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雾装置和冷却塔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2967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24
一种消雾装置和冷却塔,涉及冷却塔技术领域,该消雾装置包括: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将从消雾装置宽度方向一侧流入的第一气流引入到第一流路的第一流入口;将从消雾装置底部流入的第二气流引入到第二流路的第二流入口;将从第一流路流出的第一气流排出至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一流出口;将从第二流路流出的第二气流排出至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二流出口,该消雾装置能起到节水消雾作用。冷却塔包括如上的消雾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消雾装置和冷却塔
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塔
,尤其是有节水消雾要求的冷却塔。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的冷却塔中,在冷却塔本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空气混合部、收水捕雾部、喷淋部、热交换部、空气导入部和水收集部。在本体的上部设置有排气部,排气部包括风筒和设在风筒中的引风机。从喷淋部向热交换部喷淋水,热交换部由多片填料片层叠形成,喷淋的水从上至下流动,另一方面空气从冷却塔下部的空气导入部被吸入冷却塔,并从下至上流动,与喷淋的热水传热传质,从而使热水降温。与水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冷却塔风筒排出。该排出的空气为饱和湿空气,与塔外冷空气混合后,温度降低,饱和含湿量下降,那么过饱和的水蒸汽会凝析成雾。尤其在高纬度地区的冬季,冷却塔排气会形成浓雾,进而生成雨雪下落,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更严重的是在设备和地面上结冰,形成冻害。中国专利CN106225507B公开了一种抽凝式消雾节水装置,包括主塔,所主塔两侧对称设有两组副塔,所述副塔位于主塔两侧的上部,每组副塔由若干台轴流风机和管束体紧贴主塔的侧墙并排布置而成,所述的副塔为双排多列布置或者为单排两列布置,所述副塔底部通过倾斜设置的副塔斜底与主塔侧壁贯通连接。本专利技术具有解决现有开式冷却塔除雾装置除雾不彻底、不节水、附加阻力大,对原开式冷却塔能力削弱严重等问题的优点。但上述技术方案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在主塔两侧设置副塔,且增加若干台风机,当需要副塔消雾时,推动空气穿过管束体需要花费更多的风机能量,从而导致冷却塔的运行成本显著地增加,且主塔风机势必会对副塔风机抽吸湿热气造成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副塔风机的能耗;另一方面,外界干冷风经横向通道吸热后进入主塔内部并向上流出形成干温风集团,湿热气从模块下方进入模块内,放热降温凝水后,出来的湿暖气继续向上流出汇集成湿暖气集团,为保证消雾效果,干温风和湿暖气需混合均匀后降低含湿量,成为不饱和状态。而干温风集团和湿暖气集团体量较大,若要混合均匀,就需要向上流动较长的距离才行,即要在模块之上给出一个较高的混合空间。所以,冷却塔就要显著增加高度,增加成本。然而老塔改造,高度是增加不了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消雾装置和冷却塔,与水热交换后的空气在消雾装置内与流入冷却塔内且未与空气热交换的外界冷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起到节水消雾的作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消雾装置,包括: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宽度方向一侧流入的第一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流入口;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流入的第二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二流入口;将从所述第一流路流出的第一气流排出至所述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一流出口;将从所述第二流路流出的第二气流排出至所述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二流出口。优选地,所述第一流出口和所述第二流出口交替层叠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优选地,所述消雾装置包括限制形成所述第一、第二流路的第一消雾片和第二消雾片,其中,所述第一消雾片和所述第二消雾片交替层叠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流出口的厚度自所述消雾装置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向另一侧逐渐增大。优选地,所述第一流入口的高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高度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流入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优选地,所述第一流入口的厚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二流入口的厚度。优选地,在所述第二流路内,所述消雾装置上形成有若干顺流连接部;若干所述顺流连接部将所述第二流路分为若干顺流通道,若干所述顺流通道占据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优选地,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导入部。优选地,所述导入部的流入口的厚度大于所述导入部流出口的厚度。优选地,所述导入部和第一流路之间形成有过渡部。优选地,所述过渡部的厚度自其流入口至流出口逐渐减小。优选地,所述过渡部流入口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流路流入口的厚度,所述过渡部流出口的厚度小于所述导入部流出口的厚度。优选地,所述第一消雾片和所述第二消雾片上形成有自所述导入部的流出口向彼此相对方向折起的连续部。优选地,所述连续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弯折点,在所述过渡部内,所述第一消雾片上的弯折点和所述第二消雾片上相应的弯折点之间的厚度小于所述过渡部流入口的厚度,且大于所述过渡部流出口的厚度。优选地,所述过渡部上的弯折点将所述连续部分为至少两部分,靠近所述过渡部流入口的部分与垂直面的夹角α1大于靠近过渡部流出口的部分与垂直面的夹角α2。优选地,所述消雾装置具有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宽度一侧流入的第一气流疏导至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的导流结构。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流路内形成的多个第一导流凸棱部,多个所述第一导流凸棱部断续设置,且自所述第一流入口向所述第一流路的下部区域延伸。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流路内形成的多个第二导流凸棱部,所述第二导流凸棱部将所述消雾装置的上部分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导流腔。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流凸棱部在平行于所述消雾装置所在平面方向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V形,且所述V形的开口背向所述第一流入口。优选地,所述V形的内角β自靠近所述第一流入口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大。优选地,所述导流腔的顶端形成有用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过的导流槽,多个所述导流槽的肋间距自靠近所述第一流入口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大。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流路内形成的第三导流凸棱部,所述第三导流凸棱部与靠近所述第一流入口一侧的第二导流凸棱部之间形成气流的流通通道。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流路内且位于所述第三导流凸棱部的上方设置有若干分流凸棱部。