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中解剖型的股骨生物假体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1013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中解剖型的股骨生物假体,包括假体本体,所述假体本体外形为契合人体股骨内侧髁形状的圆弧形结构,所述假体本体的内表面喷涂有基磷灰石涂层,所述假体本体的内表面分为内表前半部和内表后半部,所述内表前半部为圆弧型,所述内表后半部为平直形状,所述内表前半部上安装有主立柱和次立柱,所述主立柱和次立柱均为锥形结构,所述主立柱和次立柱表面均喷涂有基磷灰石涂层。本结构共有30个型号,完全可以适用于不同骨骼大小患者,尤其是东亚骨骼较小人群,实现最大限度骨质覆盖,减少应力集中,防止移位、骨折等问题发生。骨折等问题发生。骨折等问题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中解剖型的股骨生物假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股骨假体
,具体涉及一种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中解剖型的股骨生物假体。

技术介绍

[0002]自1983年,PCA生物单髁假体在临床使用以来,先后有多款此类生物型假体出现,其中生物型牛津活动平台单髁假体于2004年在欧美上市,目前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其临床结果也相当优异。然而,文献报道,无菌性松动是单髁置换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生物型股骨侧假体的松动,也不容忽视。另外,此款假体在亚洲,尤其是东亚,使用较晚,而文献报道,活动平台假体垫片的脱位,临床并不少见,在亚洲人群尤为常见,有韩国医生报道,术后脱位率超过9%,非常惊人,严重限制此款假体的临床应用。具体原因如下:1、东亚人群骨骼相对较小,实施股骨研磨后,所制造的骨床面积较小,假体安装后,局部应力大,容易发生假体移位,出现垫片脱位甚至股骨髁骨折等;2、目前的股骨假体主要靠两个立柱压配获得,初始稳定性较差,不宜早期负重,且假体容易发生移位,可能会导致假体松动和垫片脱位;3、由于股骨假体设计的原因,股骨髁磨锉后,经常出现表面软骨残留,使得假体与宿主骨之间未获得理想的松质骨与假体涂层接触,出现假体移位松动;4、现有股骨假体背面和立柱面积有限,未能充分利用股骨表面的松质骨,不利于骨长入,可能无法实现坚强的生物固定;5、由于设计原因,假体型号较少,仅5个型号,术中如果选择较小的股骨假体,会造成覆盖松质骨不全,骨长入受限,另外会造成垫片空间较大,出现异常旋转脱位的风险增大。选择较大的假体外侧缘常常突出股骨髁骨质表面,活动过程中会接触胫骨侧假体侧壁,承受撞击、扭转等异常应力,可以传递到底托,造成股骨与胫骨假体松动;6、股骨的设计和安装,未能参考股骨内侧髁的解剖以及国人的解剖数据,常常出现歪斜不居中,造成应力异常;7、假体型号有限,术中需要多次研磨才能获得屈伸间隙,如果出现误差,屈伸不平衡,就可能引发假体松动,垫片脱位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中解剖型的股骨生物假体,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中解剖型的股骨生物假体,包括假体本体,所述假体本体外形为契合人体股骨内侧髁形状的圆弧形结构,所述假体本体的内表面喷涂有基磷灰石涂层,所述假体本体的内表面分为内表前半部和内表后半部,所述内表前半部为圆弧型,所述内表后半部为平直形状,所述内表前半部上安装有主立柱和次立柱,所述主立柱和次立柱均为锥形结构,所述主立柱和次立柱表面均喷涂有基磷灰石涂层。
[0004]优选地,所述假体本体的外表面为高抛光处理的圆弧型。
[0005]优选地,所述主立柱和次立柱均符合摩尔锥度设计,所述主立柱位于内表前半部中部,所述次立柱位于内表前半部前端。
[0006]优选地,所述内表前半部顶部设有斜面结构。
[0007]优选地,所述假体本体的内表面沿周边设有凸边,所述凸边在主立柱两侧设有缺口。
[0008]优选地,所述假体本体宽度为17.6

