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6272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型充电器,包括有壳体、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第三电路板以及输入整流滤波模块、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和PWM控制及开关模块,PWM控制及开关模块连接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通过光耦连接PWM控制及开关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PWM控制芯片、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芯片等共同协作实现电路的PWM控制、协议识别、输出控制等功能,将各部分合理设置在相应的电路板上,并采用光耦进行衔接,如此可在保持产品体积、功率、功率密度达到同等水平的前提下能明显成本。而抗干扰电容采用贴片电容,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组装,有利于提高组装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充电器
本技术涉及充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优化结构布局的充电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便携式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媒体播放器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之一,目前的电子产品通常还是需要通过充电器进行充电。充电器的大功率、小型化是未来的趋势,为了达到此目的,业界厂商做出各种创新设计。比如有一种充电器,其通过将充电电路分为三个部分,并分别设置在三个电路板上,三个电路板之间通过连接器变压器连接,这样不仅使三个回咱相互独立,极大减小彼此之间的电磁干扰,同时通过减小产品的体积,并增大功率及功率密度。然而,该充电器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比如,由于采用集成度非常高的芯片作为主控芯片,其集成有PWM控制、输出控制等多项功能,虽然提高电路的集成度和实现了产品的小型化,但也大幅提高了成本,此类芯片目前的市场价大约为四元,这样会拉高整个充电器的成本。再有,目前的此类充电器采用插脚电容用于抗干扰及抑制波峰,此类电容在装配时需通过人工插接在电路板上,然后再进行锡焊固定,其装配效率低,人员劳动强度大,焊接固定存在虚焊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合理、装配操作更方便快捷、成本更低的改进型充电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进型充电器,包括有壳体、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第三电路板以及各电路板上的电路模块,第一电路板与第三电路板按一定间距平行设置,第二电路板垂直连接于第一电路板与第三电路板的靠末端边缘位置之间;电路模块包括有输入整流滤波模块、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和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连接输入整流滤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PWM控制及开关模块,PWM控制及开关模块连接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输入整流滤波模块、PWM控制及开关模块和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一起设置在第一电路板上,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设置在第三电路板上,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通过光耦连接PWM控制及开关模块,光耦设置在第二电路板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有抗干扰电容,其设置在第二电路板上;抗干扰电容采用贴片电容,其与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连接。采用贴片电容使得抗干扰电容通过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贴片组装,无需插接和焊接,可大幅提高组装效率。在第三电路板上还设置有次级滤波电容,次级滤波电容连接于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中,以对输出电源进行滤波。所述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采用的芯片型号为IP2723TCO,其第14脚、第15脚、第16脚、第17脚及第22脚分别与输出接口JK1连接。所述PWM控制及开关模块包括有PWM控制芯片U1及开关MOS管Q1,PWM控制芯片U1的型号为AP8268,其第4脚和第6脚与开关MOS管Q1连接;光耦分别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第2脚和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的芯片IP2723TCO的第2脚、第3脚、第5脚及第24脚。所述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的输入端分别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第4脚、第5脚和第6脚,而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的输出端则分别连接光耦、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的芯片IP2723TCO的第22脚、第23脚及第24脚,以及连接输出接口JK1。本技术通过PWM控制芯片、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芯片等共同协作实现电路的PWM控制、协议识别、输出控制等功能,相当于把现有同类产品中采用集成度更高的芯片改为更为分散的结构,通过将各部分合理设置在相应的电路板上,并采用光耦进行衔接,如此可在保持产品体积、功率、功率密度达到同等水平的前提下,较为明显的降低产品的成本,上述分开后的各元件总成本为2元左右,比传统集成芯片4元左右的价格低了一半。而抗干扰电容采用贴片电容,并独立设置在第二电路板上,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组装,有利于提高组装的效率,并防止产生虚焊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电路原理图。图中,1为第一电路板,2为第二电路板,3为第三电路板,4为输入整流滤波模块,5为PWM控制及开关模块,6为光耦,7为抗干扰电容,8为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9为次级滤波电容。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3,所述改进型充电器,包括有壳体(未图示)、第一电路板1、第二电路板2、第三电路板3以及各电路板上的电路模块,第一电路板1与第三电路板3按一定间距平行设置,第二电路板2垂直连接于第一电路板1与第三电路板3的靠末端边缘位置之间;电路模块包括有输入整流滤波模块4、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和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8,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连接输入整流滤波模块4;还包括有PWM控制及开关模块5,PWM控制及开关模块5连接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输入整流滤波模块4、PWM控制及开关模块5和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一起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上,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8设置在第三电路板3上,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8通过光耦6(即U2)连接PWM控制及开关模块5,光耦6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上。还包括有抗干扰电容7,其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上;抗干扰电容7采用贴片电容,其与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8连接。采用贴片电容使得抗干扰电容7通过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贴片组装,无需插接和焊接,可大幅提高组装效率。在第三电路板3上还设置有次级滤波电容9,次级滤波电容9连接于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中,以对输出电源进行滤波。所述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8块采用的芯片型号为IP2723TCO,其第14脚、第15脚、第16脚、第17脚及第22脚分别与输出接口JK1连接。所述PWM控制及开关模块5包括有PWM控制芯片U1及开关MOS管Q1,PWM控制芯片U1的型号为AP8268,其第4脚和第6脚与开关MOS管Q1连接;光耦U2分别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第2脚和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的芯片IP2723TCO的第2脚、第3脚、第5脚及第24脚。所述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的输入端分别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第4脚、第5脚和第6脚,而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的输出端则分别连接光耦U2、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8的芯片IP2723TCO的第22脚、第23脚及第24脚,以及连接输出接口JK1。以上已将本技术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技术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涵盖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型充电器,包括有壳体、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第三电路板以及各电路板上的电路模块,第一电路板与第三电路板按一定间距平行设置,第二电路板垂直连接于第一电路板与第三电路板的靠末端边缘位置之间;电路模块包括有输入整流滤波模块、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和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连接输入整流滤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PWM控制及开关模块,PWM控制及开关模块连接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输入整流滤波模块、PWM控制及开关模块和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一起设置在第一电路板上,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设置在第三电路板上,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通过光耦连接PWM控制及开关模块,光耦设置在第二电路板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充电器,包括有壳体、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第三电路板以及各电路板上的电路模块,第一电路板与第三电路板按一定间距平行设置,第二电路板垂直连接于第一电路板与第三电路板的靠末端边缘位置之间;电路模块包括有输入整流滤波模块、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和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连接输入整流滤波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PWM控制及开关模块,PWM控制及开关模块连接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输入整流滤波模块、PWM控制及开关模块和变压器同步整流模块一起设置在第一电路板上,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设置在第三电路板上,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通过光耦连接PWM控制及开关模块,光耦设置在第二电路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抗干扰电容,其设置在第二电路板上;抗干扰电容采用贴片电容,其与反馈输出及协议识别模块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三电路板上还设置有次级滤波电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爱花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宝铼珀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麦多多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