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流路内形成的第四导流凸棱部,所述第四导流凸棱部位于所述第一流路内远离所述第一流入口的一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冷却塔,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消雾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冷却塔,包括:本体,包括形成于其下部并使外部空气流入的进气口,以及形成于其上部并排出气流的排气部;热交换部,位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部之间;喷淋部,位于所述热交换部的上方,用于向所述热交换部喷洒介质;消雾部,位于所述喷淋部上方;所述消雾部包括消雾装置;所述消雾装置包括: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宽度方向一侧流入的第一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流入口;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流入的第二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二流入口;将从所述第一流路流出的第一气流排出至所述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一流出口;将从所述第二流路流出的第二气流排出至所述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二流出口;以及冷风导入部,形成于所述消雾部的侧方;所述冷风导入部与所述消雾装置中的第一流路连通;所述冷风导入部在水平方向延伸并贯穿冷却塔气室的至少一个侧壁与外部空气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进行热量交换;/n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宽度方向一侧流入的第一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流入口;/n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流入的第二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二流入口;/n将从所述第一流路流出的第一气流排出至所述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一流出口;/n将从所述第二流路流出的第二气流排出至所述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二流出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叠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进行热量交换;
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宽度方向一侧流入的第一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流入口;
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底部流入的第二气流引入到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二流入口;
将从所述第一流路流出的第一气流排出至所述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一流出口;
将从所述第二流路流出的第二气流排出至所述消雾装置上方的第二流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出口和所述第二流出口交替层叠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流出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雾装置包括限制形成所述第一、第二流路的第一消雾片和第二消雾片,其中,所述第一消雾片和所述第二消雾片交替层叠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出口的厚度自所述消雾装置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向另一侧逐渐增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入口的高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高度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流入口的宽度和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大致相同。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入口的厚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二流入口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流路内,所述消雾装置上形成有若干顺流连接部;若干所述顺流连接部将所述第二流路分为若干顺流通道,若干所述顺流通道占据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雾装置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导入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部的流入口的厚度大于所述导入部流出口的厚度。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部和第一流路之间形成有过渡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的厚度自其流入口至流出口逐渐减小。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流入口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流路流入口的厚度,所述过渡部流出口的厚度小于所述导入部流出口的厚度。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消雾片和所述第二消雾片上形成有自所述导入部的流出口向彼此相对方向折起的连续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续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弯折点,在所述过渡部内,所述第一消雾片上的弯折点和所述第二消雾片上相应的弯折点之间的厚度小于所述过渡部流入口的厚度,且大于所述过渡部流出口的厚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部上的弯折点将所述连续部分为至少两部分,靠近所述过渡部流入口的部分与垂直面的夹角α1大于靠近过渡部流出口的部分与垂直面的夹角α2。


1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雾装置具有将从所述消雾装置宽度一侧流入的第一气流疏导至所述消雾装置的大致全宽度范围内的导流结构。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流路内形成的多个第一导流凸棱部,多个所述第一导流凸棱部断续设置,且自所述第一流入口向所述第一流路的下部区域延伸。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流路内形成的多个第二导流凸棱部,所述第二导流凸棱部将所述消雾装置的上部分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导流腔。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流凸棱部在平行于所述消雾装置所在平面方向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V形,且所述V形的开口背向所述第一流入口。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V形的内角β自靠近所述第一流入口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大。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腔的顶端形成有用于所述第一气流通过的导流槽,多个所述导流槽的肋间距自靠近所述第一流入口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大。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消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流路内形成的第三导流凸棱部,所述第三导流凸棱部与靠近所述第一流入口一侧的第二导流凸棱部之间形成气流的流通通道。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消雾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明李金鹏陈良才林振兴李进刘岩孙刚刘敏杜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贝诺冷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