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1956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自主行走型吸尘器。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具备:壳体;缓冲器,其配置于壳体的上表面侧;开关杆(27),其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缓冲器;以及基座部,其与开关杆(27)连接。开关杆(27)具有两个轴部,利用两个轴部将开关杆(27)轴支承于基座部,在开关杆(27)与基座部之间设有作为弹性构件的一个例子的弹簧(29),开关杆(27)被弹簧(29)向壳体的上方侧施力。由此能够提高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主行走型吸尘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主行走型吸尘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对于与在使用者外出时自动地在房间中进行清扫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有关的技术进行了大量专利申请,例如日本特开2018-57846号公报(以下记为“专利文献1”)等。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中记载的技术包括:环状的第1部件壳体,其具有搭载于该第1部件壳体的上表面的接触传感器;第2部件壳体,其搭载于第1部件壳体之上;以及罩元件,其进一步搭载于第2部件壳体上。采用该技术,当从上方按下罩元件时,搭载于第1部件壳体的接触传感器会检测到罩元件被按下。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结构中,若障碍物从横向碰到罩元件,则有可能无法利用碰撞传感器来检测与障碍物的碰撞。另外,由于专利文献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具备4个接触传感器,因此较为花费成本。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具备:壳体;缓冲器,其配置于壳体的上表面侧;开关杆,其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缓冲器;以及基座部,其与开关杆连接。开关杆具有两个轴部,利用两个轴部将该开关杆轴支承于基座部。并且,该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具备介于开关杆与基座部之间的弹性构件,弹性构件对开关杆向壳体的上方侧施力。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俯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左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主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仰视图。图6是自前方下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而观察到的立体图。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概要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概要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概要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10是将LIDAR附近的部件拆解的立体图。图11是从图10中的后方观察图10所示的基座构件、开关杆、LIDAR罩而观察到的图。图12是从斜下方观察基座构件而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3是从图10中的后方观察图10所示的基座构件、开关杆、LIDAR罩而观察到的图。图14是自下方观察基座构件而观察到的仰视图。图15是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右前方立体图。图16是实施方式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左前方立体图。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内部的结构的左前方立体图。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内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9A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排气路径的图。图19B是沿着图19A的19B-19B线的剖视图。图20A是实施方式4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左驱动轮和车轮支承构件的局部放大图。图20B是实施方式4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左驱动轮和车轮支承构件的局部放大图。图21A是实施方式4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右视图。图21B是实施方式4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右视图。图2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5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对障碍物的形状进行检测的情形的图。图23是实施方式5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框图。图24是地图制作部的功能框图。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动作的流程图。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动作的流程图。图27A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所清扫的房间的地图的图。图27B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所清扫的房间的地图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相同部分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实施方式1)以下,参照图1~图6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图1是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俯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左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主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仰视图。图6是自前方下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而观察到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图6中分别用箭头来表示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首先,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具备:壳体1,其具有上主体2和下主体3;缓冲器4,其配置于壳体1的前方;罩5;以及LIDAR6等。缓冲器4具备配置于其内侧的1个或多个碰撞检测用的开关(未图示)。当缓冲器4与障碍物碰撞时,缓冲器4朝向壳体1内侧移动,从而使开关接通。由此,自主行走型吸尘器检测到与障碍物碰撞。罩5配置于壳体1的上表面且是缓冲器4的后方。在罩5内部配置有集尘容器(未图示)。并且,当使用者按下罩5时,罩5的前方或后方脱离。由此,能够从壳体1取出集尘容器。LIDAR6(LightDetectionandRanging:激光雷达)具有发光部和受光部并且配置于罩5的后方。在LIDAR6中使发光部和受光部以LIDAR6的中心为轴线进行旋转。由此,LIDAR6对在壳体1的周围存在的障碍物等进行检测。此外,还能够通过使用LIDAR6来制作房间等的地图。另外,如图2所示,在从上方观察时,缓冲器4形成为大致日文片假名コ字形(包含日文片假名コ字形)的形状并且配置于壳体1的前方。上主体2配置于壳体1的后方。罩5配置在缓冲器4与上主体2之间。LIDAR6配置于罩5的后方。缓冲器4被配置于其内部的弹簧29(参照图7)向壳体1的前方施力。因此,在缓冲器4与上主体2之间形成有间隙。在间隙的作用下,当缓冲器4与障碍物碰撞时,能够克服弹簧的施力而使缓冲器4向后方移动。另外,如图3所示,上主体2具有形成于左右侧面的排气口7。LIDAR6配置于上主体2的后方上表面。下主体3具备配置于前方的边刷8和配置于后方的后轮9。另外,如图4所示,缓冲器4具有两个超声波传感器10、左上传感器11和右上传感器12,该两个超声波传感器10、左上传感器11和右上传感器12配置于缓冲器4的前表面,该左上传感器11和右上传感器12由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构成。下主体3具有由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构成的左下传感器13和右下传感器14。另外,下主体3具备配置于前方左右两侧的边刷8。此外,边刷8的配置并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是配置于下主体3的前方右侧和前方左侧中的任一者的结构。另外,左上传感器11和左下传感器13在壳体1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大致相同(包含相同)的位置。同样地,右上传感器12和右下传感器14也在壳体1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大致相同(包含相同)的位置。如图3所示,下主体3的前方由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去而向下方倾斜的斜面15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其中,/n该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具备:/n壳体;/n缓冲器,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侧;/n开关杆,其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所述缓冲器;以及/n基座部,其与所述开关杆连接,/n所述开关杆具有用于将该开关杆轴支承于所述基座部的两个轴部,/n在所述开关杆与所述基座部之间配置有弹性构件,/n所述弹性构件对所述开关杆向所述壳体的上方侧施力。/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120 JP 2020-007079;20200120 JP 2020-007080;201.一种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其中,
该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具备:
壳体;
缓冲器,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侧;
开关杆,其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所述缓冲器;以及
基座部,其与所述开关杆连接,
所述开关杆具有用于将该开关杆轴支承于所述基座部的两个轴部,
在所述开关杆与所述基座部之间配置有弹性构件,
所述弹性构件对所述开关杆向所述壳体的上方侧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其中,
所述两个轴部配置于所述开关杆的一端侧,所述弹性构件配置于所述开关杆的另一端侧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其中,
所述弹性构件配置于所述开关杆的所述两个轴部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其中,
所述开关杆实质上具有蹄铁型的形状,
所述开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垣寿泰古贺理基长谷川毅藤枝真也井上幹允板桥达也土田英也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