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侯立军专利>正文

一种角度可调的神经内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2523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角度可调的神经内镜,包括操作主体、光纤座、像纤座、镜管以及后端连接座;镜管包括有依次连接的管鞘、可调节部和镜头,该管鞘的尾端连接于光纤座上;管鞘内有链条,该操作主体内设置有主齿轮,操作主体外设有旋转纽。通过转动旋转纽从而带动主齿轮转动,进一步带动链条沿管鞘轴向平动,进一步再带动与可调节部刚性连接的副齿轮转动,最后带动可调节部转动角度,使得镜头转动视野减少视野盲区。这样保持了软性神经内镜的优点。与此同时具有刚性材料的镜管可以较为便捷的进入颅内,这样保持了硬性神经内镜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角度可调的神经内镜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对颅底异常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角度可调的神经内镜。
技术介绍
神经内镜是开展神经外科内镜手术的主要器械,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在脑血管疾病、颅脑肿瘤、颅底外科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相比传统手术方式,利用神经内镜进行手术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等优势,在某些颅脑疾病的治疗中,已经能够部分替代传统术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目前的神经内镜包括有硬性神经内镜和软性神经内镜;其中硬性神经内镜的优点是:硬镜管鞘是刚性材料构成,所以操作者很容易沿着人体腔道进入颅内,与软镜相比成本较低;硬镜视野开阔,平衡性较好,操作时较软镜简单。不足之处在于:管鞘是刚性的,因此镜头无法改变方向,存在视野盲区。软性神经内镜的优点是:软镜前端可以改变方向,可顺利对颅内进行观察和手术操作;不足之处在于:管鞘是软性的,操作时不方便,学习难度大,与硬镜相比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角度可调节的神经内镜,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的硬性神经内镜存在不便于调整角度对颅内进行观察和手术操作的问题,与软性神经内镜存在使用不便和成本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角度可调的神经内镜,包括操作主体、光纤座、像纤座、镜管以及后端连接座;光纤座位于操作主体的前端,其内置光纤,该光纤延伸至镜管内;像纤座位于操作主体上方并向后上方延伸,像纤座内有像纤,该像纤延伸至镜管,像纤座的顶部设置有目镜;镜管包括有依次连接的管鞘、可调节部和镜头,该管鞘的尾端连接于光纤座上;管鞘内置可牵动可调节部上下转动的链条,该操作主体内设置有主齿轮,主齿轮可带动链条沿管鞘轴向平动,操作主体外设置有旋转纽,旋转纽可以带动主齿轮转动。优选的,所述旋转纽位于操作主体右侧具有刻度,旋转纽与主齿轮刚性连接,旋转纽为圆柱体,其侧边有凹槽,凹槽与刻度对应。优选的,所述操作主体下方设置有手柄部,该手柄垂直操作主体向下延伸。优选的,所述管鞘与可调节部均为刚性的管道,可调节部与管鞘通过铰链铰接。优选的,所述可调节部具有与其刚性连接的副齿轮,链条可带动副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可调节部转动角度,转动范围为180度。优选的,所述镜管内层为软性材料包绕内容物。优选的,所述操作主体后端设置有后端连接座,该连接座具有吸引器通道,该吸引器通道贯穿至镜管内。优选的,所述像纤座具有可连接摄像装置的摄像接口部。优选的,所述光纤座具有可连接光源的光源接口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的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转动旋转纽带动主齿轮的转动,而主齿轮带动链条沿着管鞘轴向平动,从而带动副齿轮转动,最后使得与管鞘铰接的可调节部能够上下调节角度,使得镜头可以转动视野减少视野盲区,这样本技术保持了软性神经内镜的优点;与此同时具有刚性材料的镜管可以较为便捷的进入颅内,这样保持了硬性神经内镜的优点。