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转换器漏电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2275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1:04
一种电源转换器漏电保护装置,包括底座;基座,支承在底座腔内;电路板在对应于基座上方的位置与基座固定,推杆驱动机构设在底座腔左端且探入推杆致动机械让位腔接;上盖与底座固定,上盖上设复位按钮和试验按钮,复位按钮与推杆的顶部相对应,试验按钮与电路板上的试验按钮开关相对应,推杆上套设推杆回位弹簧;动触头机构,包括第一动触头、第二动触头、第一出线端子和第二出线端子;静触头机构,包括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横臂架,在对应于推杆致动机构右侧的位置设在底座腔内,当出现漏电情形时,由电路板对零序电流互感器产生的感应电流作出响应并使推杆致动机构通电而动作。简化结构;方便制作与装配;不会出现卡滞之类的情形。情形。情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转换器漏电保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低压电气安全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电源转换器漏电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上面提及的电源转换器的典型的例子如电源接线板(也称“电源接线板”)。如业界所知,为了确保用电安全,在电源转换器即在前述的电源拖线板上通常配备有各种结构形式的漏电保护装置,如CN203326256U推荐的“一种能防水的漏电保护插头”、CN103887660B提供的“三极与二极可相互切换的漏电保护插头”、CN104934926A介绍的“一种能强制脱扣的漏电保护装置”以及CN106057591A披露的“适于自动化装配的漏电保护器结构”,等等。将漏电保护机构设置在电源拖线板内即安装在电源拖线板的壳体内具有对通过插头与电源拖线板插配的用电器起漏电保护的作用,如CN201369305Y(一种漏电保护结构)、CN203103249U(一种漏电保护插座脱扣装置)和CN203721662U(用在漏电保护器中的脱扣器结构),等等。
[0003]通过对上述专利文献的阅读并且结合公知常识可知:漏电保护插头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转换器漏电保护装置,包括一底座(1),该底座(1)具有一底座腔(11);一基座(2),该基座(2)支承在所述的底座腔(11)内,在基座(2)的基座前侧壁(21)以及基座后侧壁(22)的右端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开设有一横臂让位槽(23),基座前、后侧壁(21、22)之间的空间构成为推杆致动机构让位腔(24a),在基座前侧壁(21)背对基座后侧壁(22)的一侧以及在基座后侧壁(22)背对基座前侧壁(21)的一侧各构成有一水平翼板(25),该水平翼板(25)的左端端壁与基座(2)的基座左侧壁(26)之间构成有一动触头折弯部嵌槽(251),而水平翼板(25)的右端构成有一静触头固定座(252),在基座(2)朝向上的一侧的中部构成有一互感器腔(27),在对应于该互感器腔(27)的居中位置构成有一互感器定位柱(271),在基座(2)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互感器定位柱(271)的右侧的位置构成有一横臂架配合座(28),该横臂架配合座(28)具有一横臂架钩头探入腔(281),该横臂架钩头探入腔(281)自上部贯通至下部并且与所述的底座腔(11)相通;一电路板(3)和一推杆致动机构(4),电路板(3)在对应于所述基座(2)的上方的位置与基座(2)固定,推杆驱动机构(4)以卧置状态设置在所述底座腔(11)左端并且探入所述的推杆致动机械让位腔(24a),该推杆致动机构(4)与电路板(3)电气控制连接;一上盖(5)和一推杆(6),上盖(5)在对应于所述电路板(3)的上方的位置与所述底座(1)固定,在该上盖(5)上设置有一复位按钮(51)和一试验按钮(52),复位按钮(51)与推杆(6)的顶部相对应,试验按钮(52)与电路板(3)上的试验按钮开关(33)相对应,推杆(6)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电路板(3)上,在该推杆(6)的上部固定有一推杆固定座(61),该推杆固定座(61)与复位按钮(51)固定,在推杆(6)上还套设有一推杆回位弹簧(62),该推杆回位弹簧(62)的上端支承在推杆固定座(61)上,而下端支承在电路板(3)上,推杆(6)的下部开设有一衔铁嵌槽(63),该衔铁嵌槽(63)与所述的推杆致动机构(4)相配合或解除配合;一动触头机构(7),该动触头机构(7)包括一第一动触头(71)、一第二动触头(72)、一第一出线端子(73)和一第二出线端子(74),第一动触头(71)的左端折弯而构成有一第一动触头折弯部(711),该第一动触头折弯部(711)嵌入所述基座前侧壁(21)背对基座后侧壁(22)一侧的所述水平翼板(25)的左端端壁与所述基座(2)的基座左侧壁(26)之间的所述动触头折弯部嵌槽(251)内,而第一动触头(71)的右端在对应于所述基座前侧壁(21)上的所述水平翼板(25)的下方的位置朝着所述静触头固定座(252)的方向伸展并且构成为自由端,在第一动触头(71)的右端端部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有一第一动触点(712),第二动触头(72)的左端折弯而构成有一第二动触头折弯部(721),该第二动触头折弯部(721)嵌入所述基座后侧壁(22)背对基座前侧壁(21)一