24.8mm,间隔1.2mm设有一种型号,所述内表前半部厚度为0

4mm,间隔1mm设有一种型号,所述内表后半部的厚度为4mm。
[0009]优选地,所述主立柱的底部直径为6.5mm,顶部直径为4.5mm,所述次立柱的底部直径为4.5mm,顶部直径为3.5mm。
[0010]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结构的假体本体宽度为17.6

24.8mm,间隔1.2mm,假体本体的内表后半部的背面厚度固定为4mm,假体本体的内表前半部仍为圆弧型,其厚度为0

4mm,间隔1mm,因此,股骨假体共有30个型号,完全可以适用于不同骨骼大小患者,尤其是东亚骨骼较小人群,实现最大限度骨质覆盖,减少应力集中,防止移位、骨折等问题发生,同时,又可以跟患者的股骨内侧髁更加匹配,较少假体边缘悬挂,造成韧带软组织磨损,导致术后疼痛;假体本体外表面为高抛光设计,与活动垫片高度匹配,减少磨损和脱位。假体本体内表面涂基磷灰石涂层,骨小梁可以长入并获得长期稳定;假体本体内表面带有双立柱,采用摩尔锥度设计,与股骨内侧髁的骨孔采用压配固定,可以获得早期初始稳定性。表面也是涂基磷灰石涂层,有利于骨长入,获得长期稳定;内表后半部为平直形状,与手术截取的股骨后髁平面完全匹配;假体本体的内表前半部为圆弧型,但其厚度为0

4mm,间隔1mm,通过假体本体的内表前半部的不同厚度,获得不同厚度屈曲间隙平衡,无需通过磨挫骨质来获得;本假体本体的伸直间隙,依靠假体本体的远端厚度获得,可以预先将股骨远端骨床的软骨全部去处,使假体和骨质全部接触,以获得更好的稳定。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侧边视图;
[0012]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后侧视图。
[0013]图中:1

假体本体,2

内表前半部,3

内表后半部,4

主立柱,5

次立柱,6

斜面结构,7

凸边,8

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实现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0015]实施例1
[0016]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中解剖型的股骨生物假体,包括假体本体1,所述假体本体1外形为契合人体股骨内侧髁形状的圆弧形结构,所述假体本体1的内表面喷涂有基磷灰石涂层,所述假体本体1的内表面分为内表前半部2和内表后半部3,所述内表前半部2为圆弧型,所述内表后半部3为平直形状,所述内表前半部2上安装有主立柱4和次立柱5,所述主立柱4和次立柱5均为锥形结构,所述主立柱4和次立柱5表面均喷涂有基
磷灰石涂层。
[0017]实施例2
[0018]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中解剖型的股骨生物假体,包括假体本体1,所述假体本体1外形为契合人体股骨内侧髁形状的圆弧形结构,所述假体本体1按宽度及曲率半径分为A、B、C、D、E、F六个号,所述假体本体1宽度为17.6

24.8mm,间隔1.2mm,所述假体本体1的内表面喷涂有基磷灰石涂层,所述假体本体1的外表面为高抛光设计,所述假体本体1的内表面分为内表前半部2和内表后半部3,所述内表前半部2为圆弧型,所述内表前半部2厚度为0

4mm,间隔1mm设有一种型号,所述内表后半部3为平直形状,所述内表后半部3的厚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中解剖型的股骨生物假体,包括假体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假体本体外形为契合人体股骨内侧髁形状的圆弧形结构,所述假体本体的内表面喷涂有基磷灰石涂层,所述假体本体的内表面分为内表前半部和内表后半部,所述内表前半部为圆弧型,所述内表后半部为平直形状,所述内表前半部上安装有主立柱和次立柱,所述主立柱和次立柱均为锥形结构,所述主立柱和次立柱表面均喷涂有基磷灰石涂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中解剖型的股骨生物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假体本体的外表面为高抛光处理的圆弧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膝关节单髁置换系统中解剖型的股骨生物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立柱和次立柱均符合摩尔锥度设计,所述主立柱位于内表前半部中部,所述次立柱位于内表前半部前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膝关节单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峰柴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