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热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0331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均热板,内含有冷却液,均热板包含上盖体、第一网层、第二网层及下盖体。第一网层设置于上盖体的下方,第一网层包含多个中空的矩形孔隙,多个矩形孔隙分布排列。第二网层设置于第一网层的下方,第二网层包含多个中空的微孔,多个微孔分布排列。下盖体设置于第二网层的下方,下盖体包含槽体,槽体的形状与第一网层及第二网层相对应,下盖体与上盖体结合而将第一网层及第二网层夹于槽体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均热板
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散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均热板。
技术介绍
均热板是一个内壁具有微细结构的真空腔体,通常由铜制成。当热由热源传导至蒸发区时,腔体里的冷却液在低真空度的环境中受热后开始产生冷却液的汽化现象,此时吸收热能并且体积迅速膨胀,气相的冷却介质迅速充满整个腔体,当气相的冷却液接触到一个比较冷的区域时便会产生凝结的现象。借由凝结的现象释放出在蒸发时累积的热,凝结后的冷却液会借由微结构的毛细管道再回到蒸发热源处,此运作将在腔体内周而复始进行。目前的均热板内部构造,上方为单层铜网,下方为多芯铜线铺设,但多芯铜线会产生铺设不均匀的问题,因此影响产品散热,散热效果差。此外,传统的均热板的厚度会增加电子产品的厚度,不利于电子产品轻薄化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性能好的均热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均热板,内含有一冷却液,其中,所述均热板包含:一上盖体;至少一第一网层,设置于所述上盖体的下方,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包含多个中空的矩形孔隙,所述多个矩形孔隙分布排列;至少一第二网层,设置于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的下方,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包含多个中空的微孔,所述多个微孔分布排列;及一下盖体,设置于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的下方,所述下盖体包含一槽体,所述槽体的形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及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相对应,所述下盖体与所述上盖体结合而将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及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夹于所述槽体内。上述的均热板,其中,所述下盖体还包含多个支撑结构,所述多个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槽体内。上述的均热板,其中,所述多个支撑结构凸出于所述槽体的底面壁,且所述多个支撑结构以所述槽体的一延伸方向分布排列。上述的均热板,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为多个,且在同一所述第一网层的所述多个矩形孔隙相互平行分布排列;不同所述第一网层的所述多个矩形孔隙的延伸方向不相同。上述的均热板,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网层上的所述矩形孔隙的延伸方向于所述上盖体上的投影形成夹角,所述夹角范围为1°至45゜。上述的均热板,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为多个,且各所述第二网层的所述多个微孔分布排列不相同。上述的均热板,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为多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网层之间的距离为0.01mm-0.3mm;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为多个,相邻的所述第二网层之间的距离为0.01mm-0.3mm。上述的均热板,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及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均为铜制网层。上述的均热板,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的厚度范围为0.01mm-0.3mm,且/或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的厚度范围为0.01mm-0.3mm。上述的均热板,其中,所述多个微孔为圆形微孔,所述多个微孔的孔径范围为0.2mm-1mm。本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经由本技术一个及多个均热板的实施例,第一网层采用超薄的铜所制,且具有多个矩形孔隙,形成冷却液的毛细回流区。而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网层为多个,多个第一网层叠置,上下层的矩形孔隙相互错位,形成更具立体的毛细回流区,使冷却液回流效率更高。此外,第二网层亦采用超薄的铜所制,且具有多个微孔,形成冷却液的蒸发区。而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网层为多个,多个第二网层叠置,上下层的微孔相互错位,形成更具立体的蒸发区,使冷却液蒸发效率更高。本技术的均热板,相对于传统烧结灯芯,更易于生产且环保。第一网层的矩形孔隙及第二网层的微孔设计相互搭配,相比于均为微孔结构设计的网层,这种第一网层的矩形孔隙及第二网层的微孔的搭配设计,蒸发液滴先通过微孔锁住,当其遇热后形成蒸汽,再快速通过矩形孔隙将蒸气通过毛细原理转运到低温区,此种设计的散热效率更高,且第一网层及第二网层的厚度可针对应用的产品任意调整以满足轻薄化的需求。换言之,本技术的均热板具有轻薄化及散热性良好的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均热板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2A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上盖体及多个第一网层的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网层的局部放大图。