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长度的返流预警口咽、鼻咽通气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1461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可调节长度的返流预警口咽、鼻咽通气道,属于医疗器械用品领域,包括内套管、外套管、推动器、显色系统和报警系统,所述内套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外套管的内部且沿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能够做往复移动,另一端与所述推动器连接,所述显色系统设置在所述内套管的内侧壁以及所述推动器的内侧壁上,所述报警系统的一端穿过所述推动器和内套管设置在所述内套管远离所述推动器一端的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所述推动器的外侧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调节通气道的长度,使其适应不同的患者,同时还能够对患者胃内容物是否返流起到监测作用,有效减少了误吸这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生。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节长度的返流预警口咽、鼻咽通气道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用品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节长度的返流预警口咽、鼻咽通气道。

技术介绍

[0002]全麻使用麻醉药开始诱导后,患者呼吸减弱至停止,麻醉医师托起患者下颌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直至患者肌松、镇静,镇痛药达到高峰(数分钟),然后建立更安全的气道(气管插管,喉罩等)。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有些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仍发生舌下坠导致气道不够通畅,进而发生缺氧甚至窒息,这时可以给患者放入口咽/鼻咽通气道来使气道畅通,更好地辅助或控制呼吸,口咽/鼻咽通气道最好放置达声门上方,但是由于不同患者口咽、鼻咽道的长度、角度的个体差异较大,通气道尺寸不佳反而有害,如通气道过短反而把舌体更往声门口推,加重患者梗阻,更换合适尺寸的通气道又会增加患者的机械损伤,同时还会浪费纠正缺氧的宝贵时间。与此同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胃内容物返流,一旦胃返流物进入患者气道,将会导致误吸的严重后果。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全身麻醉拔除气管导管的患者以及门诊无痛内镜诊疗时,这些患者处于镇静睡眠状态,由于吞咽、咳嗽反射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也会发生胃内容物返流误吸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不仅能够调节通气道的长度,使其适应不同的患者,同时还能够对患者胃内容物是否返流起到监测作用的可调节长度的返流预警口咽、鼻咽通气道。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可调节长度的返流预警口咽、鼻咽通气道,包括内套管、外套管、推动器、显色系统和报警系统,所述内套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外套管的内部且沿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能够做往复移动,另一端与所述推动器连接,所述显色系统设置在所述内套管的内侧壁以及所述推动器的内侧壁上,所述报警系统的一端穿过所述推动器和内套管设置在所述内套管远离所述推动器一端的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所述推动器的外侧壁上。
[0005]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管包括第一放置孔、第二放置孔和内管主体,所述第一放置孔和第二放置孔分别设置在所述内管主体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且所述第一放置孔和第二放置孔分别为贯穿所述内管主体两个端面的空腔结构。
[0006]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管包括外管主体和凸缘,所述凸缘设置在所述外管主体靠近所述推动器的一端。
[0007]进一步的,所述推动器包括推动主体、第三放置孔、第四放置孔和推柄,所述第三放置孔和第四放置孔分别设置在所述推动主体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且所述第三放置孔和第四放置孔分别为空腔结构,所述推柄安装在所述推动器远离所述内套管的一端,同时所述第三放置孔和第四放置孔远离所述推柄的一端分别贯穿所述推动主体的端面,所述第
三放置孔和第四放置孔靠近所述推柄的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推动主体的外侧壁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放置孔与所述第三放置孔连接且二者的孔腔连通,所述第二放置孔与所述第四放置孔连接且二者的孔腔连通。
[0009]进一步的,所述显色系统包括虹吸管和PH试纸,所述虹吸管设置在所述内套管的内侧壁和推动器的内侧壁上,所述PH试纸放置在所述推动器的内侧壁上,所述虹吸管的一端与所述PH试纸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推动器连接在所述内套管的端口处。
[0010]进一步的,所述虹吸管远离所述PH试纸的一端设置有过滤网。
[0011]进一步的,所述报警系统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报警器,所述报警器安装在所述推动器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放置孔和第三放置孔的孔腔与所述报警器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放置孔位于所述内套管一端的开口处,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放置孔和第四放置孔的孔腔与所述报警器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放置孔位于所述内套管一端的开口处。
[0012]进一步的,所述内管主体、外管主体和推动主体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刻度。
[00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可调节长度的返流预警口咽、鼻咽通气道具有以下优势:
[0014](1)本技术所述的通气道能够进行长度的调节,针对不同患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合适长度,让诱导和麻醉后复苏患者有更安全、方便的气道,提高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0015](2)本技术所述的通气道设置有显色系统和报警系统,能够有效监测患者的胃内容物是否返流,有效减少了误吸这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通气道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通气道内套管伸出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内套管与推动器及显色系统连接配合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内套管与推动器及报警系统连接配合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内套管;2、外套管;3、推动器;4、显色系统;5、报警系统;6、第一放置孔;7、第二放置孔;8、内管主体;9、外管主体;10、凸缘;11、推动主体;12、第三放置孔;13、第四放置孔;14、推柄;15、虹吸管;16、PH试纸;17、第一导线;18、第二导线;19、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

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8]如图1

图5所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可调节长度的返流预警口咽、鼻咽通气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套管(1)、外套管(2)、推动器(3)、显色系统(4)和报警系统(5),所述内套管(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外套管(2)的内部且沿所述外套管(2)的内侧壁能够做往复移动,另一端与所述推动器(3)连接,所述显色系统(4)设置在所述内套管(1)的内侧壁以及所述推动器(3)的内侧壁上,所述报警系统(5)的一端穿过所述推动器(3)和内套管(1)设置在所述内套管(1)远离所述推动器(3)一端的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所述推动器(3)的外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长度的返流预警口咽、鼻咽通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1)包括第一放置孔(6)、第二放置孔(7)和内管主体(8),所述第一放置孔(6)和第二放置孔(7)分别设置在所述内管主体(8)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且所述第一放置孔(6)和第二放置孔(7)分别为贯穿所述内管主体(8)两个端面的空腔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长度的返流预警口咽、鼻咽通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2)包括外管主体(9)和凸缘(10),所述凸缘(10)设置在所述外管主体(9)靠近所述推动器(3)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长度的返流预警口咽、鼻咽通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器(3)包括推动主体(11)、第三放置孔(12)、第四放置孔(13)和推柄(14),所述第三放置孔(12)和第四放置孔(13)分别设置在所述推动主体(11)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且所述第三放置孔(12)和第四放置孔(13)分别为空腔结构,所述推柄(14)安装在所述推动器(3)远离所述内套管(1)的一端,同时所述第三放置孔(12)和第四放置孔(13)远离所述推柄(14)的一端分别贯穿所述推动主体(11)的端面,所述第三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仄平顾连兵吴春培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