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及置换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2703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缺陷混凝土加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其包括包柱式柱帽组件和支撑装置,所述包柱式柱帽组件包括用于设置在所述混凝土病害柱上的上包柱式柱帽和下包柱式柱帽,且所述上包柱式柱帽用于设置在病害部位的上方,所述下包柱式柱帽用于设置在病害部位的下方;所述支撑装置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所述上包柱式柱帽和所述下包柱式柱帽相连接。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及置换方法,以达到一次性对病柱进行混凝土置换、整体性强、原样修复和施工方便的目的。样修复和施工方便的目的。样修复和施工方便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及置换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缺陷混凝土加固
,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及置换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混凝土病害柱/墙容易出现强度偏低、蜂窝和露筋等病害,为了解决上述病害,现有的处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0003](1)包大法:对病害柱采用包大截面的方式进行加固处理,该方法在病害柱的外表面增加一层钢筋混凝土层,通过包大柱的尺寸以达到加固的目的;
[0004](2)包钢法:对病害柱采用外包钢板的方式进行加固处理,该方法在柱的外表面粘贴一层钢板,通过外包一层钢板,提高柱的承载能力以达到加固的目的;
[0005](3)分段置换法:对病害柱采用分段凿除后重新浇捣的方式进行置换处理,即对柱的病害混凝土部分,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轮流进行凿除,以此类推,以完成整个区域的凿除。
[0006]但是,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
[0007](1)包大法:柱的尺寸变大,造成局部位置的凸出,影响原建筑的美观性;
[0008](2)包钢法:柱的外表包裹一层钢板后,施工人员无法在该区域进行钻孔及锚固螺栓,从而影响后期装修施工及使用要求;
[0009](3)分段置换法:分段置换造成该柱的接缝过多,从而对柱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每个区域不能同时进行施工,若一次性对该柱进行施工,存在由于柱的截面减小,柱瞬间失稳崩塌,因此,分段置换法的分段施工的次数过多,造成施工的工期较长。
>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及置换方法,以达到一次性对病柱进行混凝土置换、整体性强、原样修复和施工方便的目的。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其包括:
[0012]包柱式柱帽组件,所述包柱式柱帽组件包括用于设置在所述混凝土病害柱上的上包柱式柱帽和下包柱式柱帽,且所述上包柱式柱帽用于设置在病害部位的上方,所述下包柱式柱帽用于设置在病害部位的下方;
[0013]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所述上包柱式柱帽和所述下包柱式柱帽相连接。
[001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管和千斤顶,所述支撑管的底端预埋于所述下包柱式柱帽内,所述千斤顶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所述支撑管的顶端和所述上包柱式柱帽连接。
[0015]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设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装置在所述上包
柱式柱帽和所述下包柱式柱帽之间均匀布置。
[0016]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支撑管之间通过角钢连接。
[0017]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千斤顶的顶端和底端均通过钢垫板与所述支撑管和所述上包柱式柱帽连接。
[0018]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设于所述千斤顶的顶端的所述钢垫板与所述上包柱式柱帽之间的间隙通过改性环氧填充。
[0019]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管为内部填充有混凝土的钢管。
[0020]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包柱式柱帽和所述下包柱式柱帽内均设有加强装置,所述加强装置包括两个横向闭环箍和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横向闭环箍连接。
[0021]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22]S1、对上包柱式柱帽和下包柱式柱帽进行浇捣制作,同时,将支撑装置的支撑管下部预埋于所述下包柱式柱帽内,并垂直固定所述支撑管,接着将所述支撑装置的千斤顶放置在所述支撑管的顶部;
[0023]S2、在所述千斤顶对所述上包柱式柱帽顶紧后,对所述混凝土病害柱的病害部位进行整体凿除,在凿除过程中,需要保留设于所述混凝土病害柱内的钢筋,并且对所述混凝土病害柱进行变形监控;
[0024]当所述混凝土病害柱的变形过大时,调整所述千斤顶的顶力,凿除完所述混凝土病害柱的病害部位后,采用强度更高的混凝土或者无收缩灌浆料进行置换浇捣;
[0025]S3、在对所述混凝土病害柱的病害部位置换完成后,拆除所述上包柱式柱帽、所述下包柱式柱帽和所述支撑装置。
[0026]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还包括如下步骤:
[0027]在所述千斤顶的顶端和底端分别放置钢垫板,并将所述千斤顶顶紧所述上包柱式柱帽,向位于所述千斤顶的顶端的所述钢垫板与所述上包柱式柱帽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改性环氧树脂。
[002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及置换方法,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2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定义混凝土病害柱位于病害部位上方的部位为上层混凝土柱部位,定位混凝土病害柱位于病害部位下方的部位为下层混凝土柱部位,上层混凝土柱部位与上包柱式柱帽连接,下层混凝土柱部位与下包柱式柱帽连接,上包柱式柱帽与下包柱式柱帽通过支撑装置连接,上层混凝土柱部位的载荷依次通过上包柱式柱帽、支撑装置和下包柱式柱帽传递至下层混凝土柱部位,由此,操作人员在对混凝土病害柱的病害部位进行一次性全部凿除且重新浇捣时,可有效防止出现在混凝土病害柱的截面减小的瞬间发生失稳崩塌的风险,并且可以实现原样修复、施工方便和施工影响范围小的目的;
[0030]另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方法,由于其采用上述的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进行病害部位的置换,因此,该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方法具有可一次性对病柱进行混凝土置换、整体性强、原样修复和施工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1、混凝土病害柱;11、上层混凝土柱部位;12、下层混凝土柱部位;13、病害部位;2、上包柱式柱帽;3、下包柱式柱帽;4、支撑装置;41、支撑管;42、千斤顶;5、角钢;6、加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5]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适用范围不仅仅适用于混凝土病害柱,而且适用于混凝土病害墙。
[0036]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其包括包柱式柱帽组件和支撑装置4,包柱式柱帽组件包括用于设置在混凝土病害柱1上的上包柱式柱帽2和下包柱式柱帽3,且上包柱式柱帽2用于设置在病害部位13的上方,下包柱式柱帽用于设置在病害部位13的下方;支撑装置4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上包柱式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柱式柱帽组件,所述包柱式柱帽组件包括用于设置在所述混凝土病害柱上的上包柱式柱帽和下包柱式柱帽,且所述上包柱式柱帽用于设置在病害部位的上方,所述下包柱式柱帽用于设置在病害部位的下方;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所述上包柱式柱帽和所述下包柱式柱帽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管和千斤顶,所述支撑管的底端预埋于所述下包柱式柱帽内,所述千斤顶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所述支撑管的顶端和所述上包柱式柱帽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设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装置在所述上包柱式柱帽和所述下包柱式柱帽之间均匀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支撑管之间通过角钢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顶的顶端和底端均通过钢垫板与所述支撑管和所述上包柱式柱帽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千斤顶的顶端的所述钢垫板与所述上包柱式柱帽之间的间隙通过改性环氧树脂填充。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为内部填充有混凝土的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伟文瑞铭张永伦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维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