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流体驱动柔性“非”、“或”、“与”逻辑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60949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流体驱动柔性“非”、“或”、“与”逻辑门,包括基座、柔性机构、滑块、管路和流体;基座设于柔性机构的第一端,用于固定和支撑柔性机构;滑块设于柔性机构的第二端,滑块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孔与第一管路连接,第二孔为通孔。管路中没有流体时,表示为逻辑“0”;管路中通有流体时,表示为逻辑“1”。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流体进行驱动,输入输出具有相同的性质,不需要任何电子元件,即可实现“非”、“或”、“与”逻辑门,结构简单,易于级联、制造和维护成本低,可用于直接搭建各种智能逻辑计算功能模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流体驱动柔性“非”、“或”、“与”逻辑门
本专利技术属于数字计算领域,涉及一种流体驱动柔性数字计算逻辑门。
技术介绍
目前,各种新型数字逻辑计算装置的研究逐渐兴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特种设备、工业控制、软体机器人等领域。一般的数字逻辑计算装置具有以下特点:输入输出一般为模拟电压;一般为弱电控制;具有一定的时间延长与功率损耗;具有一定的负载能力。现有的全光逻辑门包括输入光源、分束器、合束器和光控开关。全光逻辑门可以有利于硅基集成,并且实现简单,在功耗、速度和面积上比电逻辑门有优势,且可以直接搭建各种计算功能模块。上述全光逻辑门存在以下缺陷:1)光路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大量的光学元件搭建所需光路;2)输入输出均为光,需要通过光学传感器对输出信号进行提取以获得计算结果;3)该逻辑门对各光学元件的性能和位置准确度要求较高,不易加工、制造与装配。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级联、不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体驱动柔性“非”逻辑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柔性机构、滑块、三个管路和流体;所述基座设于所述柔性机构的第一端,用于固定和支撑所述柔性机构;所述滑块设于所述柔性机构的第二端,所述滑块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与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孔为通孔;在所述柔性机构未发生变形时,所述第二孔与两侧的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连通;在所述柔性机构发生变形时,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不连通;第二管路始终通有所述流体;所述三个管路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第一管路代表输入,第三管路代表输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体驱动柔性“非”逻辑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柔性机构、滑块、三个管路和流体;所述基座设于所述柔性机构的第一端,用于固定和支撑所述柔性机构;所述滑块设于所述柔性机构的第二端,所述滑块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与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孔为通孔;在所述柔性机构未发生变形时,所述第二孔与两侧的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连通;在所述柔性机构发生变形时,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不连通;第二管路始终通有所述流体;所述三个管路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第一管路代表输入,第三管路代表输出。


2.一种流体驱动柔性“或”逻辑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柔性机构、滑块、四个管路和流体;所述基座设于所述柔性机构的第一端,用于固定和支撑所述柔性机构;所述滑块设于所述柔性机构的第二端,所述滑块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与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孔为通孔;在所述柔性机构未发生变形时,所述第二孔与两侧的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连通;在所述柔性机构发生变形时,所述第二孔与两侧的第四管路和第三管路连通;第四管路始终通有所述流体;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四管路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第三管路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代表输入,第三管路代表输出。


3.一种流体驱动柔性“与”逻辑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柔性机构、滑块、三个管路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震刘义杰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