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福州大学专利>正文

可移动式均布荷载模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2858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移动式均布荷载模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用于与加载装置相连接的横向分配梁和下方的一对纵向分配梁,横向分配梁上滑动连接有一对横向移动件,每个横向移动件的下端与位于同侧的纵向分配梁的顶部相连接;纵向分配梁滑动连接有一对纵向移动件,每个纵向移动件的下方设有用于与待测试件相连接的加载垫板,加载垫板的顶部与一万向柱的下端相铰接,万向柱的上端与纵向移动件的底部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整个装置及荷载分配钢板可在平面进行伸缩,满足不同尺寸试件及不同荷载施加点的需求;同时加载垫板可旋转,使装置可以和试件协同变形,解决因加载垫板的晃动或变形而使装置倾斜,以及装置不能和试件协同变形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移动式均布荷载模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移动式均布荷载模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为了解实际土木工程结构或构件在真实受力状态下的物理、力学性能变化情况,往往需要对结构或构件进行有效的受力模拟。均布荷载作用是大部分土木工程结构或构件主要受力工况,比如关于住宅、宿舍、书库等民用建筑楼面和工业厂房堆放较多原料或成品较重的区域,我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均建议按实际情况或均布荷载考虑。此外,现有建筑结构受弯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大多采用静载检验,而对于改造加固后的结构往往也需要进行静力加载试验以评估加固效果。现有均布荷载的模拟大多采用堆载方式,即利用一些重物(沙包、铁块等)层叠堆放于被加载试件上,但该加载方式存在一定缺点,如加载重物本身的不均匀性、堆载位置的不准确,使得测试构件受力不均匀,无法真正体现均布荷载的受力状态。同时堆载量较大时堆、卸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另外,已有公开的模拟均布荷载的加载装置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荷载分配钢板通过垫板和螺钉安装在试件上时,需要事先在试件上凿出若干个贯穿洞以便插入螺钉来固定住荷载分配钢板,人为破坏了待检测结构,还造成孔洞处的应力集中,产生附加的不利影响。特别是需要对荷载分配钢板的位置进行调整时,又需凿出若干安装孔洞,扩大了试件的损伤。此外,现有装置难以灵活地对荷载分配钢板的位置进行快速、准确的调整,本身还具有一定的重量,可能造成试件在正式施加荷载前就已经存在微裂缝或其他损伤。综上所述,现有模拟均布荷载的加载装置存在试验效率低、准确度不高、耗时耗力、安全性低、灵活性差、对试件的破坏较大、加载垫板不能和试件共同变形等缺点。因此,如何对结构或构件进行准确、合理有效的均布荷载模拟,是工程检测从业人员亟需面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移动式均布荷载模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不仅设计合理,而且使用方便、灵活,能较好地模拟均布荷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移动式均布荷载模拟装置,包括用于与加载装置相连接的横向分配梁和设于横向分配梁下方的一对纵向分配梁,所述横向分配梁上滑动连接有一对横向移动件,每个横向移动件的下端与位于同侧的纵向分配梁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纵向分配梁滑动连接有一对纵向移动件,每个纵向移动件的下方设有用于与待测试件相连接的加载垫板,所述加载垫板的顶部与一万向柱的下端相铰接,所述万向柱的上端与纵向移动件的底部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横向移动件与纵向移动件的底部均固连有竖向连接柱;所述纵向分配梁的顶部水平设有圆柱体状的滚动件,所述滚动件的外周侧面与横向移动件底部的竖向连接柱的底面相接触,实现滚动连接;所述万向柱的顶面设有球铰,所述纵向移动件底部的竖向连接柱的底面与球铰相接触,实现滚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横向移动件与纵向移动件均包括相平行的上移动钢垫板和下移动钢垫板,所述上移动钢垫板和下移动钢垫板的四周之间经由竖向连接螺柱与螺母相配合实现锁紧,上移动钢垫板与下移动钢垫板之间形成用于滑动连接的滑动通孔,所述下移动钢垫板的底面中部与竖向连接柱的顶部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纵向分配梁的顶面中部设有用于容置滚动件的容置凹槽。进一步的,所述加载垫板的顶面设有U型状的铰接部,所述万向柱的下端伸入铰接部内侧并通过水平设置的铰接螺栓与铰接部相铰接。进一步的,所述铰接螺栓上螺接有用于将铰接螺栓与铰接部锁紧固定的锁紧螺帽。进一步的,所述横向分配梁和纵向分配梁均采用工字梁。