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循环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21458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炉循环水系统,涉及高炉炼铁废水利用技术领域,达到外界下雨时将雨水也输入集水池内进行水循环,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其技术方案要点是:还包括设置在厂地内的蓄水池以及设置在厂地周边的蓄水明沟,各个所述明沟相互连通且通过流通管与蓄水池连通,所述蓄水池内设有过滤水中杂质的过滤件,所述蓄水池上设有与集水池连通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有抽水泵。排水管上设有抽水泵。排水管上设有抽水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炉循环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高炉炼铁废水利用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高炉循环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循环水系统以水为介质并循环使用的冷却系统,由工艺换热系统、水泵、管道、冷却塔和相关设备组成,是保证高炉及发电系统设备正常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0003]公告号为CN20606990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炉炼铁水循环系统,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冲渣冷沟槽、沉渣池、集水池,所述冲渣冷沟槽的前端连接高炉,所述冲渣冷沟槽的后端连接所述沉渣池,所述集水池分别与所述冲渣冷沟槽的前端和所述沉渣池连接,所述高炉外侧设置有助燃风机,所述助燃风机上设置有第一冷却水管、第二冷却水管、第三冷却水管,所述第一冷却水管连接所述集水池,所述第二冷却水管连接所述冲渣冷沟槽的前端,所述第三冷却水管连接所述高炉。
[0004]但是集水池的水源来源有限,当外界下雨时,需要一种能够将雨水也输入水循环系统的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炉循环水系统,达到外界下雨时将雨水也输入集水池内进行水循环,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高炉循环水系统,包括冲渣冷沟槽、沉渣池、集水池,所述冲渣冷沟槽的前端连接高炉,所述冲渣冷沟槽的后端连接所述沉渣池,所述集水池分别与所述冲渣冷沟槽的前端和所述沉渣池连接,所述高炉外侧设置有助燃风机,所述助燃风机上设置有第一冷却水管、第二冷却水管、第三冷却水管,所述第一冷却水管连接所述集水池,所述第二冷却水管连接所述冲渣冷沟槽的前端,所述第三冷却水管连接所述高炉,还包括设置在厂地内的蓄水池以及设置在厂地周边的蓄水明沟,各个所述明沟相互连通且通过流通管与蓄水池连通,所述蓄水池内设有过滤水中杂质的过滤件,所述蓄水池上设有与集水池连通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有抽水泵。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明沟对雨水进行收集,并通过流通管排放到蓄水池内,此时过滤件对水进行过滤,便于水通过排水管进入集水池,增加了集水池内水的来源,且便于后续水循环,减小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节约了水资源。
[0008]优选地:所述蓄水池为中空的圆柱体,所述过滤件包括设置在蓄水池内的且与蓄水池同轴设置的环形过滤环壁,所述环壁上端延伸至蓄水池上端壁且所述环壁上开设有供水通过的过滤网孔,所述流通管与蓄水池池壁连通且位于过滤网孔的上方,所述排水管位于环壁内。
[0009]优选地:所述蓄水池上端内壁在环壁内设有与蓄水池同轴的环形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的延伸至靠近蓄水池的池底,所述蓄水池池底在第一分隔板内设有与蓄水池
同轴的环形第二分隔板,所述排水管位于第二分隔板内。
[0010]优选地:所述明沟上设有排外管,所述排外管上设有截止阀。
[0011]优选地:所述蓄水池池底设有固定排水管的固定件。
[0012]优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蓄水池池底的固定筒,所述固定筒上端设有供排水管进入的锥形管,所述固定筒下端内壁设有支撑排水管的支撑杆,所述固定筒筒壁上开设有若干与固定筒内壁连通的连通孔。
