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船舶的便捷安装的无缝不锈钢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6826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船舶的便捷安装的无缝不锈钢管,包括外体,螺母,下端外螺纹,上端外螺纹一,卡台和不锈钢管本体,其中:螺母嵌套在外体的表面;所述下端外螺纹设置在外体的底端;所述上端外螺纹一设置在外体的顶端,且外体顶端的表面设置有卡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外体,减震器,保护层,卡口和卡台的设置,本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便于操作人员对无缝不锈钢管的安装固定,内部防腐层的设置能够使其防腐性增加,减震器的设置增加了无缝钢管的使用的安全性,便于市场推广和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船舶的便捷安装的无缝不锈钢管
本技术为无缝不锈钢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船舶的便捷安装的无缝不锈钢管。
技术介绍
现在的船舶上输送用的管道基本都使用不锈钢钢管,不锈钢钢管因内部还有碳元素使其不易生锈,含碳量越高耐生锈的特性就越好,因此很适合运用到长期与海水接触的船舶上,但是不锈钢钢管表面附着的海水不处理的话,长时间下来不锈钢钢管就会被海水盐蚀,从而影响不锈钢钢管的使用寿命,且现有的不锈钢钢管在发生重大的船舶震动时很容易受损。不锈钢无缝钢管是常见的冶金金属制品,目前市场上应用于船舰海水管道,因其特殊的环境要求,必须具备较好的耐腐蚀性、耐点蚀性和抗应力性能,普通材质的钢管虽然能基本符合船舰海水管道的基本要求。但是现有的无缝不锈钢管依然存在着不能便于安装固定,防腐性差,安全性低的问题。因此,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船舶的便捷安装的无缝不锈钢管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船舶的便捷安装的无缝不锈钢管,以解决现有的无缝不锈钢管依然存在着不能便于安装固定,防腐性差,安全性低的问题。一种用于船舶的便捷安装的无缝不锈钢管,包括外体,螺母,下端外螺纹,上端外螺纹一,卡台和不锈钢管本体,其中:螺母嵌套在外体的表面;所述下端外螺纹设置在外体的底端;所述上端外螺纹一设置在外体的顶端,且外体顶端的表面设置有卡台;所述不锈钢管本体嵌套设置在外体的内部;所述外体包括空腔,减震器,固定层,卡口,防腐层,保护层和受力层,且空腔设置在固定层和受力层的中间;所述减震器设置在空腔的内部;所述固定层设置在空腔和保护层的中间;所述卡口设置在受力层表面的一端;所述防腐层设置在不锈钢管本体的外表面;所述保护层设置在固定层和防腐层的中间。所述外体采用四层防护措施的圆柱体,且固定层的表面通过减震器与受力层的表面连接,该固定层和受力层之间设置有5厘米到8厘米厚度的空腔;所述固定层采用3厘米到5厘米厚的不锈钢管,且防腐层采用2厘米到3厘米厚度耐高温耐腐蚀的碳化硅层;所述下端外螺纹和上端外螺纹一采用同一方向10厘米到20厘米长度的外螺纹,分别设置在外体的上下端,有利于当海水对无缝钢管进行冲击时,抵抗海水的冲击力,同时空腔和防腐层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防止海水浸透,对不锈钢管本体造成腐蚀性的损坏。所述减震器包括上固定器,上连接台,压力簧,支柱,缓冲腔,顶簧,下连接台和下固定器一,且上固定器通过上连接台与支柱的顶端连接,该支柱的底端嵌套在缓冲腔的内部;所述缓冲腔的底端通过下连接台与下固定器一连接;所述压力簧嵌套在支柱上的外表面;所述顶簧的上端通过螺栓与支柱的底端连接,且顶簧的底端通过螺栓与缓冲腔内部底端的中间连接;所述上固定器和下固定器一采用半球体,有利于当受力层受到海水的冲击力时,能够帮助受力层吸收冲击力的同时又能够保护固定层,避免吸收海水冲击力时对固定层的表面造成损害。所述保护层采用采用六个眼睛型空腔曲面弹力板所组成的圆环保护层,且保护层每个眼睛型空腔曲面弹力板之间存在着对立的小三角形空腔,该小三角形空腔分为上下两层,呈圆周阵列共十二个小三角形空腔,有利于当外体受到海水冲击时,防止减震器和固定层在对海水压力进行吸收时对防腐层表面造成压力损害,影响防腐层的防护效果,更加的安全可靠。所述卡口采用凸字型下凹式卡口,且卡口设置在外体1底端受力层的表面,该卡口呈圆周阵列共设置有四对,每队呈镜像设置俩个;所述卡台采用凸字型上凸式卡台,且卡台设置在外体顶端受力层的表面,该卡台呈圆周阵列共设置有四对,每队呈镜像设置俩个,有利于通过卡口和卡台的设置便于操作人员先对两根无缝不锈钢管之间的位置固定,然后在通过螺母进行两根无缝不锈钢管之间的锁死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外体的设置,有利于当海水对无缝钢管进行冲击时,抵抗海水的冲击力,同时空腔和防腐层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防止海水浸透,对不锈钢管本体造成腐蚀性的损坏。