31转动,导致弹性片33失去储存的弹力。背带2包括背部区21、胯部区22和腹部区23,伤者坐于胯部区22处,腹部区23与伤者腹部贴合,背部区21与伤者背部贴合。背带2的末端固定连接在转轴1上,背部区21顶端连接有第一固定带211,腹部区23上固定连接有肩带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以及逐圈包覆在转轴上的背带,所述转轴的两端均安装有收放装置,所述转轴的两端均设有限位板,两块所述限位板之间形成容纳区,所述背带位于在容纳区内,所述收放装置包括壳体、连接轴和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截面为涡状线,所述弹性片位于壳体内,且所述弹性片最外层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一侧开设有轴孔,所述连接轴一端穿过轴孔并位于壳体内,且所述弹性片的最内层与连接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的外侧一体成型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连接轴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以及逐圈包覆在转轴上的背带,所述转轴的两端均安装有收放装置,所述转轴的两端均设有限位板,两块所述限位板之间形成容纳区,所述背带位于在容纳区内,所述收放装置包括壳体、连接轴和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截面为涡状线,所述弹性片位于壳体内,且所述弹性片最外层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一侧开设有轴孔,所述连接轴一端穿过轴孔并位于壳体内,且所述弹性片的最内层与连接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的外侧一体成型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连接轴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为方形,所述连接轴内开设有方形孔,所述连接块插设在方形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另一端开设有螺栓孔,所述连接块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栓孔内插设有内六角螺栓,且所述螺栓末端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所述连接轴于壳体外一端一体成型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一侧与壳体外壁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鹏史套兴宋文静谢鹏李亚品
申请(专利权)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