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回流散热式均热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2810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专利涉及均热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速回流散热式均热板,包括上盖板、中间框架以及下盖板,下盖板及上盖板分别固定在中间框架的底部及顶部,上盖板、中间框架以及下盖板之间形成密闭腔体,上盖板为凹形结构,凹形结构的内凹面设置有若干散热翅片,中间框架设置有用于对密闭腔体抽真空以及添加工质的连接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盖板、中间框架以及下盖板形成凹形结构密闭腔体,在密闭腔体内部抽真空并注入液体工质形成均热板,通过在上盖板上内凹的冷凝面和散热翅片,提高工质冷凝传热的速度,通过内壁面的沟槽结构以及蒸发面的毛细沟槽,加快液体工质回流至蒸发面凹槽结构的速率,进而提高工质回流效率,提高均热板的工作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速回流散热式均热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高速回流散热式均热板。
技术介绍
均热板是一种内部密封有工作流体的版型真空腔体,其利用了工质在均热板密闭腔内部的蒸发面上蒸发吸热,气态工质在冷凝面上放后的重新回流至蒸发吸热,如此循环,实现传热散热的作用。均热板的传热能力约为铜等高导材料数十甚至百倍,广泛应用于化工、建材、航天航空、冶金电子器件工程动力等
,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均热板的工质回流效率直接关系到了均热板的工作性能以及导热能力,液态工质在蒸发面的蒸发效率和气态工质在冷凝面冷凝并回流到蒸发面的速率是影响均热板的工质回流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公开号为CN106482560A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均热板,通过设置若干相互间隔的腔室,来实现多腔室冷凝散热的目的,但该专利技术存在腔室面积较小,不同腔室的冷凝面面积小,传热效率低,不同腔室间散热效果的差异可能导致局部过热发生事故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均热板工质回流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高速回流散热式均热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速回流散热式均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板(1)、中间框架(2)以及下盖板(3),所述下盖板(3)及上盖板(1)分别固定在中间框架(2)的底部及顶部,所述上盖板(1)、中间框架(2)以及下盖板(3)之间形成密闭腔体,所述上盖板(1)为凹形结构,凹形结构的内凹面设置有若干散热翅片(11),凹形结构的外侧面与密闭腔体相对,所述中间框架(2)设置有用于对密闭腔体抽真空以及添加工质的连接管(23),所述连接管(23)与所述密闭腔体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回流散热式均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板(1)、中间框架(2)以及下盖板(3),所述下盖板(3)及上盖板(1)分别固定在中间框架(2)的底部及顶部,所述上盖板(1)、中间框架(2)以及下盖板(3)之间形成密闭腔体,所述上盖板(1)为凹形结构,凹形结构的内凹面设置有若干散热翅片(11),凹形结构的外侧面与密闭腔体相对,所述中间框架(2)设置有用于对密闭腔体抽真空以及添加工质的连接管(23),所述连接管(23)与所述密闭腔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回流散热式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1)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纵截面形状为上大下小的梯形,且上盖板(1)的梯形长边端为敞开端,该敞开端与中间框架(2)连接,上盖板(1)的梯形短边端伸进密闭腔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回流散热式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1)包括边缘框架(13)、若干斜面(12)以及平行于所述下盖板(3)的盖板底面(14),若干所述斜面(12)安装在所述边缘框架(13)上,所述盖板底面(14)分别连接各所述斜面(12),所述斜面(12)以及盖板底面(14)构成所述的凹形结构,所述散热翅片(11)分别设置在所述斜面(12)以及盖板底面(14)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回流散热式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11)垂直于所述盖板底面(14)所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元可魏昕汪永超章国豪杨宇辉董成祥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