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踝关节脱位的正骨练习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6028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踝关节脱位的正骨练习模型,包括胫骨模型、腓骨模型、距骨模型、足舟骨模型、跟骨模型,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腓骨模型通过胫腓前弹簧和胫腓后弹簧连接,所述腓骨模型和所述距骨模型通过距腓前弹簧和距腓后弹簧连接,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距骨模型通过胫距前弹簧和胫距后弹簧连接,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足舟骨模型通过胫舟弹簧连接,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跟骨模型通过胫跟弹簧连接,所述腓骨模型和所述跟骨模型通过跟腓弹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弹簧模拟踝关节韧带,使使用者在练习踝关节脱位正骨时有更加真实的感受;同时对正骨过程韧带的损伤加以判断,进一步合理调整正骨手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踝关节脱位的正骨练习模型
本技术涉及骨科模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踝关节脱位的正骨练习模型。
技术介绍
踝关节是人体重量最大的屈戌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端的内外踝和距骨组成,距骨由胫骨的内踝、后踝和腓骨的外踝所组成的踝穴所包绕,由韧带牢固地固定在踝穴内。因距骨体处于踝穴中,周围有坚强的韧带包绕,牢固稳定。当踝关节遭受强力损伤时,常常合并有较轻微骨折的踝部损伤,简称为踝关节脱位。常见的踝关节脱位有胫骨内移,胫骨外移,距骨同其附骨前移位,距骨同其附骨后移等等。现有的踝关节模型主要用于观摩学习踝关节结构,对于踝关节正骨复位练习帮助不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踝关节脱位的正骨练习模型。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踝关节脱位的正骨练习模型,包括胫骨模型、腓骨模型、距骨模型、足舟骨模型、跟骨模型,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腓骨模型通过胫腓前弹簧和胫腓后弹簧连接,所述腓骨模型和所述距骨模型通过距腓前弹簧和距腓后弹簧连接,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距骨模型通过胫距前弹簧和胫距后弹簧连接,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足舟骨模型通过胫舟弹簧连接,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跟骨模型通过胫跟弹簧连接,所述腓骨模型和所述跟骨模型通过跟腓弹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胫距前弹簧、胫距后弹簧、胫腓前弹簧、胫腓后弹簧、距腓前弹簧、距腓后弹簧、胫舟弹簧、胫跟弹簧和跟腓弹簧上均设有拉力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胫距前弹簧包括两段,分别为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拉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第二弹簧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胫距后弹簧、胫腓前弹簧、胫腓后弹簧、距腓前弹簧、距腓后弹簧、胫舟弹簧、胫跟弹簧和跟腓弹簧与所述胫距前弹簧结构相同。进一步地,还包括计算机,所述拉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计算机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弹簧模拟踝关节韧带,使使用者在练习踝关节脱位正骨时有更加真实的感受;2、通过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中接入拉力传感器,并将测得的拉力传输至计算机,使得在练习踝关节脱位正骨后,能够测得正骨过程中韧带的受力情况,从而对正骨过程韧带的损伤加以判断,进一步合理调整正骨手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一种踝关节脱位的正骨练习模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一种踝关节脱位的正骨练习模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胫骨,2-腓骨,3-距骨,4-足舟骨,5-跟骨,6-胫距前弹簧,7-胫距后弹簧,8-胫腓前弹簧,9-胫腓后弹簧,10-距腓前弹簧,11-距腓后弹簧,12-胫舟弹簧,13-胫跟弹簧,14-跟腓弹簧,15-拉力传感器,16-计算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踝关节脱位的正骨练习模型,包括胫骨模型1、腓骨模型2、距骨模型3、足舟骨模型4和跟骨模型5,所述胫骨模型1和所述腓骨模型2通过胫腓前弹簧8和胫腓后弹簧9连接,所述腓骨模型2和所述距骨模型3通过距腓前弹簧10和距腓后弹簧11连接,所述胫骨模型1和所述距骨模型3通过胫距前弹簧6和胫距后弹簧7连接,所述胫骨模型1和所述足舟骨模型4通过胫舟弹簧12连接,所述胫骨模型1和所述跟骨模型5通过胫跟弹簧13连接,所述腓骨模型2和所述跟骨模型5通过跟腓弹簧14连接。所述胫距前弹簧6包括两段,分别为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第二弹簧之间设有拉力传感器15。所述胫距后弹簧7、胫腓前弹簧8、胫腓后弹簧9、距腓前弹簧10、距腓后弹簧11、胫舟弹簧12、胫跟弹簧13和跟腓弹簧14与所述胫距前弹簧6结构相同。所述拉力传感器15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有计算机16的信号输入端。将正骨练习模型置于脱位状态后,弹簧被拉伸,拉力传感器15将拉力数据传输至计算机16,通过各个拉力传感器15输入的数据,辅助判断当前踝关节周围韧带的受力情况,然后移动各个骨模型,进行正骨复位练习,此过程中弹簧受到的变化的拉力通过拉力传感器15传输至计算机16,在正骨结束后,通过分析拉力数据,判断模拟的韧带的受力情况,进一步改善正骨手法。通过弹簧模拟踝关节韧带,使使用者在练习踝关节脱位正骨时有更加真实的感受;通过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中接入拉力传感器15,并将测得的拉力传输至计算机16,使得在练习踝关节脱位正骨后,能够测得正骨过程中韧带的受力情况,从而对正骨过程韧带的损伤加以判断,进一步合理调整正骨手法。上述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技术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踝关节脱位的正骨练习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胫骨模型、腓骨模型、距骨模型、足舟骨模型、跟骨模型,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腓骨模型通过胫腓前弹簧和胫腓后弹簧连接,所述腓骨模型和所述距骨模型通过距腓前弹簧和距腓后弹簧连接,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距骨模型通过胫距前弹簧和胫距后弹簧连接,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足舟骨模型通过胫舟弹簧连接,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跟骨模型通过胫跟弹簧连接,所述腓骨模型和所述跟骨模型通过跟腓弹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踝关节脱位的正骨练习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胫骨模型、腓骨模型、距骨模型、足舟骨模型、跟骨模型,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腓骨模型通过胫腓前弹簧和胫腓后弹簧连接,所述腓骨模型和所述距骨模型通过距腓前弹簧和距腓后弹簧连接,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距骨模型通过胫距前弹簧和胫距后弹簧连接,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足舟骨模型通过胫舟弹簧连接,所述胫骨模型和所述跟骨模型通过胫跟弹簧连接,所述腓骨模型和所述跟骨模型通过跟腓弹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踝关节脱位的正骨练习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胫距前弹簧、胫距后弹簧、胫腓前弹簧、胫腓后弹簧、距腓前弹簧、距腓后弹簧、胫舟弹簧、胫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成章熊仕海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