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6368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用于机械通风湿冷系统从湿冷系统出口输出的饱和湿热空气进行消雾处理,其包含引风机、空冷散热器、第一可调百叶窗、第二可调百叶窗、消雾系统供水管及消雾系统回水管。其中,第一可调百叶窗从机械通风湿冷系统的顶部外围沿四周向上延伸,将湿冷系统出口围在其中,并在上方形成引气开口。上述第二可调百叶窗覆盖在所述引气开口的上方。上述空冷散热器铺设于第一可调百叶窗的外侧,若干上述引风机架设于空冷散热器的外侧。采用引入大量环境干冷空气与湿冷系统出口饱和湿热空气混合,降低消雾装置出口空气绝对含湿量,同时利用空冷散热器对混合空气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双重的高效消雾效果,并且节省了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主要用于有消雾要求的冷却塔或者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机械通风湿冷系统的出口将湿热空气直接排至大气,冬季环境温度较低,空气相对湿度较高,出口输出的饱和湿热空气与环境空气接触遇冷过程中会形成大量雾滴,影响环境质量,并且冬季大量白雾飘散至道路上遮挡视线并易形成滑冰,存在交通隐患。然而现有的消雾方案直接对机械通风湿冷塔出口湿热空气进行加热或者通过增加干空气降低含湿量,通常消雾效果较差。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创新的提出了一种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通过采用将强制引风式空冷系统布置在机械通风湿冷系统上部,在消雾模式下采用从上部引入大量环境干冷空气与湿冷系统出口饱和湿热空气混合,降低消雾装置出口空气绝对含湿量,同时利用空冷散热器对混合空气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双重的强制消雾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其具体的技术手段为:本技术一种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用于机械通风湿冷系统从湿冷系统出口输出的饱和湿热空气进行消雾处理,其包含引风机、空冷散热器、第一可调百叶窗、第二可调百叶窗、消雾系统供水管及消雾系统回水管。其中,该第一可调百叶窗从该机械通风湿冷系统的顶部外围沿四周向上延伸,将该湿冷系统出口围在其中,并在上方形成引气开口。该第二可调百叶窗覆盖在该引气开口的上方。该空冷散热器铺设于该第一可调百叶窗的外侧。若干该引风机架设于所述空冷散热器的外侧。该空冷散热器与该消雾系统供水管及该消雾系统回水管联通。进一步的,该空冷散热器上端与该消雾系统供水管连接,下端与该消雾系统回水管连接。该消雾系统供水管上设有第一阀门,且其下端联通至循环水供水管道。该消雾系统回水管上设有第二阀门,且其下端连接至循环水回水管道。进一步的,还包含湿冷系统供水管及湿冷系统回水管。该湿冷系统供水管上设有第三阀门,并与该循环水供水管道连接。该湿冷系统回水管上设有第四阀门,并与该循环水回水管道连接。进一步的,该第一可调百叶窗从该机械通风湿冷系统的顶部外围沿四周向上延伸形成正四棱台或长方体结构。进一步的,该第一可调百叶窗及该第二可调百叶窗的窗页开合角度范围为0-90度。进一步的,该空冷散热器采用翅片管干冷散热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一套消雾设备实现双重消雾效果,其一、通过引入大量干冷空气与湿冷塔出口湿热空气混合,降低空气绝对含湿量。其二、通过循环水废热对混合空气加热,提高混合空气温度,降低出口空气相对湿度。双重可调节的消雾模式可大大提高消雾效果,根据不同外界环境实现全年有效消雾,同时节省7%-10%年耗水量。具体体现在:(1)在消雾模式下利用空冷散热器配合引风机引入大量环境干冷空气与湿冷系统出口饱和湿热空气混合,降低混合空气绝对含湿量;(2)利用空冷散热器对湿冷系统出口湿热空气进行加热,热源采用循环水或其他系统废热,提高混合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3)在空冷散热器结构出口顶面设置可调百叶窗,通过调节百叶窗开度控制引入环境干冷空气流量,以实现在不同环境空气温度和湿度条件实现消雾目的,同时尽可能节省引风机电耗;(4)引入干冷空气与湿式系统出口饱和湿热空气利用引风机高速旋转和翅片管的扰流实现充分混合,提高装置消雾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用于机械通风湿冷系统10从湿冷系统出口11输出的饱和湿热空气进行消雾处理,其包含引风机20、空冷散热器21、第一可调百叶窗22、第二可调百叶窗23、消雾系统供水管24及消雾系统回水管25。其中,上述第一可调百叶窗22从上述机械通风湿冷系统10的顶部外围沿四周向上延伸,将上述湿冷系统出口11围在其中,并在上方形成引气开口26。上述第二可调百叶窗23覆盖在所述引气开口26的上方。上述空冷散热器21铺设于上述第一可调百叶窗22的外侧。若干上述引风机20架设于上述空冷散热器21的外侧。利用空冷散热器21配合引风机20引入大量环境干冷空气与湿冷系统出口11饱和湿热空气混合,降低混合空气绝对含湿量。