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5149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电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顶边面框,包括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之间设有第一条形槽;两个侧边面框,连接在顶边面框的两侧,侧边面框包括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之间设有第二条形槽,第二条形槽内设有缓冲胶垫;底边面框,连接在两个侧边面框之间,底边面框包括第五凸台;光学件,由玻璃扩散板与复合膜片沿Z轴方向贴合而成,光学件的顶端边缘卡接在第一条形槽中,其两侧边缘设置在缓冲胶垫上,其底端边缘设置在第五凸台上;和背板,沿Z轴方向分别卡接顶边面框、侧边面框和底边面框,背板还与底边面框沿Y轴方向卡接。无需复杂、精度要求高的粘贴固定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模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视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液晶电视机的外观发展趋势是超薄超窄,电视机的“窄”体现在对于边框宽度的衡量。传统的液晶模组由窄边框逐渐向贴合全面屏方向发展,相较于有面框的液晶模组,贴合全面屏模组将液晶玻璃直接粘贴在结构件上,玻璃正面无边框压住固定,此时电视机的“边框”仅为玻璃的黑边宽度,屏占比更高。随着液晶面板制程的改进,液晶面板的黑边宽度也在不断缩小,主流的黑边尺寸由7.9mm变成了5.9mm;随之带来的是液晶模组内部的边缘结构更加复杂。传统的液晶模组背光主要由背板、中框、光学膜片等物料组成,在玻璃黑边位置设置有膜片固定结构和中框固定结构;光学膜片的材质一般为PET、PMMA等材质,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膨胀和收缩幅度较大,因此,玻璃黑边越小,内部的结构空间和光学膜片的膨胀空间越不足。现有技术中公开的一种显示模组,其内部的扩散板和膜片通过光学胶(OpticallyClearAdhesive,OCA)或透明胶水粘贴在面框结构件的台阶上,为保证粘贴牢固可靠,需尽可能加大粘贴面积。但是扩散板粘贴位置接收光量减少,粘贴位置相较没有粘贴的位置亮度会降低。玻璃的黑边仅有0.9mm,扩散板粘贴位置在玻璃可视区内部,因此粘贴位置上的视效瑕疵在机器正常显示的时候会显现出来。目前的量产结构方案将粘贴面积减小至约1mm,通过管控物料尺寸精度和生产工艺精度、选用粘性要求更高的胶水来实现,可靠性和物料、生产良率风险很高。目前商显类产品常用的模组结构方案,通过中框上增加CNC加工的卡扣结构,膜片局部增加挂钩配合装配挂在中框卡扣结构上实现膜片和扩散板的固定。此种方案膜片挂钩装配困难,且膜片在挂钩位置产生褶皱易出现视效不良;除此之外,膜片挂钩装配在中框结构件外侧,需额外增加遮光结构防止透光,使机器的造型不美观,因此仅用于商显等对于外观要求不高的平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以解决极窄边液晶模组边缘视效和内部光学物料固定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显示模组,包括:顶边面框,包括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之间设有第一条形槽;两个侧边面框,分别连接在所述顶边面框的两侧,所述侧边面框包括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所述第三凸台和所述第四凸台之间设有第二条形槽,所述第二条形槽内设有缓冲胶垫;底边面框,连接在两个所述侧边面框的背离所述顶边面框的一端之间,所述底边面框包括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五凸台;光学件,由玻璃扩散板与复合膜片沿Z轴方向贴合而成,所述光学件的顶端边缘卡接在所述第一条形槽中,其两侧边缘设置在所述缓冲胶垫上,其底端边缘设置在所述第五凸台上;和背板,沿Z轴方向卡接所述顶边面框、所述侧边面框和所述底边面框,所述背板还与所述底边面框沿Y轴方向卡接。作为优选,所述顶边面框包括顶边面框主体,所述顶边面框主体的内侧边缘设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且所述顶边面框主体沿Z轴方向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一凸台。顶边面框主体的顶部高于第一凸台能够对设置在第一凸台上的部件进行限位。作为优选,所述顶边面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边面框主体沿Z轴方向的底部的:第一外支件,沿Z轴方向延伸;和第一内支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外支件的内侧,所述第一内支件和所述第一外支件之间形成第一卡接槽,所述背板设有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槽的第一折边。第一外支件和第一内支件之间形成卡接配合背板的第一卡接槽,进而固定和保护背板的边缘。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内支件与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光学件的端面相抵接。第一内支件的下端抵接在背板上,避免第一内支件悬空,进而提高顶边面框的结构强度。作为优选,所述缓冲胶垫呈L型,其一端抵接所述第三凸台,其另一端沿X轴方向伸出所述第四凸台并支撑所述光学件。缓冲胶垫的一端抵接第三凸台,进而在Z轴方向卡接在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之间,缓冲胶垫的另一端伸出第四凸台并支撑光学件。作为优选,侧边面框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所述顶边面框沿X轴方向延伸的长度,所述顶边面框和所述侧边面框一体成型。