侧的所述水平翼板(25)的左端端壁与所述基座(2)的基座左侧壁(26)之间的所述动触头折弯部嵌槽(251)内,而第二动触头(72)的右端在对应于所述基座后侧壁(22)上的所述水平翼板(25)的下方的位置朝着所述静触头固定座(252)的方向伸展并且构成为自由端,在第二动触头(72)的右端端部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有一第二动触点(722),第一出线端子(73)以及第二出线端子(74)分别以前后对应的状态与构成于基座(2)朝向上的一侧的左端的一对出线端子嵌槽(24b)嵌固,并且第一出线端子(73)在对应于第一动触头折弯部(711)的位置探入所述动触头折弯部嵌槽(251)与第一动触头折弯部(711)电气连接,而第二出线端子(74)在对应于第二动触头折弯部(721)的位置探入动触头折弯部嵌槽(251)与第二动触头折弯部(721)电气连接;一静触头机构(8),该静触头机构(8)包括一第一静触头(81)和一第二静触头(82),第一静触头(81)嵌置在所述基座前侧壁(21)背对所述基座后侧壁(22)一侧的所述水平翼板(25)的右端的所述静触头
固定座(252)上,在该第一静触头(81)朝向所述第一动触头(71)的一端的下表面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动触点(712)的上方的位置固定有一第一静触点(811),第二静触头(82)嵌置在所述基座后侧壁(22)背对所述基座前侧壁(21)一侧的所述水平翼板(25)的右端的所述静触头固定座(252)上,在该第二静触头(82)朝向所述第二动触头(72)的一端的下表面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动触点(722)的上方的位置固定有一第二静触点;一零序电流互感器(10),该零序电流互感器(10)设置在所述的互感器腔(27)内,该零序电流互感器(10)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互感器中心孔(101),该互感器中心孔(101)套置在所述互感器定位柱(271)上,并且该零序电流互感器(10)与所述的电路板(3)电气连接,在所述的第一出线端子(73)以及第二出线端子(74)上各连接有一出线端子连接导线(75),该出线端子连接导线(75)穿过互感器中心孔(101)与电路板(3)电气连接;一横臂架(9),该横臂架(9)在对应于所述推杆致动机构(4)的右侧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的底座腔(11)内,并且该横臂架(9)的上部探入所述的横臂架钩头探入腔(281),而下部与所述横臂让位槽(23)滑动配合,所述的第一动触头(71)以及第二动触头(72)的中部搁置在横臂架(9)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静触头固定座(252)上开设有一静触头接线脚嵌入孔(2521),在所述第一静触头(81)朝向所述第一动触头(71)的一端并且在对应于静触头接线脚嵌入孔(2521)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静触头接线脚(812),第一静触头(81)在与静触头固定座(252)朝向下的一侧表面相贴触的状态下通过第一静触头接线脚(812)由下向上嵌入静触头接线脚嵌入孔(2521)而与静触头固定座(252)固定,在所述第二静触头(82)朝向所述第二动触头(72)的一端并且在对应于静触头接线脚嵌入孔(2521)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二静触头接线脚,第二静触头(82)在与静触头固定座(252)朝向下的一侧表面相贴触的状态下通过第二静触头接线脚由下向上嵌入静触头接线脚嵌入孔(2521)而与静触头固定座(252)固定,在所述横臂架(9)的下部前侧延伸有一第一动触头托臂(91),而下部后侧延伸有一第二动触头托臂(92),第一动触头托臂(91)与开设在所述基座前侧壁(21)右端的所述横臂让位腔(23)滑动配合,第二动触头托臂(92)与开设在所述基座后侧壁(22)右端的横臂让位腔(23)滑动配合,在横臂架(9)的上部延伸有一横臂架钩头(93),该横臂架钩头(93)探入所述的横臂架钩头探入腔(281)内并且该横臂架钩头(93)的上表面构成为圆弧导向面(931),由该圆弧导向面(931)而使横臂架钩头(93)的横截面形状呈扇形,在所述推杆(6)的中部构成有一推杆凸缘(64),所述衔铁嵌槽(63)在横臂架(9)的下部的横臂架腔(94)内与所述推杆致动机构(4)相配合或解除配合,当向下按压所述复位按钮(51)使推杆(6)下移并且下移至所述推杆凸缘(64)循着圆弧导向面(931)滑入横臂架钩头(93)的钩头底部(932)的程度时,推杆(6)与横臂架(9)的连接关系建立,并且当解除对复位按钮(51)的按压时,在所述推杆回位弹簧(62)的回复力作用下使推杆(6)连同横臂架(9)向上位移,同时由所述第一、第二动触头托臂(91、92)带动所述第一、第二动触头(71、72)的所述自由端向上位移,所述第一动触点(712)与所述第一静触头(81)的第一静触点(811)闭合,同时所述第二动触点(722)与所述第二静触头(82)的第二静触点闭合,电源电路接通,并且推杆(6)的下部的衔铁嵌槽(63)在所述横臂架腔(94)内处于与所述推杆致动机构(4)相配合的状态,当出现漏电情形时,由所述电路板(3)对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10)产生的感应电流作出响应并使所述推杆致动机构(4)通电而动作,推杆致动机构(4)在对应于所述推杆(6)的衔铁嵌槽(63)的位置拉动推杆(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文斌刘建花杨兰玉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