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双层顶设计的防潮祛湿内循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2128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防潮祛湿内循环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层顶设计的防潮祛湿内循环器,解决了目前市场上的防潮祛湿内循环器无法净化空气中的异味,空气流动速度慢,无法更好的起到防潮祛湿效果,防护能力差,受物体撞击后易损坏;无法双向吸附对流循环,不能大幅度的减少室内空气湿度的问题,其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内腔固定有隔离块,所述隔离块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缓冲管,所述第一缓冲管的侧面安装有第一缓冲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可对空气中的异味进行净化,空气流动速度快,可有效实现防潮祛湿,防护能力好,不易损坏、可双向吸附对流循环,能大幅度减少室内空气湿度的优点。能大幅度减少室内空气湿度的优点。能大幅度减少室内空气湿度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双层顶设计的防潮祛湿内循环器


[0001]本技术属于防潮祛湿内循环器
,具体为一种基于双层顶设计的防潮祛湿内循环器。

技术介绍

[0002]防潮就是防止空气中的湿度过大,空气的湿度过大会使霉菌快速繁殖,霉菌不但能使物品发霉变质;祛湿是指将将湿气去除,从而到达一定的干燥水准,进而符合实际所需要的温度环境。
[0003]但是目前市场上的防潮祛湿内循环器在使用时无法净化空气中的异味,且空气流动速度慢,无法更好的起到防潮祛湿效果,防护能力差,受物体撞击后易损坏;同时无法双向吸附对流循环,不能大幅度的减少室内空气湿度,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顶设计的防潮祛湿内循环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双层顶设计的防潮祛湿内循环器,有效的解决了目前市场上的防潮祛湿内循环器无法净化空气中的异味,空气流动速度慢,无法更好的起到防潮祛湿效果,防护能力差,受物体撞击后易损坏;无法双向吸附对流循环,不能大幅度的减少室内空气湿度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双层顶设计的防潮祛湿内循环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内腔固定有隔离块,所述隔离块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缓冲管,所述第一缓冲管的侧面安装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第一缓冲管贯穿主体外部的一端安装有进行物品存放用的第一放置框,所述第一放置框的内腔安装有蜂窝状除味块,所述隔离块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导向杆的一端安装有第二缓冲管,所述第二缓冲管的侧面安装有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二缓冲管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放置框,所述第二放置框的内腔安装有扇叶轮,所述扇叶轮的一端安装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外部安装有位置限定的固位框。
[0006]优选的,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石墨烯转轮,且主体上的石墨烯转轮呈蜂窝状密集均匀分布。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管的一端固定有限位块,且第一缓冲管的限位块直径值大于主体上隔离块所处位置的内腔开口直径值。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放置框的两侧均安装有透气网,且第一放置框的直径值与主体的直径值相等。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放置框与第一放置框的大小相同,且第二放置框与第一放置框呈平行并列设置。
[0010]优选的,所述固位框的数量有两个,且两个固位框分别位于电机的顶部与底部两个位置。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利用主体上的石墨烯转轮处理风与再生风,在处理相反方向的风时,关闭电机,停止扇叶轮的旋转,由于主体结构小巧,将其分布在墙壁四周和扶贫专柜的双层顶上,利用书安心概念股吸附对流循环,可大幅度减少室内空气湿度;在风从第一放置框内部的除味块中经过时,可实现其空气净化,净化后的空气则进入主体流动,然后启动电机,电机通过传动杆带动第二放置框内部的扇叶轮进行旋转,扇叶轮带动周边气流进行快速流动,使主体中的风能够快速向四周流动,更好的防潮祛湿,当有物体对主体的两侧进行撞击时,均会与第一放置框和第二放置框产生直接的接触,第一放置框则配合第一缓冲管与第一导向杆、第一缓冲弹簧进行缓冲,实现相关冲击力度的降低,第二放置框则配合第二缓冲管、第二导向杆、第二缓冲弹簧进行相同运动,保护主体,提高其防护性。
附图说明
[00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4]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电机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主体;2、隔离块;3、第一导向杆;4、第一缓冲管;5、第一缓冲弹簧;6、第一放置框;7、除味块;8、第二导向杆;9、第二缓冲管;10、第二缓冲弹簧;11、第二放置框;12、扇叶轮;13、传动杆;14、电机;15、固位框。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本实施例,由图1

