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4866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7:16
一种冷却塔,涉及冷却塔技术领域,该冷却塔包括:本体,包括形成于其下部并使第一外部空气流入的进气口,以及形成于其上部并排出气流的排气部;喷淋部,位于进气口的上方,用于经进气口进入的空气喷洒介质;消雾部,位于喷淋部上方;消雾部包括消雾装置,消雾装置具有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第一流路的流入口位于消雾装置宽度方向的一侧,流出口位于消雾装置的顶部,第二流路的流入口位于消雾装置的底部,流出口位于消雾装置的顶部;以及冷风导入部,形成于消雾部的侧方;冷风导入部连通消雾装置的第一流路和外部空气,该冷却塔能起到节水消雾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塔
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塔
,尤其是有节水消雾要求的冷却塔。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的冷却塔中,在冷却塔本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空气混合部、收水捕雾部、喷淋部、热交换部、空气导入部和水收集部。在本体的上部设置有排气部,排气部包括风筒和设在风筒中的引风机。从喷淋部向热交换部喷淋水,热交换部由多片填料片层叠形成,喷淋的水从上至下流动,另一方面空气从冷却塔下部的空气导入部被吸入冷却塔,并从下至上流动,与喷淋的热水传热传质,从而使热水降温。与水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冷却塔风筒排出。该排出的空气为饱和湿空气,与塔外冷空气混合后,温度降低,饱和含湿量下降,那么过饱和的水蒸汽会凝析成雾。尤其在高纬度地区的冬季,冷却塔排气会形成浓雾,进而生成雨雪下落,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更严重的是在设备和地面上结冰,形成冻害。中国专利CN106225507B公开了一种抽凝式消雾节水装置,包括主塔,所主塔两侧对称设有两组副塔,所述副塔位于主塔两侧的上部,每组副塔由若干台轴流风机和管束体紧贴主塔的侧墙并排布置而成,所述的副塔为双排多列布置或者为单排两列布置,所述副塔底部通过倾斜设置的副塔斜底与主塔侧壁贯通连接。本专利技术具有解决现有开式冷却塔除雾装置除雾不彻底、不节水、附加阻力大,对原开式冷却塔能力削弱严重等问题的优点。但上述技术方案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在主塔两侧设置副塔,且增加若干台风机,当需要副塔消雾时,推动空气穿过管束体需要花费更多的风机能量,从而导致冷却塔的运行成本显著地增加,且主塔风机势必会对副塔风机抽吸湿热气造成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副塔风机的能耗;另一方面,外界干冷风经横向通道吸热后进入主塔内部并向上流出形成干温风集团,湿热气从模块下方进入模块内,放热降温凝水后,出来的湿暖气继续向上流出汇集成湿暖气集团,为保证消雾效果,干温风和湿暖气需混合均匀后降低含湿量,成为不饱和状态。而干温风集团和湿暖气集团体量较大,若要混合均匀,就需要向上流动较长的距离才行,即要在模块之上给出一个较高的混合空间。所以,冷却塔就要显著增加高度,增加成本。然而老塔改造,高度是增加不了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消雾装置和冷却塔,与水热交换后的空气在消雾装置内与流入冷却塔内且未与空气热交换的外界冷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起到节水消雾的作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塔,包括:本体,包括形成于其下部并使第一外部空气流入的进气口,以及形成于其上部并排出气流的排气部;喷淋部,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上方,用于经所述进气口进入的空气喷洒介质;消雾部,位于所述喷淋部上方;所述消雾部包括消雾装置,所述消雾装置具有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的流入口位于所述消雾装置宽度方向的一侧,流出口位于所述消雾装置的顶部,所述第二流路的流入口位于所述消雾装置的底部,流出口位于所述消雾装置的顶部;以及冷风导入部,形成于所述消雾部的侧方;所述冷风导入部连通所述消雾装置的第一流路和外部空气。优选地,所述冷风导入部包括第一阀门,所述冷风导入部通过所述第一阀门与外部空气连通。优选地,所述消雾装置包括两组,两组所述消雾装置在水平方向排列构成所述冷却塔的消雾部;两组所述消雾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空气混合部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下侧的塔内空间连通。优选地,所述冷风导入部包括第三阀门,所述冷风导入部通过所述第三阀门与外部空气连通;所述空气混合部通过所述第三阀门与所述第三阀门下侧的塔内空间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三阀门包括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所述第一阀板和所述第二阀板枢接于所述冷风导入部上;其中,所述第一、第二阀板的宽度与所述冷风导入部的高度相同或不相同。优选地,当所述第一、第二阀板的宽度与所述冷风导入部的高度相同时,所述第一、第二阀板同向翻转,以使所述第三阀门打开或关闭。优选地,当所述第一、第二阀板的宽度与所述冷风导入部的高度不相同时,所述第一、第二阀板的宽度各占据所述冷风导入部的高度的一半;所述第一、第二阀板背向或相向翻转,以使所述第三阀门打开或关闭。优选地,所述冷风导入部处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内部形成有模块移动空间,至少部分所述消雾模块能够滑动至所述模块移动空间内。优选地,所述延伸部背向所述冷却塔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阀门,所述冷风导入部通过所述第四阀门与外部空气连通。优选地,所述冷风导入部处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内部形成有模块移动空间,至少部分所述消雾模块能够滑动至所述模块移动空间内。优选地,所述冷延伸部背向所述冷却塔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阀门,所述冷风导入部通过所述第四阀门与外部空气连通。优选地,所述消雾装置包括两组,两组所述消雾装置在水平方向排列构成所述冷却塔的消雾部;两组所述消雾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空气混合部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下侧的塔内空间连通。