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洞内空气冷却器漏水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57611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洞内空气冷却器漏水监测装置,属于水电站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包括设置在空气冷却器下方的接水槽、设置在接水槽内的漏水传感器以及固定漏水传感器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圆形压块、半圆顶板以及设置在半圆顶板边缘处的半圆环侧板,半圆顶板上通过螺纹连接设置有螺杆,圆形压块的上端面设置有与螺杆配合的盲孔,圆形压块压在漏水传感器上并通过螺杆固定,空气冷却器与冷却水供水管之间通过伸缩节连接,伸缩节上套设有接水罩,接水罩由上下两个半圆形的罩体拼接而成,下罩体通过排水管与接水槽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对空气冷却器的漏水情况进行监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洞内空气冷却器漏水监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电站
,尤其涉及一种风洞内空气冷却器漏水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的水电站。上水库的高水位水经引水系统流入厂房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出电能,再经升压变压器、开关站和输电线路输入电网,很多大型水轮发电机冷却方式采用的都是密闭自循环空气冷却,而空气冷却器中设有冷水管,当某一空气冷却器发生漏水时,若不及时发现,容易造成定子线圈绝缘破坏,发生接地或者相间短路故障,危机发电机设备安全;另外,除了空气冷却器本身的漏水,在冷却水供水管与空气冷却器的连接处也会存在漏水。当机组检修完毕之后重新启动时,空气冷却器的水循环管内会有残留的气体,影响了空气冷却器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对空气冷却器的漏水情况进行监测的装置。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风洞内空气冷却器漏水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空气冷却器下方的接水槽、设置在所述接水槽内的漏水传感器以及固定所述漏水传感器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圆形压块、半圆顶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半圆顶板边缘处的半圆环侧板,所述半圆顶板上通过螺纹连接设置有螺杆,所述圆形压块的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螺杆配合的盲孔,所述圆形压块压在所述漏水传感器上并通过所述螺杆压紧,所述半圆环侧板固定在所述接水槽上;所述空气冷却器与冷却水供水管之间通过伸缩节连接,所述伸缩节上套设有接水罩,所述接水罩由半圆形的上罩体和下罩体拼接而成,所述下罩体通过排水管与所述接水槽连接。所述下罩体和上罩体可以通过焊接、螺栓连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进行固定。还包括与所述空气冷却器的水循环管连通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伸入所述接水槽且排气口朝向所述漏水传感器。当机组检修完毕之后重新启动时,空气冷却器的水循环管内会有残留的气体,影响了空气冷却器的工作效率,因此设置了所述排气管,可以在冲水时通过排气管进行排气,排气的过程中也会带有水,因此可以预先通过所述排气管进行排气,以便提高空气冷却器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对排出的水分进行监测,所述排气管上设置有阀门。所述圆形压块的中心位置预留有所述漏水传感器的穿线口。所述圆形压块和半圆顶板同心设置,所述圆形压块上且位于所述半圆顶板内部的一半部设置有半圆形的凸台,所述盲孔设置在所述凸台上,另一半部设置有中间高两端低的防水曲面。这样可以防止水溅到所述螺杆上生锈影响使用寿命。所述圆形压块上且位于所述半圆顶板的外部设置有与所述穿线口连通的扇形口,所述扇形口内插接有与所述扇形口侧壁相接触的扇形块,所述扇形块的上端设置有立板,所述立板上设置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套接在所述螺杆上且通过螺母固定。当所述漏水传感器需要进行更换时,可以通过拆下所述扇形块将所述漏水传感器和电线取出,不用拆卸整个所述固定结构。所述扇形块上且位于所述立板的外侧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管卡。可以方便对所述漏水传感器的电线防护管进行固定。所述上罩体和下罩体的两端面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半圆环板,所述半圆环板的另一端外接有隔水板,所述隔水板的边缘处设置有导水板;所述导水板的外径大于所述隔水板,并且所述导水板与所述伸缩节进行接触,所述伸缩节如果漏水的话会通过所述导水板流到所述下罩体内,避免了水从所述接水罩和所述伸缩节的连接处流出。所述下罩体的导水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滤水孔。由于所述接水罩内的水均留在所述下罩体上,水可以通过所述滤水孔流出。所述下罩体的隔水板上均布有若干个弹簧,所述弹簧上设置有环形顶板。所述环形顶板可以顶在所述伸缩节上方便对所述接水罩进行固定。