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23063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6: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及其使用方法,该植物免疫诱抗剂的有效成分包括:羟烯腺嘌呤、岩藻多糖、腐植酸、溴氰虫酰胺、吡丙醚、渗透剂T和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其中岩藻多糖可从海带、海蕴、泡叶藻、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绳藻、墨角藻等褐藻中提取。将该植物免疫诱抗剂稀释1500~2000倍液后,于槟榔黄化病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雾,还可在槟榔植株未感染黄化病时低浓度少量喷洒,进行防御。植物免疫诱抗剂以激发植株本身的免疫力为目的,间接防控槟榔黄化病,不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人畜毒性低、环境相容性较好,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在目前尚无有效药剂治愈槟榔黄化病的基础上控制了病情的恶化,保证了槟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槟榔病虫害生物农药
,具体为一种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槟榔(ArecacatechuL.)属棕榈科(Arecaceae)槟榔属(Areca)多年生常绿乔木,位列我国四大南药(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之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槟榔的果皮、花苞和花均可入药,起到抗菌、健胃、兴奋骨骼肌等功效。同其它棕榈植物一样,槟榔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容易受多种病害的侵袭,其中槟榔黄化病是海南槟榔最为重要的病害,已成为制约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槟榔黄化病可由病毒(Arecapalmvelarivirus1,APV1)和植原体(Arecanutyellowleafphytoplasma,AYL)单独或共同侵染引起,其症状表现为叶片黄化或植株束顶,发病严重时整个树冠叶片黄化甚至枯死,丧失结果能力。再加之黑刺粉虱、长尾粉蚧等刺吸式口器昆虫的近距离传播使槟榔黄化病进一步肆虐,目前还缺少有效的防治药剂。传统的农药、化肥主要以病原菌及特定的营养需求为靶点,对农作物进行病害防治和产量提高,忽略了植物本身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除此之外,传统防治方式易造成环境污染、人畜毒性高,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缺陷。植物免疫诱抗剂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农药,主要通过外源生物或分子激活植物体内的免疫系统,调节代谢系统来增强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提高植物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植物免疫诱抗剂作为植物保护的新实践,因具有对人畜毒性低,环境相容性高,作用谱广,病原菌不会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而获得关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鉴于上述植物免疫抗诱剂的优势以及目前无任何有效药剂可治愈槟榔黄化病的现状,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用于改善目前槟榔黄化病的境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一种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包括:羟烯腺嘌呤、岩藻多糖、腐植酸、水。优选的,所述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还包括溴氰虫酰胺、吡丙醚、渗透剂、表面活性剂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分。优选的,所述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岩藻多糖可从海带、海蕴、泡叶藻、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绳藻、墨角藻等褐藻中提取,腐植酸为腐植酸钾或黄腐酸钾,渗透剂为渗透剂T,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甜菜碱。不同来源的岩藻多糖化学组成不尽相同,从海带中提取的岩藻多糖硫酸基含量较高,药理活性更好。优选的,所述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羟烯腺嘌呤质量分数比为0.001%~0.005%、岩藻多糖质量分数比为8%~12%、腐植酸质量分数比为10%~20%,其余为水。优选的,所述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溴氰虫酰胺质量分数比为1%~3%、吡丙醚质量分数比为1%~3%、渗透剂质量分数比为3%~5%、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比为3%~5%。优选的,所述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羟烯腺嘌呤质量分数比0.001%、岩藻多糖质量分数比8%、黄腐酸钾质量分数比20%、溴氰虫酰胺质量分数比3%、吡丙醚质量分数比3%、渗透剂T质量分数比5%、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质量分数比为5%。优选的,所述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槟榔黄化病发病初期均匀喷施叶片,将植物免疫诱抗剂稀释1500~2000倍,前3次施药间隔期为5~8天,以后每次施药间隔期为20~35天,共施药5~8次。