图3A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下盖体及多个第二网层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所示实施例中第二网层的局部放大图。图4A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图4B为图4A所示实施例中,以4B为剖线的剖视图。图4C为图4A所示实施例中,以4C为剖线的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1:均热板11:上盖体12:第一网层121:矩形孔隙13:第二网层131:微孔14:下盖体141:槽体142:支撑结构143:铜胶层145:底面壁D1:延伸方向D2:延伸方向D3:延伸方向D4:延伸方向W1:宽度W2:宽度W3:宽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均热板1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2A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上盖体11及多个第一网层12的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网层12的局部放大图。图3A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下盖体14及多个第二网层13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所示实施例中第二网层13的局部放大图。图4A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图4B为图4A所示实施例中,以4B为剖线的剖视图。图4C为图4A所示实施例中,以4C为剖线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均热板1内含有冷却液(图未示出),均热板1包含上盖体11、第一网层12、第二网层13及下盖体14。第一网层12设置于上盖体11的下方,第一网层12包含多个中空的矩形孔隙121,矩形孔隙121分布排列。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网层12为一个,而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网层12为三个,各具有多个中空的矩形孔隙121,而同一第一网层12的矩形孔隙121相互平行分布排列,且不同的第一网层12的矩形孔隙121的延伸方向不相同(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此实施例中,矩形孔隙121呈狭长矩形,且矩形孔隙121的延伸方向不同,由上而下,第一个第一网层12的矩形孔隙121的延伸方向D2,第二个第一网层12的矩形孔隙121的延伸方向D3及第三个第一网层12的矩形孔隙121的延伸方向D4各不相同。且相邻的第一网层12的矩形孔隙121的延伸方向于上盖体11上的投影形成夹角(图未示出),如图2B所示的实施例,延伸方向D2及延伸方向D3、延伸方向D3及延伸方向D4在上盖体11上的投影形成的夹角,夹角范围为1°-45゜,此夹角的范围更利于形成提升冷却液蒸发回流的效率,散热效果更好。例如,若第一网层12有上中下三层,上层的任意一个矩形孔隙121与中层的任意一个矩形孔隙121在上盖体11上的投影形成的夹角范围为1°-45゜,中层的任意一个矩形孔隙1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均热板,内含有一冷却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板包含:/n一上盖体;/n至少一第一网层,设置于所述上盖体的下方,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包含多个中空的矩形孔隙,所述多个矩形孔隙分布排列;/n至少一第二网层,设置于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的下方,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包含多个中空的微孔,所述多个微孔分布排列;及/n一下盖体,设置于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的下方,所述下盖体包含一槽体,所述槽体的形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及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相对应,所述下盖体与所述上盖体结合而将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及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夹于所述槽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热板,内含有一冷却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板包含:
一上盖体;
至少一第一网层,设置于所述上盖体的下方,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包含多个中空的矩形孔隙,所述多个矩形孔隙分布排列;
至少一第二网层,设置于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的下方,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包含多个中空的微孔,所述多个微孔分布排列;及
一下盖体,设置于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的下方,所述下盖体包含一槽体,所述槽体的形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及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相对应,所述下盖体与所述上盖体结合而将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及所述至少一第二网层夹于所述槽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体还包含多个支撑结构,所述多个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槽体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撑结构凸出于所述槽体的底面壁,且所述多个支撑结构以所述槽体的一延伸方向分布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网层为多个,且在同一所述第一网层的所述多个矩形孔隙相互平行分布排列;不同所述第一网层的所述多个矩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云范敏范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