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防水防跑绒的羽绒服布料及面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9559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7 0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菌防水防跑绒的羽绒服布料及面料结构,包括有自外而内设置的外面料层、第一内侧织布层、第二内侧织布层、抗菌层、防水透气膜层和内面料层;外面料层粘接于第一内侧织布层的外表面,抗菌层、防水透气膜层和内面料层依次复合于第二内侧织布层的内侧;第一内侧织布层和第二内侧织布层相互缝合,且构成多个绒毛填充空间;第一内侧织布层和第二内侧织布层均由第一层编织布料和第二层编织布料错开叠设而成,第一层编织布料和第二层编织布料均由若干横向编织线和若干纵向编织线编织而成,第一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之间的缝隙由第二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进行覆盖。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进行覆盖。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进行覆盖。

Down jacket fabric and fabric structure of antibacterial, waterproof and down pro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菌防水防跑绒的羽绒服布料及面料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布料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抗菌防水防跑绒的羽绒服布料及面料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衣物的舒适度和各种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不仅仅局限于衣物蔽体的层面,而是向多功能、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寒冷的天气里,保暖性好的衣物,如羽绒服则倍受青睐。
[0003]但是,在羽绒服的穿着过程中,羽绒容易从布料的孔隙间钻出,不仅影响着装美观,而且会破坏着装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抗菌防水防跑绒的羽绒服布料及面料结构,其能有效地解决现有之羽绒服布料存在易跑绒的情况。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抗菌防水防跑绒的羽绒服布料,包括有自外而内设置的外面料层、第一内侧织布层、第二内侧织布层、抗菌层、防水透气膜层和内面料层;所述外面料层粘接于第一内侧织布层的外表面,所述抗菌层、防水透气膜层和内面料层依次复合于第二内侧织布层的内侧;所述第一内侧织布层和第二内侧织布层相互缝合,且构成多个绒毛填充空间;所述第一内侧织布层和第二内侧织布层均由第一层编织布料和第二层编织布料错开叠设而成,所述第一层编织布料和第二层编织布料均由若干横向编织线和若干纵向编织线编织而成,所述第一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之间的缝隙由第二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进行覆盖。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均为扁平状的编织线材。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绒毛填充空间呈椭圆型结构设置。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抗菌层为万千竹面料层。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面料层为舒棉绒布层。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面料层为防水复合布层。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内侧织布层、抗菌层、防水透气膜层和内面料层之间通过胶水粘接,且,其粘接区域为若干间距式布置的条形胶粘位。
[00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之间的缝隙由第一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进行覆盖。
[0014]一种面料结构,包括有织布层和粘接于织布层外表面的外面料层;其中,所述织布层由第一层编织布料和第二层编织布料错开叠设而成,所述第一层编织布料和第二层编织布料均由若干横向编织线和若干纵向编织线编织而成,第一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
向编织线之间的缝隙由第二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进行覆盖。
[00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之间的缝隙由第一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进行覆盖。
[00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0017]利用第一层编织布料和第二层编织布料错开叠设以构成第一内侧织布层、第二内侧织布层,第一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之间的缝隙由第二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进行覆盖,以免绒毛填充空间内的绒毛经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之间的缝隙跑出,其防跑绒效果好,可以很好地保证着装的美观及着装的舒适性;
[0018]其次是,将防水复合布层作为外面料层,使得布料的防水效果更好;且,防水透气膜层将人体表面热辐射能够经防水透气膜层储存在羽绒层,防止人体热辐射至外界,减少人体热量流失,提高防寒保暖效果;
[0019]再者,利用设置的抗菌层,可以有效地防止细菌在服装面料内层滋生的问题,抗菌效果好;
[0020]以及,包括有织布层和粘接于织布层外表面的外面料层之面料结构,其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羽绒服布料中,有效防止跑绒。
[0021]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层状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层状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层编织布料和第二层编织布料的截面图。
[0026]附图标识说明:
[0027]10、外面料层
ꢀꢀꢀꢀꢀꢀꢀꢀꢀꢀꢀꢀꢀꢀꢀꢀꢀꢀꢀ
20、第一内侧织布层
[0028]201、绒毛填充空间
ꢀꢀꢀꢀꢀꢀꢀꢀꢀꢀꢀꢀꢀꢀ
21、第一层编织布料
[0029]22、第二层编织布料
ꢀꢀꢀꢀꢀꢀꢀꢀꢀꢀꢀꢀꢀ
23、横向编织线
[0030]24、纵向编织线
ꢀꢀꢀꢀꢀꢀꢀꢀꢀꢀꢀꢀꢀꢀꢀꢀꢀ
30、第二内侧织布层
[0031]40、抗菌层
ꢀꢀꢀꢀꢀꢀꢀꢀꢀꢀꢀꢀꢀꢀꢀꢀꢀꢀꢀꢀꢀ
50、防水透气膜层
[0032]60、内面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3]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一种抗菌防水防跑绒的羽绒服布料,包括有外面料层10、第一内侧织布层20、第二内侧织布层30、抗菌层40、防水透气膜层50和内面料层60。
[0034]该外面料层10、第一内侧织布层20、第二内侧织布层30、抗菌层40、防水透气膜层50和内面料层60自外而内设置,该外面料层10粘接于第一内侧织布层20的外表面,该抗菌层40、防水透气膜层50和内面料层60依次复合于第二内侧织布层30的内侧;该第一内侧织
布层20和第二内侧织布层30相互缝合,且构成多个绒毛填充空间201;该第一内侧织布层20和第二内侧织布层30均由第一层编织布料21和第二层编织布料22错开叠设而成,该第一层编织布料21和第二层编织布料22均由若干横向编织线23和若干纵向编织线24编织而成,该第一层编织布料21的横向编织线23和纵向编织线24之间的缝隙由第二层编织布料22的横向编织线23和纵向编织线24进行覆盖。
[0035]具体地说,利用第一层编织布料21和第二层编织布料22错开叠设以构成第一内侧织布层20、第二内侧织布层30,第一层编织布料21的横向编织线23和纵向编织线24之间的缝隙由第二层编织布料22的横向编织线23和纵向编织线24进行覆盖;该第二层编织布料22的横向编织线23和纵向编织线24之间的缝隙由第一层编织布料21的横向编织线23和纵向编织线24进行覆盖。以免绒毛填充空间201内的绒毛经横向编织线23和纵向编织线24之间的缝隙跑出,其防跑绒效果好,可以很好地保证着装的美观及着装的舒适性。
[0036]优选地,该横向编织线23和纵向编织线24均为扁平状的编织线材,可以使得第一层编织布料21和第二层编织布料22设置更加方便,且覆盖效果好。该绒毛填充空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防水防跑绒的羽绒服布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自外而内设置的外面料层、第一内侧织布层、第二内侧织布层、抗菌层、防水透气膜层和内面料层;所述外面料层粘接于第一内侧织布层的外表面,所述抗菌层、防水透气膜层和内面料层依次复合于第二内侧织布层的内侧;所述第一内侧织布层和第二内侧织布层相互缝合,且构成多个绒毛填充空间;所述第一内侧织布层和第二内侧织布层均由第一层编织布料和第二层编织布料错开叠设而成,所述第一层编织布料和第二层编织布料均由若干横向编织线和若干纵向编织线编织而成,所述第一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之间的缝隙由第二层编织布料的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进行覆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防水防跑绒的羽绒服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编织线和纵向编织线均为扁平状的编织线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防水防跑绒的羽绒服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绒毛填充空间呈椭圆型结构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防水防跑绒的羽绒服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层为万千竹面料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防水防跑绒的羽绒服布料,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久全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茂顺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