顶边面框和侧边面框一体成型进而减少了零部件数量,便于制造。作为优选,所述底边面框包括:底边面框主体,设置为U形结构,所述背板设有插入所述U形结构内部的第三折边;和底边面框支撑板,设置在所述U形结构朝向所述顶边面框的一侧,所述底边面框支撑板设有所述第五凸台,所述第五凸台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光学件的泡棉双面胶。底边面框主体呈U形结构,并且背板的第三折边插入U形结构内部,进而保持固定,底边面框支撑板设有第五凸台,在第五凸台上设有泡棉双面胶粘贴固定光学件。作为优选,所述底边面框主体背离所述顶边面框的一侧设有卡孔;所述第三折边包括第三折边本体和凸出于所述第三折边本体并对应各所述卡孔的卡扣,所述卡扣能够伸入所述卡孔。第三折边通过卡孔与底边面框的卡孔扣合连接,进一步提高安装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第五凸台朝向所述顶边面框的边缘设有第五凸台肢部,所述第五凸台肢部向所述背板延伸,且延伸的方向与Z轴形成锐角。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光学件的顶端卡接在第一条形槽、底端置于第五凸台上,光学件的侧边设置在缓冲胶垫上,无需复杂、精度要求高的粘贴固定工艺且提高光学件的抗压能力,背板沿Z轴方向卡接在顶边面框、侧边面框和底边面框之间,并与底边面框沿Y轴方向卡接,从而使背板与各面框之间沿两个方向稳定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顶边面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侧边面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顶边面框处的纵向剖示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侧边面框处的纵向剖示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底边面框处的纵向剖示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顶边面框(100),包括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凸台(1)和第二凸台(2),所述第一凸台(1)和所述第二凸台(2)之间设有第一条形槽(10);/n两个侧边面框(200),分别连接在所述顶边面框(100)的两侧,所述侧边面框(200)包括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三凸台(3)和第四凸台(4),所述第三凸台(3)和所述第四凸台(4)之间设有第二条形槽(20),所述第二条形槽(20)内设有缓冲胶垫(21);/n底边面框(300),连接在两个所述侧边面框(200)的背离所述顶边面框(100)的一端之间,所述底边面框(300)包括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五凸台(5);/n光学件(400),由玻璃扩散板与复合膜片沿Z轴方向贴合而成,所述光学件(400)的顶端边缘卡接在所述第一条形槽(10)中,其两侧边缘设置在所述缓冲胶垫(21)上,其底端边缘设置在所述第五凸台(5)上;和/n背板(500),沿Z轴方向卡接所述顶边面框(100)、所述侧边面框(200)和所述底边面框(300),所述背板(500)还与所述底边面框(300)沿Y轴方向卡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边面框(100),包括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凸台(1)和第二凸台(2),所述第一凸台(1)和所述第二凸台(2)之间设有第一条形槽(10);
两个侧边面框(200),分别连接在所述顶边面框(100)的两侧,所述侧边面框(200)包括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三凸台(3)和第四凸台(4),所述第三凸台(3)和所述第四凸台(4)之间设有第二条形槽(20),所述第二条形槽(20)内设有缓冲胶垫(21);
底边面框(300),连接在两个所述侧边面框(200)的背离所述顶边面框(100)的一端之间,所述底边面框(300)包括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五凸台(5);
光学件(400),由玻璃扩散板与复合膜片沿Z轴方向贴合而成,所述光学件(400)的顶端边缘卡接在所述第一条形槽(10)中,其两侧边缘设置在所述缓冲胶垫(21)上,其底端边缘设置在所述第五凸台(5)上;和
背板(500),沿Z轴方向卡接所述顶边面框(100)、所述侧边面框(200)和所述底边面框(300),所述背板(500)还与所述底边面框(300)沿Y轴方向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边面框(100)包括顶边面框主体(101),所述顶边面框主体(101)的内侧边缘设有第一凸台(1)和第二凸台(2),且所述顶边面框主体(101)沿Z轴方向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一凸台(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边面框(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边面框主体(101)的底部的:
第一外支件(102),沿Z轴方向延伸;和
第一内支件(103),设置在所述第一外支件(102)的内侧,所述第一内支件(103)和所述第一外支件(102)之间形成第一卡接槽,所述背板(500)设有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槽的第一折边(5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张龙清赵文强邹文聪林敏宏沈新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