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水路缘石和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透水路缘石和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近年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提出,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人工湿地等集“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于一体的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应运而生。下沉式绿化带是应用于城市市政道路的常用的海绵城市设计形式。对于道路断面较宽、地面径流系数较大的市政道路,设置下沉式绿化带收集利用部分雨水是减小地面径流的有效方式,能够有效的控制地面径流,减小雨水管线管径,降低管线工程投资。路面雨水沿道路横坡排至路边,经过透水路缘石进入绿化带,雨水经过渗透、净化供植物吸收利用,多余雨水通过溢流井收集储存,旱季利用。透水路缘石是雨水利用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根据以往工程实践经验,雨水透过缘石进入下沉式绿化带中容易对绿化带中的植物及土质产生冲刷,严重影响植物生长,亦会对道路的结构安全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水路缘石和道路雨水收集系统,其能够收集利用部分路面雨水,降低路面径流系数。 >[0004]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水路缘石,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设置的路缘石本体(110)和重力结构支墩(120),所述重力结构支墩(120)的顶面上设置有初期雨水沉淀池(121),所述路缘石本体(110)设置有预留吊装孔(111)和至少一个预留透水孔(112),所述至少一个预留透水孔(112)均贯穿所述路缘石本体(110)的相对两侧面,并朝向所述初期雨水沉淀池(121),所述预留透水孔(112)能够将雨水引流至所述初期雨水沉淀池(1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路缘石,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缘石本体(1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以及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侧面(113)和所述第二侧面(114)均与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连接,所述第一侧面(113)用于朝向路面,所述第二侧面(114)形成所述初期雨水沉淀池(121)的一个侧壁,所述预留吊装孔(111)贯穿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所述预留透水孔(112)贯穿所述第一侧面(113)和所述第二侧面(1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路缘石,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缘石本体(110)还具有路缘石顶面(117),所述第一侧面(113)、所述第二侧面(114)、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具有所述路缘石顶面(117)连接,且所述第一侧面(113)和所述第二侧面(114)均与所述路缘石顶面(117)弧形过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路缘石,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缘石本体(110)具有路缘石底面(118),所述重力结构支墩(120)具有支墩底面,所述路缘石底面(118)和所述支墩底面成阶梯设置,且所述支墩底面相对所述路缘石底面(118)凸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路缘石,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雨水沉淀池(121)具有沉淀池第一侧壁(122)、沉淀池底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惠鸣,王浩,王晓淼,汤怡飞,张志武,张亚斌,陈平,樊鹏飞,白梦瑶,赵耘田,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