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平衡车双系统控制电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25526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平衡车双系统控制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2、二极管D3、电阻R43、电阻R45、电阻R1、电阻R6、三极管Q13、电阻R7、三极管Q10、电阻R5、电阻R8、二极管D2、电阻R74、电容C15、电容C01、电容C25、电阻R2、电容C1、电阻R4、电容C2、电阻R3、二极管D8、电感L1、电阻R41、电容C13、电阻R61、电阻R10以及电容C29;所述电阻R43与电阻R45呈并联连接,且所述二极管D3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43、电阻R4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基极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接,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以及电阻R2的一端相连接,本申请的电路连接结构合理,运行可靠度高,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平衡车双系统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智能平衡车控制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效果突出的智能平衡车双系统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现阶段平衡车都没有单独做充电保护板,都是依靠电池管理板对电池进行保护,只做了电池输出保护没有做电池输入保护,对充电器的使用也没有做限制,很多充电器的正负极与电池接对就充电,并没有去关心充电电压、电流。现有的平衡车只能靠电池管理板对电池进行充电保护,但是有些厂家在电池管理板上面偷工减料,并没有做过冲保护,一旦充电器失效或出现异常情况,有可能造成电池过充,电池就会失效或起火爆炸,这样危及人身、财产安全。且关于智能平衡车的控制电路目前还存在成本过高,运行可靠度不够的问题,也制约着产品的更好的推广与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效果突出的智能平衡车双系统控制电路。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智能平衡车双系统控制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2、二极管D3、电阻R43、电阻R45、电阻R1、电阻R6、三极管Q13、电阻R7、三极管Q10、电阻R5、电阻R8、二极管D2、电阻R74、电容C15、电容C01、电容C25、电阻R2、电容C1、电阻R4、电容C2、电阻R3、二极管D8、电感L1、电阻R41、电容C13、电阻R61、电阻R10以及电容C29;所述电阻R43与电阻R45呈并联连接,且所述二极管D3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43、电阻R4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基极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接,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以及电阻R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公共地,基极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74的一端分两路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以及电阻R8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01以及电容C25的一端共同接公共地;所述主控芯片U2的VIN接点与所述电阻R43与电阻R4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2的RON接点与所述电阻R2以及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公共地;所述主控芯片U2的RCL接点以及RTN接点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两端;所述主控芯片U2的BST接点连接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8的一端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相连接,且所述二极管D8的另一端接公共地;所述电感L1相对于所述二极管D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1、电容C13以及电阻R10的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电阻R10与所述电容C29串联连接;所述电阻R61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29的一端相连接。优选地,所述主控芯片U2的RTN接点接公共地。优选地,所述电容C25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61的一端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一种智能平衡车双系统控制电路通过同时设置主控芯片U2、二极管D3、电阻R43、电阻R45、电阻R1、电阻R6、三极管Q13、电阻R7、三极管Q10、电阻R5、电阻R8、二极管D2、电阻R74、电容C15、电容C01、电容C25、电阻R2、电容C1、电阻R4、电容C2、电阻R3、二极管D8、电感L1、电阻R41、电容C13、电阻R61、电阻R10以及电容C29;所述电阻R43与电阻R45呈并联连接,且所述二极管D3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43、电阻R4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基极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接,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以及电阻R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公共地,基极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74的一端分两路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以及电阻R8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01以及电容C25的一端共同接公共地,实际应用过程中,当控制主板处于关闭状态时,主板电源键按下三极管Q10导通,控制电路工作,控制芯片检测到按键信号,PD1端口输出高电平,则Q13锁定为导通状态,此时松开电源按键,电路也能正常供电。当控制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按下电源按键,电源按键检测端口检测到端口电压变化,PD1端口输出低电平,此时松开电源按键,则Q13,Q10关断,控制主板电源关闭,转换电路,该电路为整个工作电路的各个模块提供正常工作的电压,分别是电机驱动、灯带的14V电压,电机霍尔传感器的5V直流电源,和单片微型计算机的3.3V直流电源,为了提高整机的效率和降低元器件的发热量,14V的直流电压采用BUCK型降压斩波电路,5V直接采用78M05三端电源芯片,3.3V直接采用AMS1117三端电源芯片,整个电路简单成本低廉工作可靠;本申请的电路连接结构合理,运行可靠度高。[附图说明]图1和图2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平衡车双系统控制电路的控制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此技术。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一种智能平衡车双系统控制电路1包括主控芯片U2、二极管D3、电阻R43、电阻R45、电阻R1、电阻R6、三极管Q13、电阻R7、三极管Q10、电阻R5、电阻R8、二极管D2、电阻R74、电容C15、电容C01、电容C25、电阻R2、电容C1、电阻R4、电容C2、电阻R3、二极管D8、电感L1、电阻R41、电容C13、电阻R61、电阻R10以及电容C29;所述电阻R43与电阻R45呈并联连接,且所述二极管D3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43、电阻R4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基极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接,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以及电阻R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公共地,基极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74的一端分两路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以及电阻R8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01以及电容C25的一端共同接公共地;所述主控芯片U2的VIN接点与所述电阻R43与电阻R4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2的RON接点与所述电阻R2以及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公共地;所述主控芯片U2的RCL接点以及RTN接点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两端;所述主控芯片U2的BST接点连接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8的一端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相连接,且所述二极管D8的另一端接公共地;所述电感L1相对于所述二极管D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1、电容C13以及电阻R10的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电阻R10与所述电容C29串联连接;所述电阻R61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29的一端相连接。本申请通过同时设置主控芯片U2、二极管D3、电阻R43、电阻R45、电阻R1、电阻R6、三极管Q13、电阻R7、三极管Q10、电阻R5、电阻R8、二极管D2、电阻R74、电容C15、电容C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平衡车双系统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芯片U2、二极管D3、电阻R43、电阻R45、电阻R1、电阻R6、三极管Q13、电阻R7、三极管Q10、电阻R5、电阻R8、二极管D2、电阻R74、电容C15、电容C01、电容C25、电阻R2、电容C1、电阻R4、电容C2、电阻R3、二极管D8、电感L1、电阻R41、电容C13、电阻R61、电阻R10以及电容C29;所述电阻R43与电阻R45呈并联连接,且所述二极管D3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43、电阻R4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基极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接,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以及电阻R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公共地,基极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74的一端分两路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以及电阻R8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01以及电容C25的一端共同接公共地;所述主控芯片U2的VIN接点与所述电阻R43与电阻R4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2的RON接点与所述电阻R2以及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公共地;所述主控芯片U2的RCL接点以及RTN接点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两端;所述主控芯片U2的BST接点连接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8的一端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相连接,且所述二极管D8的另一端接公共地;所述电感L1相对于所述二极管D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1、电容C13以及电阻R10的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电阻R10与所述电容C29串联连接;所述电阻R61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29的一端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平衡车双系统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芯片U2、二极管D3、电阻R43、电阻R45、电阻R1、电阻R6、三极管Q13、电阻R7、三极管Q10、电阻R5、电阻R8、二极管D2、电阻R74、电容C15、电容C01、电容C25、电阻R2、电容C1、电阻R4、电容C2、电阻R3、二极管D8、电感L1、电阻R41、电容C13、电阻R61、电阻R10以及电容C29;所述电阻R43与电阻R45呈并联连接,且所述二极管D3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43、电阻R4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基极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接,集电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一端以及电阻R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公共地,基极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74的一端分两路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以及电阻R8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01以及电容C25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翀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高铂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