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22849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其包含:支架、固定件和基台;支架包含:植入体部和对植入体部具有支撑作用的翼部;基台与植入体部的上部连接;翼部连接于植入体部的外侧;植入体部的下部植入种植窝中,翼部自植入体部的外侧向外斜向延伸,其末端延伸至颌骨;固定件穿过翼部的末端并且穿入颌骨,以将翼部的末端与颌骨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种植系统通过在植入体部的外侧设置翼部,可以降低植入体高度并通过较浅的种植窝进行牙种植,解决严重骨吸收的患者难以进行牙种植修复的问题。该系统在恢复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同时,还实现了种植体的骨结合,可用于支撑上部结构并恢复咀嚼功能。将骨增量与牙种植二合一,可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周期。短治疗周期。短治疗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口腔种植
,具体涉及一种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牙种植体需要植入颌骨内足够深度以获得初期稳定性和理想的长期修复效果。然而,临床上仍然有大量垂直向骨吸收严重的患者无法进行牙种植术,或需要骨移植后方可获得足够骨高度进行牙种植体植入,明显增加了手术难度并延长了治疗周期。
[0003]随着年龄增长,牙齿缺失后,牙槽嵴吸收导致其高度、宽度降低,严重时可导致骨量不足而无法进行牙种植体植入,临床上常通过在骨缺损区移植自体骨或植入骨修复材料以恢复足够骨量,但仍然存在修复周期长、失败率高等问题。另外,骨吸收后导致牙种植术区离上颌窦、下颌神经管等解剖结构更近,按传统方式种植,势必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总之,严重骨吸收患者的种植修复困难的问题依旧未能很好地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严重骨吸收患者的牙种植修复存在的弊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可同步实现骨增量与种植修复,并不受限于剩余骨量,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颌骨骨量吸收严重病例的种植修复。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包含:支架、固定件和基台;所述支架包含:植入体部和对所述植入体部具有支撑作用的翼部;所述基台与所述植入体部的上部连接;所述翼部连接于所述植入体部的外侧;使用状态下,所述植入体部的下部植入种植窝中,所述翼部自所述植入体部的外侧向外斜向延伸,其末端延伸至颌骨;所述固定件穿过所述翼部的末端并且穿入颌骨,以将所述翼部的末端与颌骨固定。
[0006]较佳地,所述翼部包含:数根自所述植入体部的外侧向颌骨侧延伸的主轮廓梁。
[0007]较佳地,所述的种植修复系统包括在颊、舌侧对称设置的主轮廓梁,其末端设有与所述固定件外径适配的固定螺丝孔。
[0008]较佳地,所述翼部还包含:设于所述主轮廓梁下方,与所述主轮廓梁处于同一竖直面的若干副轮廓梁;以及连接同一竖直面内的所述主轮廓梁和所述副轮廓梁的若干支撑梁。
[0009]较佳地,所述翼部还包含:用于横向连接相邻的所述主轮廓梁,或,用于横向连接相邻的所述副轮廓梁的若干连接梁。
[0010]较佳地,所述主轮廓梁、所述副轮廓梁、所述支撑梁以及所述连接梁的外径自所述植入体部的外侧向颌骨侧方向逐渐减小。
[0011]较佳地,所述翼部呈网格状,网格孔径为200

500μm。
[0012]较佳地,所述翼部的多孔结构中放置有诱导骨生长的可降解材料。
[0013]较佳地,所述支架通过个性化3D打印得到。
[0014]较佳地,所述植入体部直径为3