优选的,所述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每次的喷药量0.5L~0.8L/株。优选的,所述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槟榔未发病时均匀喷施叶片,将植物免疫诱抗剂稀释2500~3500倍,每次施药间隔期为30~60天,共施药2~6次。作用机理如下:岩藻多糖,又称墨角藻多糖、岩藻聚糖硫酸酯、褐藻糖胶、褐藻多糖硫酸酯等,主要来源于褐藻,是一类含有L-岩藻糖和硫酸基团的多糖,具有抗凝血、抗肿瘤、抗血栓、抗病毒等生物学活性。研究证明,岩藻多糖在活体内和活体外都表现出抗病毒活力。Hayashi等研究了岩藻多糖对单纯疱疹病毒(HSV)的防御作用,他们发现岩藻多糖能使小鼠免受HSV病毒感染,并指出岩藻多糖可能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增强先天和后天的免疫防御功能来防御HSV病毒的感染。Hidari等报道了岩藻多糖能有效的抑制登革热2型病毒(DEN2)的传染,同时表明岩藻多糖与DEN2颗粒专性结合,并与其包装糖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岩藻多糖对病毒体没有直接的钝化作用,其抗病毒机制是通过抑制病毒的吸附作用,来抑制病毒合体细胞的形成。此外岩藻多糖还具有抗RNA和DNA病毒的作用,实验表明,它对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柯萨奇B3和A16型病毒,腺病毒Ⅲ型,埃可Ⅳ型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还发现岩藻多糖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表现出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皆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抑菌机制可能是通过对细胞膜的破坏,以膜蛋白为靶分子,改变膜的流动性和/或活化自噬细胞。Liu等实验表明,较低的分子量和较强的聚阴离子性质可以促进岩藻多糖的抗菌活性。将岩藻多糖合成含银纳米粒子的纳米微粒(AgNPs)后,因接触面积的增大,其抗菌活性增强。联合抗生素后,二者的协同作用大于其单独作用的总和。羟烯腺嘌呤即N6-(4-羟基-3-甲基-2-丁烯基)腺嘌呤,又称玉米素,是一种细胞分裂素,普遍存在于各种植物器官中,并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如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促进侧芽发育、参与花器官性别表现的控制、影响各种酶的活性、延缓衰老等。它的合成方法主要有6-甲硫基嘌呤法、6-氯嘌呤法和胺交换法。腐植酸是动植物遗骸,主要是植物遗骸,经过微生物分解和转化以及地球化学的一系列过程形成的,是一类在来源上和行为上有共同性的天然有机物质的总称,是一种富含有醌基、羧基、酚羟基等活性官能团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大量研究表明,施用腐植酸类物质具有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刺激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抗逆性和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作用。溴氰虫酰胺通过激活靶标害虫的鱼尼丁受体而防治害虫。鱼尼丁受体的激活可释放横纹肌和平滑肌细胞内贮存的钙离子,结果导致损害肌肉运动调节、麻痹,最终害虫死亡。具有更广谱的杀虫活性,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优异的防效,并且具有较好的内吸性。吡丙醚是苯醚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属保幼激素类似物的新型杀虫剂,具有内吸转移活性、低毒、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鱼类低毒、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特点。它对昆虫的抑制作用表现在影响昆虫的蜕皮和繁殖。羟烯腺嘌呤、岩藻多糖、腐植酸可大大提高槟榔植株自身免疫力,提高植株的自愈能力,进而达到防控黄化病的目的;另外溴氰虫酰胺、吡丙醚可有效杀灭槟榔黄化病的媒介昆虫,从传播途径上控制了病害的蔓延。优势:(1)通过羟烯腺嘌呤、岩藻多糖可增强槟榔植株对病原菌的抗性,提高植物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2)腐植酸可提高植物免疫诱抗剂利用率。一方面提高植物免疫诱抗剂的溶解能力和植物细胞膜透性,从而加速药剂在植物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其特征在于:包括:羟烯腺嘌呤、岩藻多糖、腐植酸、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其特征在于:包括:羟烯腺嘌呤、岩藻多糖、腐植酸、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溴氰虫酰胺、吡丙醚、渗透剂、表面活性剂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岩藻多糖来源于海带、海蕴、泡叶藻、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绳藻或墨角藻;所述腐植酸为腐植酸钾或黄腐酸钾,所述渗透剂为渗透剂T,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甜菜碱。


4.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羟烯腺嘌呤质量分数比为0.001%~0.005%、岩藻多糖质量分数比为8%~12%、腐植酸质量分数比为10%~20%,其余为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防控槟榔黄化病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其特征在于:溴氰虫酰胺质量分数比为1%~3%、吡丙醚质量分数比为1%~3%、渗透剂质量分数比为3%~5%、表面活性剂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瑞芮凯田威曾涛谢圣华冯玉洁王学武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