[001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明沟对雨水进行收集,并通过流通管排放到蓄水池内,此时过滤件对水进行过滤,便于水通过排水管进入集水池,增加了集水池内水的来源,且便于后续水循环,减小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节约了水资源。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明沟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蓄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冲渣冷沟槽;2、沉渣池;3、集水池;31、蓄水池;32、明沟;321、流通管;33、排水管;331、抽水泵;34、环壁;341、过滤网孔;35、第一分隔板;36、第二分隔板;37、排外管;371、截止阀;38、固定筒;381、锥形管;382、支撑杆;383、连通孔;4、高炉。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9]一种高炉循环水系统,如图1和图2,包括冲渣冷沟槽1、沉渣池2、集水池3,冲渣冷沟槽1的前端连接高炉4,冲渣冷沟槽1的后端连接所述沉渣池2,集水池3分别与所述冲渣冷沟槽1的前端和所述沉渣池2连接,高炉4外侧设置有助燃风机,助燃风机上设置有第一冷却水管、第二冷却水管、第三冷却水管,第一冷却水管连接所述集水池3,第二冷却水管连接所述冲渣冷沟槽1的前端,第三冷却水管连接高炉4。
[0020]如图1和图2,上述水循环过程中还包括设置在厂地内的蓄水池31以及设置在厂地周边的蓄水明沟32,各个明沟32相互连通且通过流通管321与蓄水池31连通,流通管321位于蓄水池31池壁的上端,便于流通管321内的水进入蓄水池31内,蓄水池31内设有过滤水中杂质的过滤件,蓄水池31上设有与集水池3连通的排水管33,排水管33上设有抽水泵331。
[0021]如图1和图2,明沟32对雨水进行收集,并通过流通管321排放到蓄水池31内,此时过滤件对水进行过滤,便于水通过排水管33进入集水池3,增加了集水池3内水的来源,且便于后续水循环,减小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节约了水资源。
[0022]如图2和图3,蓄水池31为中空的圆柱体,过滤件包括设置在蓄水池31内的且与蓄水池31同轴设置的环形过滤环壁34,环壁34上端延伸至蓄水池31上端壁且环壁34上开设有供水通过的过滤网孔341,流通管321与蓄水池31池壁连通且位于过滤网孔341的上方,便于流通管321内的水挤入环壁34内,排水管33位于环壁34内。
[0023]如图2和图3,此时流通管321流入蓄水池31和环壁34之间进行沉淀,此时上层的水便于通过过滤网孔341进入环壁34内,排水管33只需要将水抽走即可,环壁34的设置便于蓄水池31对水进行沉淀过滤。
[0024]如图2和图3,蓄水池31上端内壁在环壁34内设有与蓄水池31同轴的环形第一分隔板35,第一分隔板35的延伸至靠近蓄水池31的池底,蓄水池31池底在第一分隔板35内设有与蓄水池31同轴的环形第二分隔板36,排水管33位于第二分隔板36内。第一分隔板35将环壁34和第二分隔板36分离,便于水从第二分隔板36下端流到第一分隔板35和第二分隔板36之间,便于水的再次沉淀。
[0025]如图2和图3,当蓄水池31内不需要用水时,明沟32上设有排外管37,排外管37将水排放到市政管网或者河流,排外管37上设有截止阀371,截止阀371便于明沟32内的水进入蓄水池31。
[0026]如图2和图3,蓄水池31池底设有固定排水管33的固定件。固定件的设置便于稳定排水管33在蓄水池31内的位置。
[0027]如图2和图3,固定件包括设置在蓄水池31池底的固定筒38,固定筒38上端设有供排水管33进入的锥形管381,固定筒38下端内壁设有支撑排水管33的支撑杆38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炉循环水系统,包括冲渣冷沟槽(1)、沉渣池(2)、集水池(3),所述冲渣冷沟槽(1)的前端连接高炉(4),所述冲渣冷沟槽(1)的后端连接所述沉渣池(2),所述集水池(3)分别与所述冲渣冷沟槽(1)的前端和所述沉渣池(2)连接,所述高炉(4)外侧设置有助燃风机,所述助燃风机上设置有第一冷却水管、第二冷却水管、第三冷却水管,所述第一冷却水管连接所述集水池(3),所述第二冷却水管连接所述冲渣冷沟槽(1)的前端,所述第三冷却水管连接所述高炉(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厂地内的蓄水池(31)以及设置在厂地周边的蓄水明沟(32),各个所述明沟(32)相互连通且通过流通管(321)与蓄水池(31)连通,所述蓄水池(31)内设有过滤水中杂质的过滤件,所述蓄水池(31)上设有与集水池(3)连通的排水管(33),所述排水管(33)上设有抽水泵(3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炉循环水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蓄水池(31)为中空的圆柱体,所述过滤件包括设置在蓄水池(31)内的且与蓄水池(31)同轴设置的环形过滤环壁(34),所述环壁(34)上端延伸至蓄水池(31)上端壁且所述环壁(34)上开设有供水通过的过滤网孔(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绍平周云光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金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