5mm,高度为6

18mm,所述植入体部植入种植窝的
深度为1

4mm;所述翼部高度为3mm

10mm。
[0015]较佳地,所述修复系统还包含:中央螺丝和配套愈合帽。
[0016]较佳地,所述支架表面进行功能化涂层处理。
[00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1)本专利技术设计的植入体部与翼部一体式的支架,可同步实现种植修复和快速骨增量,从而有效解决骨质骨量不足时无法行种植修复的难题。本专利技术由于植入体部的外侧设有翼部,对植入体部起到支撑作用,可减少植入体部植入种植窝中的长度,即可以通过较浅的种植窝进行牙种植,解决严重骨吸收的患者难以进行牙种植修复的问题。翼部还可增加骨质骨量缺失的牙槽嵴宽度及厚度。
[0019](2)本专利技术的3D打印的支架在恢复牙槽嵴高度及宽度的同时,还实现了种植体的骨结合,可用于支撑牙冠修复和咀嚼功能恢复。将骨增量与牙种植二合一,可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周期。
[0020](3)多孔结构骨增量支架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能够实现良好的骨结合,这样可减少植体长度,减少触及上颌窦、下颌神经管等解剖结构的可能性,明显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可通过支架的网格结构填入骨粉等骨再生材料,用于促进骨再生与骨结合。
[0021](4)本专利技术可根据不同患者的牙槽嵴情况,个性化3D打印适配于不同牙槽嵴形态的支架,并兼顾孔隙率、力学强度等,多孔结构骨增量支架还方便结合骨修复材料使用,提高骨诱导性,加快骨再生和骨结合。
[0022](5)固定螺丝的设计使支架植入的初期即可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的使用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的使用状态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包含:支架70、固定件5和基台2;支架70包含植入体部4和对植入体部4具有支撑作用的翼部7;基台2与植入体部4的上部连接;翼部7连接于植入体部4的外侧;使用状态下,植入体部4的下部植入种植窝中,翼部7自植入体部4的外侧向外斜向延伸,其末端延伸至颌骨;固定件5穿过翼部7的末端并且穿入颌骨,以将翼部7的末端与颌骨固定。固定件5使支架70植入的初期即可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0027]支架70可通过个性化3D打印得到。临床上通过术前拍摄CBCT(锥形束CT,Cone beam CT),可精确测量术区牙槽骨的高度及宽度,以此设计合适高度及宽度的个性化3D打印支架70,可适配于不同形态的牙槽嵴,并能在种植修复的同时恢复牙槽嵴骨量。支架70可设计为呈帽状或伞状,通过翼部7的多条骨架支撑植入体部4。翼部7设于植入体部4的未植入种植窝的区段。
[0028]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翼部7为网格状,由主轮廓梁71、副轮廓梁72、支撑梁
73、连接梁74组成。主轮廓梁71为数根,自植入体部4的外侧向颌骨侧延伸,略称弧形。主轮廓梁71设于植入体部的上部外侧,呈放射状延伸。主轮廓梁71为翼部7最外层,用于形成翼部7的外轮廓。如图2所示,副轮廓梁72设于主轮廓梁71下方,与主轮廓梁71处于同一竖直面。副轮廓梁72用于形成内部的网状结构。支撑梁73连接同一竖直面内的主轮廓梁71和副轮廓梁72。支撑梁73可相对竖直方向,向植入体部4一侧倾斜一定角度。支撑梁73可承受并抵抗垂直和侧向力。相邻的主轮廓梁71,或者相邻的副轮廓梁72通过连接梁74连接,即主轮廓梁71、副轮廓梁72和支撑梁73的每个交叉点均通过水平的连接梁74连接,使翼部7结构更稳固。本专利技术的修复系统除了通过植入体部4固位,还通过固定件5固位,固定件5为固定螺丝;固定件5对称设置于颊、舌侧。其中主轮廓梁71的末端设有与固定件5外径适配的固定螺丝孔6。固定螺丝孔6可由主轮廓梁71的末端扩展呈环状形成。固定件5穿过固定螺丝孔6后穿入颌骨内。
[0029]一些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支架(70)、固定件(5)和基台(2);所述支架(70)包含:植入体部(4)和对所述植入体部(4)具有支撑作用的翼部(7);所述基台(2)与所述植入体部(4)的上部连接;所述翼部(7)连接于所述植入体部(4)的外侧;使用状态下,所述植入体部(4)的下部植入种植窝中,所述翼部(7)自所述植入体部(4)的外侧向外斜向延伸,其末端延伸至颌骨;所述固定件(5)穿过所述翼部(7)的末端并且穿入颌骨,以将所述翼部(7)的末端与颌骨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7)包含:数根自所述植入体部(4)的外侧向颌骨侧延伸的主轮廓梁(7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植修复系统包括在颊、舌侧对称设置的主轮廓梁(71),其末端设有与所述固定件(5)外径适配的固定螺丝孔(6)。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7)还包含:设于所述主轮廓梁(71)下方,与所述主轮廓梁(71)处于同一竖直面的若干副轮廓梁(72);以及连接同一竖直面内的所述主轮廓梁(71)和所述副轮廓梁(72)的若干支撑梁(7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增量式种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7)还包含:用于横向连接相邻的所述主轮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杰蒋欣泉孙宁佳祁轩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