2.本技术减震器的设置,有利于当受力层受到海水的冲击力时,能够帮助受力层吸收冲击力的同时又能够保护固定层,避免吸收海水冲击力时对固定层的表面造成损害。3.本技术保护层的设置,有利于当外体受到海水冲击时,防止减震器和固定层在对海水压力进行吸收时对防腐层表面造成压力损害,影响防腐层的防护效果,更加的安全可靠。4.本技术卡口和卡台的设置,有利于通过卡口和卡台的设置便于操作人员先对两根无缝不锈钢管之间的位置固定,然后在通过螺母进行两根无缝不锈钢管之间的锁死固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外体底端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减震器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体,11-空腔,12-减震器,121-上固定器,122-上连接台,123-压力簧,124-支柱,125-缓冲腔,126-顶簧,127-下连接台,128-下固定器一,13-固定层,14-卡口,15-防腐层,16-保护层,17-受力层,2-螺母,3-下端外螺纹,4-上端外螺纹一,5-卡台5,6-不锈钢管本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船舶的便捷安装的无缝不锈钢管,包括外体1,螺母2,下端外螺纹3,上端外螺纹一4,卡台5和不锈钢管本体6,其中:螺母2嵌套在外体1的表面;所述下端外螺纹3设置在外体1的底端;所述上端外螺纹一4设置在外体1的顶端,且外体1顶端的表面设置有卡台5;所述不锈钢管本体6嵌套设置在外体1的内部;所述外体1包括空腔11,减震器12,固定层13,卡口14,防腐层15,保护层16和受力层17,且空腔11设置在固定层13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船舶的便捷安装的无缝不锈钢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体(1),螺母(2),下端外螺纹(3),上端外螺纹一(4),卡台(5)和不锈钢管本体(6),其中:螺母(2)嵌套在外体(1)的表面;所述下端外螺纹(3)设置在外体(1)的底端;所述上端外螺纹一(4)设置在外体(1)的顶端,且外体(1)顶端的表面设置有卡台(5);所述不锈钢管本体(6)嵌套设置在外体(1)的内部;所述外体(1)包括空腔(11),减震器(12),固定层(13),卡口(14),防腐层(15),保护层(16)和受力层(17),且空腔(11)设置在固定层(13)和受力层(17)的中间;所述减震器(12)设置在空腔(11)的内部;所述固定层(13)设置在空腔(11)和保护层(16)的中间;所述卡口(14)设置在受力层(17)表面的一端;所述防腐层(15)设置在不锈钢管本体(6)的外表面;所述保护层(16)设置在固定层(13)和防腐层(15)的中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船舶的便捷安装的无缝不锈钢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体(1),螺母(2),下端外螺纹(3),上端外螺纹一(4),卡台(5)和不锈钢管本体(6),其中:螺母(2)嵌套在外体(1)的表面;所述下端外螺纹(3)设置在外体(1)的底端;所述上端外螺纹一(4)设置在外体(1)的顶端,且外体(1)顶端的表面设置有卡台(5);所述不锈钢管本体(6)嵌套设置在外体(1)的内部;所述外体(1)包括空腔(11),减震器(12),固定层(13),卡口(14),防腐层(15),保护层(16)和受力层(17),且空腔(11)设置在固定层(13)和受力层(17)的中间;所述减震器(12)设置在空腔(11)的内部;所述固定层(13)设置在空腔(11)和保护层(16)的中间;所述卡口(14)设置在受力层(17)表面的一端;所述防腐层(15)设置在不锈钢管本体(6)的外表面;所述保护层(16)设置在固定层(13)和防腐层(15)的中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船舶的便捷安装的无缝不锈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体(1)采用四层防护措施的圆柱体,且固定层(13)的表面通过减震器(12)与受力层(17)的表面连接,该固定层(13)和受力层(17)之间设置有5厘米到8厘米厚度的空腔(11);所述固定层(13)采用3厘米到5厘米厚的不锈钢管,且防腐层(15)采用2厘米到3厘米厚度耐高温耐腐蚀的碳化硅层;所述下端外螺纹(3)和上端外螺纹一(4)采用同一方向10厘米到20厘米长度的外螺纹,分别设置在外体(1)的上下端。


3.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学文严冬云
申请(专利权)人:上上德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