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外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移动式均布荷载模拟装置的使用方法,使用时:首先,根据待测试件的几何尺寸及加载部位需求确定加载垫板的位置,再将万向柱的下端通过铰接螺栓与加载垫板相连接;接着,对纵向分配梁上的纵向移动件进行移动,至合适距离后放置在万向柱上的球铰上,再对横向分配梁上的横向移动件进行移动,至合适距离后放置在纵向分配梁上的滚动件上;最后,将加载装置的加载部位准确放置在横向分配梁的中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效果:(1)横向移动件和纵向移动件可在各自的分配梁上自由移动,因此整个装置及荷载分配钢板可以在平面内进行快速伸缩,满足不同尺寸试件及不同荷载施加点的需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加载垫板的位置无法随加载部位而灵活改变的问题;(2)加载垫板可进行180度旋转,使得整个装置可以和试件协同变形,且始终保持竖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加载垫板的晃动或变形而使整个装置倾斜,以及荷载模拟装置不能和试件协同变形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左视构造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使用状态主视图。图中:1-加载垫板;2-铰接螺栓;3-万向柱;4-球铰;5-竖向连接柱;6-上移动钢垫板;7-滚动件;8-连接螺柱;9-横向分配梁;10-反力架;11-电液伺服压力机;12-纵向分配梁;13-横向移动件;14-纵向移动件;15-下移动钢垫板;16-铰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可移动式均布荷载模拟装置,包括用于与加载装置相连接的横向分配梁9和设于横向分配梁9两端下方的一对纵向分配梁12(即两个纵向分配梁),所述横向分配梁9上滑动连接有一对横向移动件13(即两个横向移动件),两个横向移动件13与两个纵向分配梁12的位置相对应,每个横向移动件13的下端与位于同侧的纵向分配梁12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纵向分配梁12滑动连接有一对纵向移动件14(即两个纵向移动件),每个纵向移动件14的下方均设有用于与待测试件相连接的加载垫板1,所述加载垫板1的顶部与一万向柱3的下端相铰接,所述万向柱3的上端与纵向移动件14的底部相连接。横向移动件13和纵向移动件14可在各自的分配梁上自由移动,因此整个装置及荷载分配钢板可以在平面内进行快速伸缩,满足不同尺寸试件及不同荷载施加点的需求;加载垫板1可在法线平面内进行180度旋转,使得整个装置可以和试件协同变形,且始终保持竖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加载垫板的晃动或变形而使整个装置倾斜,以及荷载模拟装置不能和试件协同变形等问题。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移动件13与纵向移动件14的底部均固连有竖向连接柱5;所述纵向分配梁12的顶部水平设有圆柱体状的滚动件7,所述滚动件7的外周侧面与横向移动件13底部的竖向连接柱5的底面相接触,实现竖向连接柱与滚动件滚动连接;所述万向柱3的顶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移动式均布荷载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加载装置相连接的横向分配梁和设于横向分配梁下方的一对纵向分配梁,所述横向分配梁上滑动连接有一对横向移动件,每个横向移动件的下端与位于同侧的纵向分配梁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纵向分配梁滑动连接有一对纵向移动件,每个纵向移动件的下方设有用于与待测试件相连接的加载垫板,所述加载垫板的顶部与一万向柱的下端相铰接,所述万向柱的上端与纵向移动件的底部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式均布荷载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加载装置相连接的横向分配梁和设于横向分配梁下方的一对纵向分配梁,所述横向分配梁上滑动连接有一对横向移动件,每个横向移动件的下端与位于同侧的纵向分配梁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纵向分配梁滑动连接有一对纵向移动件,每个纵向移动件的下方设有用于与待测试件相连接的加载垫板,所述加载垫板的顶部与一万向柱的下端相铰接,所述万向柱的上端与纵向移动件的底部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式均布荷载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移动件与纵向移动件的底部均固连有竖向连接柱;所述纵向分配梁的顶部水平设有圆柱体状的滚动件,所述滚动件的外周侧面与横向移动件底部的竖向连接柱的底面相接触,实现滚动连接;所述万向柱的顶面设有球铰,所述纵向移动件底部的竖向连接柱的底面与球铰相接触,实现滚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式均布荷载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移动件与纵向移动件均包括相平行的上移动钢垫板和下移动钢垫板,所述上移动钢垫板和下移动钢垫板的四周之间均由竖向连接螺柱与螺母相配合实现锁紧,上移动钢垫板与下移动钢垫板之间形成用于滑动连接的滑动通孔,所述下移动钢垫板的底面中部与竖向连接柱的顶部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圣恩晏文承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