3给出,本技术包括主体1,主体1的内腔固定有隔离块2,隔离块2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导向杆3,第一导向杆3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缓冲管4,第一缓冲管4的侧面安装有第一缓冲弹簧5,第一缓冲管4贯穿主体1外部的一端安装有进行物品存放用的第一放置框6,第一放置框6的内腔安装有蜂窝状除味块7,隔离块2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导向杆8,第二导向杆8的一端安装有第二缓冲管9,第二缓冲管9的侧面安装有第二缓冲弹簧10,第二缓冲管9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放置框11,第二放置框11的内腔安装有扇叶轮12,扇叶轮12的一端安装有传动杆13,传动杆13的一端安装有电机14,电机14的外部安装有位置限定的固位框15。
[0020]主体1内部设置有石墨烯转轮,且主体1上的石墨烯转轮呈蜂窝状密集均匀分布,利用石墨烯转轮处理风与再生风实现其对流循环,能大幅度减少室内的空气湿度;第一缓冲管4的一端固定有限位块,且第一缓冲管4的限位块直径值大于主体1上隔离块2所处位置的内腔开口直径值,利用限位块可对第一缓冲管4进行位置上的限定,避免其脱离现有的位置;第一放置框6的两侧均安装有透气网,且第一放置框6的直径值与主体1的直径值相等,
利用透气网使得除味块7能够正常的使使用,实现气体气味的净化;第二放置框11与第一放置框6的大小相同,且第二放置框11与第一放置框6呈平行并列设置,利用第二放置框11与第一放置框6的配合对相关物体进行安装,进而实现其所需要的功能;固位框15的数量有两个,且两个固位框15分别位于电机14的顶部与底部两个位置,利用固位框15对电机14进行位置上的限定,避免其在使用时产生晃动的现象,造成其无法正常的驱动。
[0021]工作原理:工作时,首先利用主体1上的石墨烯转轮处理风与再生风,在处理相反方向的风时,关闭电机14,停止扇叶轮12的旋转,由于主体1结构小巧,将其分布在墙壁四周和扶贫专柜的双层顶上,利用书安心概念股吸附对流循环,可大幅度减少室内空气湿度;在风从第一放置框6内部的除味块7中经过时,可实现其空气净化,净化后的空气则进入主体1流动,然后启动电机14,电机14通过传动杆13带动第二放置框11内部的扇叶轮12进行旋转,扇叶轮12带动周边气流进行快速流动,使主体1中的风能够快速向四周流动,更好的防潮祛湿,当有物体对主体1的两侧进行撞击时,均会与第一放置框6和第二放置框11产生直接的接触,第一放置框6则配合第一缓冲管4与第一导向杆3、第一缓冲弹簧5进行缓冲,实现相关冲击力度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双层顶设计的防潮祛湿内循环器,包括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内腔固定有隔离块(2),所述隔离块(2)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导向杆(3),所述第一导向杆(3)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缓冲管(4),所述第一缓冲管(4)的侧面安装有第一缓冲弹簧(5),所述第一缓冲管(4)贯穿主体(1)外部的一端安装有进行物品存放用的第一放置框(6),所述第一放置框(6)的内腔安装有蜂窝状除味块(7),所述隔离块(2)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导向杆(8),所述第二导向杆(8)的一端安装有第二缓冲管(9),所述第二缓冲管(9)的侧面安装有第二缓冲弹簧(10),所述第二缓冲管(9)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放置框(11),所述第二放置框(11)的内腔安装有扇叶轮(12),所述扇叶轮(12)的一端安装有传动杆(13),所述传动杆(13)的一端安装有电机(14),所述电机(14)的外部安装有位置限定的固位框(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层顶设计的防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党奇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中农裕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