附图说明为更清楚阐述本技术的特征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操作主体2、光纤座3、像纤座4、镜管5、后端连接座6、管鞘7、手柄部8、可调节部9、镜头10软性材料11、旋转纽12、光源接口部13、铰链14、摄像接口部15、光纤16、像纤17、目镜18、链条19、主齿轮20、副齿轮21、吸引器通道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和图2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结构,包括操作主体1、光纤座2、像纤座3、镜管4以及后端连接座5。光纤座2位于操作主体1的前端,其内置光纤15,该光纤15延伸至镜管4内;像纤座3位于操作主体1上方并向后上方延伸,像纤座3内有像纤16,该像纤16延伸至镜管4,像纤座3的顶部设置有目镜17。镜管4包括有依次连接的管鞘6、可调节部8和镜头9,该管鞘6的尾端连接于光纤座2上;管鞘6内置可牵动可调节部8上下转动的链条18,该操作主体1内设置有主齿轮19,主齿轮19可带动链条18沿管鞘6轴向平动,操作主体1外设置有旋转纽11,旋转纽11可以带动主齿轮19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旋转纽11位于操作主体1右侧具有刻度,旋转纽11与主齿轮19刚性连接,旋转纽11为圆柱体,其侧边有凹槽,凹槽与刻度对应。操作主体1下方设置有手柄部7,该手柄部7垂直操作主体1向下延伸。管鞘6与可调节部8均为刚性的管道,可调节部8与管鞘6通过铰链13铰接。可调节部8具有与其刚性连接的副齿轮20,链条18可带动副齿轮20转动从而带动可调节部8转动角度,转动范围为180度。镜管4内层为软性材料10包绕内容物。操作主体1后端设置有后端连接座5,该连接座具有吸引器通道21,该吸引器通道21贯穿至镜管4内。像纤座3具有可连接摄像装置的摄像接口部14。光纤座2具有可连接光源的光源接口部12。使用时,通过转动操作主体1右侧的旋转纽11带动主齿轮19的来回转动,主齿轮19进而带动链条18转动,链条18带动与可调节部8刚性连接的副齿轮20转动,最后可调节部8转动角度使得镜头9转动视野。本技术的设计重点是:通过转动旋转纽带动主齿轮的转动,而主齿轮带动链条沿着管鞘轴向平动,从而带动副齿轮转动,最后使得与管鞘铰接的可调节部能够上下调节角度,使得镜头可以转动视野减少视野盲区,这样本技术保持了软性神经内镜的优点;与此同时具有刚性材料的镜管可以较为便捷的进入颅内对神经组织进行观察与手术操作,这样保持了硬性神经内镜的优点。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具体实施方法,这些方法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角度可调的神经内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主体、光纤座、像纤座、镜管以及后端连接座;光纤座位于操作主体的前端,其内置光纤,该光纤延伸至镜管内;像纤座位于操作主体上方并向后上方延伸,像纤座内有像纤,该像纤延伸至镜管,像纤座的顶部设置有目镜;镜管包括有依次连接的管鞘、可调节部和镜头,该管鞘的尾端连接于光纤座上;管鞘内置可牵动可调节部上下转动的链条,该操作主体内设置有主齿轮,主齿轮可带动链条沿管鞘轴向平动,操作主体外设置有旋转纽,旋转纽可以带动主齿轮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角度可调的神经内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主体、光纤座、像纤座、镜管以及后端连接座;光纤座位于操作主体的前端,其内置光纤,该光纤延伸至镜管内;像纤座位于操作主体上方并向后上方延伸,像纤座内有像纤,该像纤延伸至镜管,像纤座的顶部设置有目镜;镜管包括有依次连接的管鞘、可调节部和镜头,该管鞘的尾端连接于光纤座上;管鞘内置可牵动可调节部上下转动的链条,该操作主体内设置有主齿轮,主齿轮可带动链条沿管鞘轴向平动,操作主体外设置有旋转纽,旋转纽可以带动主齿轮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角度可调的神经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纽位于操作主体右侧,旋转纽与主齿轮刚性连接,旋转纽为圆柱体,其侧边有凹槽,凹槽与刻度对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角度可调的神经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主体下方设置有手柄部,该手柄垂直操作主体向下延伸。


4.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立军侯晓翔张丹枫朱开鑫曲笑霖李一明王君玉赵亮韩凯伟
申请(专利权)人:侯立军张丹枫侯晓翔朱开鑫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