优选地,所述消雾装置包括两组,两组所述消雾装置在水平方向排列构成所述冷却塔的消雾部;两组所述消雾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空气混合部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下侧的塔内空间连通。优选地,所述冷风导入部处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内部形成有模块移动空间,至少部分所述消雾模块能够滑动至所述模块移动空间内。优选地,所述延伸部背向所述冷却塔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阀门,所述冷风导入部通过所述第四阀门与外部空气连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冷却塔中消雾装置的上侧形成有交替层叠设置的第一流路流出口和第二流路流出口,使经由第一流路流出口流出的第一气流和经由第二流路流出口流出的第二气流能均匀地混合,增强了冷却塔消雾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立剖面示意;图2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拆分图;图3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4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一消雾片的主视图;图6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二消雾片的立体图;图7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8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9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过渡部的结构示意;图10为第五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11为第六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2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一消雾片的主视图;图13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的第二消雾片的立体图;图14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一消雾片的背面视图;图15为本实施方式的消雾装置中第二消雾片的主视图;图16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立剖面示意;图17为第八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立剖面示意;图18为第九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立剖面示意,其中,第三阀门处于打开状态;图19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塔的立剖面示意,其中,第三阀门处于关闭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n本体,包括形成于其下部并使第一外部空气流入的进气口,以及形成于其上部并排出气流的排气部;/n喷淋部,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上方,用于经所述进气口进入的空气喷洒介质;/n消雾部,位于所述喷淋部上方;所述消雾部包括消雾装置,所述消雾装置具有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的流入口位于所述消雾装置宽度方向的一侧,流出口位于所述消雾装置的顶部,所述第二流路的流入口位于所述消雾装置的底部,流出口位于所述消雾装置的顶部;以及/n冷风导入部,形成于所述消雾部的侧方;所述冷风导入部连通所述消雾装置的第一流路和外部空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包括形成于其下部并使第一外部空气流入的进气口,以及形成于其上部并排出气流的排气部;
喷淋部,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上方,用于经所述进气口进入的空气喷洒介质;
消雾部,位于所述喷淋部上方;所述消雾部包括消雾装置,所述消雾装置具有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的流入口位于所述消雾装置宽度方向的一侧,流出口位于所述消雾装置的顶部,所述第二流路的流入口位于所述消雾装置的底部,流出口位于所述消雾装置的顶部;以及
冷风导入部,形成于所述消雾部的侧方;所述冷风导入部连通所述消雾装置的第一流路和外部空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风导入部包括第一阀门,所述冷风导入部通过所述第一阀门与外部空气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雾装置包括两组,两组所述消雾装置在水平方向排列构成所述冷却塔的消雾部;两组所述消雾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空气混合部通过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下侧的塔内空间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风导入部包括第三阀门,所述冷风导入部通过所述第三阀门与外部空气连通;所述空气混合部通过所述第三阀门与所述第三阀门下侧的塔内空间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阀门包括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所述第一阀板和所述第二阀板枢接于所述冷风导入部上;
其中,所述第一、第二阀板的宽度与所述冷风导入部的高度相同或不相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第二阀板的宽度与所述冷风导入部的高度相同时,所述第一、第二阀板同向翻转,以使所述第三阀门打开或关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第二阀板的宽度与所述冷风导入部的高度不相同时,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明李金鹏陈良才林振兴李进刘岩孙刚刘敏杜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贝诺冷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