所述漏水传感器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并且可以连接相应的控制系统,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对空气冷却器的漏水情况进行监测的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漏水传感器和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上罩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下罩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下罩体与伸缩节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实施例二中固定结构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空气冷却器;2、接水槽;3、接水罩;4、漏水传感器;5、固定结构;6、伸缩节;8、冷却水供水管;101、排气管;301、排水管;302、上罩体;303、下罩体;304、半圆环板;305、隔水板;306、导水板;307、弹簧;308、环形顶板;309、滤水孔;501、半圆顶板;502、半圆环侧板;503、螺杆;504、圆形压块;505、凸台;506、穿线口;507、扇形块;058、立板;509、弧形板;510、螺母;511、管卡;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7,本技术是一种风洞内空气冷却器漏水监测装置,包括设置在空气冷却器1下方的接水槽2、设置在接水槽2内的漏水传感器4以及固定漏水传感器4的固定结构5;固定结构5包括圆形压块504、半圆顶板501以及设置在半圆顶板501边缘处的半圆环侧板502,半圆顶板501上通过螺纹连接设置有螺杆503,圆形压块504的上端面设置有与螺杆503配合的盲孔,圆形压块504压在漏水传感器4上并通过螺杆503压紧,半圆环侧板502固定在接水槽2上;空气冷却器1与冷却水供水管8之间通过伸缩节6连接,伸缩节6上套设有接水罩3,接水罩3由半圆形的上罩体302和下罩体303拼接而成,下罩体303通过排水管301与接水槽2连接。下罩体303和上罩体302可以通过焊接、螺栓连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进行固定。还包括与空气冷却器1的水循环管连通的排气管101,排气管101伸入接水槽2且排气口朝向漏水传感器4。当机组检修完毕之后重新启动时,空气冷却器1的水循环管内会有残留的气体,影响了空气冷却器1的工作效率,因此设置了排气管101,可以在冲水时通过排气管101进行排气,排气的过程中也会带有水,因此可以预先通过排气管101进行排气,以便提高空气冷却器1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对排出的水分进行监测。圆形压块504的中心位置预留有漏水传感器4的穿线口506。圆形压块504上且位于半圆顶板501的外部设置有与穿线口506连通的扇形口,扇形口内插接有与扇形口侧壁相接触的扇形块507,扇形块507的上端设置有立板508,立板508上设置有弧形板509,弧形板509套接在螺杆503上且通过螺母510固定。当漏水传感器4需要进行更换时,可以通过拆下扇形块507将漏水传感器4和电线取出,不用拆卸整个固定结构5。扇形块507上且位于立板508的外侧设置有支架,支架上设置有管卡511。可以方便对漏水传感器4的电线防护管进行固定,管卡511为环形两端通过螺栓固定。上罩体302和下罩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洞内空气冷却器漏水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空气冷却器下方的接水槽、设置在所述接水槽内的漏水传感器以及固定所述漏水传感器的固定结构;/n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圆形压块、半圆顶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半圆顶板边缘处的半圆环侧板,所述半圆顶板上通过螺纹连接设置有螺杆,所述圆形压块的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螺杆配合的盲孔,所述圆形压块压在所述漏水传感器上并通过所述螺杆压紧,所述半圆环侧板固定在所述接水槽上;/n所述空气冷却器与冷却水供水管之间通过伸缩节连接,所述伸缩节上套设有接水罩,所述接水罩由半圆形的上罩体和下罩体拼接而成,所述下罩体通过排水管与所述接水槽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洞内空气冷却器漏水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空气冷却器下方的接水槽、设置在所述接水槽内的漏水传感器以及固定所述漏水传感器的固定结构;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圆形压块、半圆顶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半圆顶板边缘处的半圆环侧板,所述半圆顶板上通过螺纹连接设置有螺杆,所述圆形压块的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螺杆配合的盲孔,所述圆形压块压在所述漏水传感器上并通过所述螺杆压紧,所述半圆环侧板固定在所述接水槽上;
所述空气冷却器与冷却水供水管之间通过伸缩节连接,所述伸缩节上套设有接水罩,所述接水罩由半圆形的上罩体和下罩体拼接而成,所述下罩体通过排水管与所述接水槽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洞内空气冷却器漏水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空气冷却器的水循环管连通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伸入所述接水槽且排气口朝向所述漏水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洞内空气冷却器漏水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压块的中心位置预留有所述漏水传感器的穿线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洞内空气冷却器漏水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压块和半圆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鑫刘传东肖仁军王洪博夏鑫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山东泰山抽水蓄能电站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