同时,在空冷散热器21的引气开口26上方设置第二可调百叶窗23,通过调节百叶窗开度控制引入环境干冷空气流量,以实现在不同环境空气温度和湿度条件实现消雾目的,同时尽可能节省引风机20电耗。具体为,环境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时,第二可调百叶窗23的开度越大,干冷空气引入流量越大,进而节省引风机20和空冷散热器21的运转能耗。并且引入干冷空气与湿式系统出口11输出的饱和湿热空气时利用引风机20的高速旋转和空冷散热器21的扰流实现充分混合,进一步提升了消雾效果。上述空冷散热器21与上述消雾系统供水管24及上述消雾系统回水管25联通。从而通过循环水系统或其他系统废热对混合空气进行加热,进一步提高混合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优选的,如图1所示,上述空冷散热器21上端与上述消雾系统供水管24连接,下端与上述消雾系统回水管25连接。上述消雾系统供水管24上设有第一阀门241,且其下端联通至循环水供水管道30。上述消雾系统回水管25上设有第二阀门251,且其下端连接至循环水回水管道40。进一步的还包含湿冷系统供水管12及湿冷系统回水管13。上述湿冷系统供水管12上设有第三阀门121,并与上述循环水供水管道30连接。上述湿冷系统回水管13上设有第四阀门131,并与上述循环水回水管道40连接。利用循环管道及阀门可根据不同季节及外界环境,进行空冷散热器21的启停,用以实现消雾模式以及非消雾模式的切换,满足消雾效果同时节省耗能。优选的,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可调百叶窗22从上述机械通风湿冷系统10的顶部外围沿四周向上延伸形成正四棱台结构。上述第一可调百叶窗22及上述第二可调百叶窗23的窗页开合角度范围为0-90度。上述空冷散热器21采用翅片管干冷散热器。本技术一种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的根据环境可调的主要运行模式及操作方法如下所述。模式一:消雾模式(空冷散热器+机械通风湿冷系统串联运行模式)。温度高,相对湿度较高的季节,打开第一阀门241、第二阀门251、第三阀门121、第四阀门131,将第一可调百叶窗22打开,根据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调整第二可调百叶窗23的开度,控制环境干冷空气引入量,在满足消雾目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能耗,实现高效消雾。模式二:非消雾模式(机械通风湿冷系统独立运行)。当夏季环境温度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小时,湿冷系统出口11输出的饱和湿热空气能够迅速扩散,此时可采用机械通风湿冷系统10独立运行。关闭第一阀门241、第二阀门251,打开第三阀门121、第四阀门131,并将第一可调百叶窗22全闭合,同时将第二可调百叶窗23全打开,使得湿冷系统出口11输出的饱和湿热空气快速排出,既不会产生雾气又节省了空冷散热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用于机械通风湿冷系统(10)从湿冷系统出口(11)输出的饱和湿热空气进行消雾处理,其特征在于:包含引风机(20)、空冷散热器(21)、第一可调百叶窗(22)、第二可调百叶窗(23)、消雾系统供水管(24)及消雾系统回水管(25);/n其中,所述第一可调百叶窗(22)从所述机械通风湿冷系统(10)的顶部外围沿四周向上延伸,将所述湿冷系统出口(11)围在其中,并在上方形成引气开口(26);所述第二可调百叶窗(23)覆盖在所述引气开口(26)的上方;/n所述空冷散热器(21)铺设于所述第一可调百叶窗(22)的外侧;若干所述引风机(20)架设于所述空冷散热器(21)的外侧;/n所述空冷散热器(21)与所述消雾系统供水管(24)及所述消雾系统回水管(25)联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用于机械通风湿冷系统(10)从湿冷系统出口(11)输出的饱和湿热空气进行消雾处理,其特征在于:包含引风机(20)、空冷散热器(21)、第一可调百叶窗(22)、第二可调百叶窗(23)、消雾系统供水管(24)及消雾系统回水管(25);
其中,所述第一可调百叶窗(22)从所述机械通风湿冷系统(10)的顶部外围沿四周向上延伸,将所述湿冷系统出口(11)围在其中,并在上方形成引气开口(26);所述第二可调百叶窗(23)覆盖在所述引气开口(26)的上方;
所述空冷散热器(21)铺设于所述第一可调百叶窗(22)的外侧;若干所述引风机(20)架设于所述空冷散热器(21)的外侧;
所述空冷散热器(21)与所述消雾系统供水管(24)及所述消雾系统回水管(25)联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冷散热器(21)上端与所述消雾系统供水管(24)连接,下端与所述消雾系统回水管(25)连接;
所述消雾系统供水管(24)上设有第一阀门(241),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源舒吉龙密长海冯璟荣立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