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蓄压式进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19810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蓄压式进气系统,包括电控单元、进气管;在进气管上设有蓄压装置,蓄压装置的壳体呈“Π”形腔体,其左下端和右下端与进气管连接相通;在蓄压装置的左下端与进气管的连接部位设有进气阀片,该进气阀片与设在蓄压装置上部内壁上的弹簧座对应,在弹簧座与进气阀片之间设有螺旋弹簧;在蓄压装置的右下端与进气管的连接部位设有排气阀片,该排气阀片与设在蓄压装置上部内壁上的线性电磁阀对应并刚性连接,线性电磁阀与电控单元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其能够在发动机突加负荷时具有低的转速变化、大的适应扭矩,避免发动机因工况突变而导致工作不良,在保证发动机动力性、可靠性的前提下拥有更好的经济性。可靠性的前提下拥有更好的经济性。可靠性的前提下拥有更好的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蓄压式进气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特别是涉一种中/低速涡轮增压发动机蓄压式进气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中/低速涡轮增压大功率发动机的工程应用中,发动机标定中突加负荷等突变工况的标定主要从燃油系统着手,发动机工作需油、气配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0003]CN109372629A公开了“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混合式进气结构及进气控制方法”,该混合式进气结构包括增压进气管、自然吸气进气管、进气总管和电控单元,所述增压进气管连通所述进气总管,所述进气总管内设置有第一进气压力传感器;所述自然吸气进气管内设置有第二进气压力传感器和开关阀。该进气控制方法采用上述混合式进气结构,电控单元可以根据第一进气压力传感器检测的进气总管的压力和第二进气压力传感器检测的自然吸气进气管的压力,从而通过控制开关阀的开闭来改变发动机的进气方式。其可以改善汽车中低速阶段的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并且可以减少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加速的突兀感,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0004] CN210483923U公开了“一种气流稳定的发动机进气管道”,其包括:用于连接供气装置的进气接管;第一稳压腔体,所述第一稳压腔体的进气口与所述进气接管密封连接;风管,所述风管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稳压腔体的出气口密封连接;第二稳压腔,所述第二稳压腔的进气口与所述风管的出气口密封连接;用于连接发动机的进气口的出气接管,所述出气接管与所述第二稳压腔的出气口密封连接;供气装置产生的气流依次经所述进气接管、所述第一稳压腔体、所述风管、所述第二稳压腔及所述出气接管进入至发动机内。其通过稳压腔体来降低进气紊流造成的进气压力波动,其即能保证进气稳定度,又能杜绝对进气造成的阻挡。
[0005]毫无疑问,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都是所述
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蓄压式进气系统,其能够在发动机突加负荷时具有低的转速变化、大的适应扭矩,避免发动机因工况突变而导致工作不良,在保证发动机动力性、可靠性的前提下拥有更好的经济性。
[0007]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蓄压式进气系统,包括电控单元、进气管,其特征是:在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蓄压装置,所述蓄压装置的壳体呈“Π”形腔体,其左下端和右下端与所述进气管连接相通;在所述蓄压装置的左下端与进气管的连接部位设有进气阀片,该进气阀片与设在蓄压装置上部内壁上的弹簧座对应,在所述弹簧座与进气阀片之间设有螺旋弹簧;在所述蓄压装置的右下端与进气管的连接部位设有排气阀片,该排气阀片与设在蓄压装置上部内壁上的线性电磁阀对应并刚性连接,所述线性电磁阀与电控单元电连接。
[0008]进一步,所述电控单元包括电源、ECU和继电器;还包括设在所述蓄压装置壳体上的第一温度/压气传感器、设在所述进气管上的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
[0009]进一步,所述ECU通过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ECU通过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ECU通过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一温度/压气传感器连接,所述ECU通过第三控制线与所述继电器连接;所述继电器通过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电源连接,并通过第五连接线与所述线性电磁阀连接;所述线性电磁阀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电源连接。
[0010]本技术为达到缓和发动机工况突变时因进气不足至工作粗暴等不良工况,在系统中对蓄压装置也进行了温度、压力监控,并实时反馈数据至ECU,用于ECU通过电磁阀开启排气阀片时的油量修正。进一步通过ECU来实现排气阀片开启条件判断并发出开启指令,发动机工况突变(主要指突加负荷),ECU按照闭环控制原理会维持当前工况的目标转速,在此基础上进行油量调节,当ECU油量调节超过预设脉普时,即可判定触发进气不足条件,开启蓄压装置补充进气从而缓解
[0011]本技术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2]通过本技术的顺利应用,在现有发动机基础上可明显改善其突变工况性能,特别是发动机受突加载性能明显提高。在突加载过程中,发动机的瞬态排放物明显减少,在保证发动机动力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可拥有更好的经济性。通过本技术的顺利应用也可以降低涡轮增压的开发、制造难度,复杂压气曲线的涡轮增压器也能满足相应的要求,但势必整机成本会更高,因为增压器需要更高的加工精度和一致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0—电源,11—第一连接线,12—第二连接线 ,13—第三连接线,14—第四连接线,15—第五连接线,20—ECU,21—第一信号线,22—第二信号线,23—第三控制线,30—继电器,40—蓄压装置,41—第一温度/压气传感器,42—弹簧座,43—螺旋弹簧,44—进气阀片,45—线性电磁阀,46—排气阀片,50—进气管,51—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
[0016]参见图1所示的一种发动机蓄压式进气系统,包括电控单元、进气管50,其特征是:在所述进气管50上设有蓄压装置40,所述蓄压装置40的壳体呈“Π”形腔体,其左下端和右下端与所述进气管50连接相通;
[0017]在所述蓄压装置40的左下端与进气管50的连接部位设有进气阀片44,该进气阀片44与设在蓄压装置40上部内壁上的弹簧座42对应,在所述弹簧座42与进气阀片44之间设有螺旋弹簧43;
[0018]在所述蓄压装置40的右下端与进气管50的连接部位设有排气阀片46,该排气阀片46与设在蓄压装置40上部内壁上的线性电磁阀45对应并刚性连接,所述线性电磁阀45与电控单元电连接。
[0019]所述电控单元包括电源10、ECU20和继电器30;还包括设在所述蓄压装置40壳体上的第一温度/压气传感器41、设在所述进气管50上的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51。
[0020]所述ECU20通过第三连接线13)和第四连接线14与所述电源10连接;所述ECU20通
过第一信号线21与所述第二温度/压力传感器51连接,所述ECU20通过第二信号线22与所述第一温度/压气传感器41连接,所述ECU20通过第三控制线23与所述继电器30连接;所述继电器30通过第二连接线12与所述电源10连接,并通过第五连接线15与所述线性电磁阀45连接;所述线性电磁阀45通过第一连接线11与所述电源10连接。
[0021]本系统通过两步完成相关功能:
[0022]第一步,常用蓄压:发动机稳定工况情况下,因进气管50和蓄压装置壳体40内有压力差,且压差超过弹簧43设定开启压力时,进气阀片44在内外压差作用下打开,从而对蓄压装置壳体40内进行充气,直到进气阀片44内外压差不足以抵消43弹簧43的开启压力而关闭。进而常用蓄压完成。常用蓄压压力可到进气管50内出现的最高压力。
[0023]第二步,突变工况进气补充:当发动机出现工况突变情况(主要指突加载),ECU20按照闭环控制原理会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蓄压式进气系统,包括电控单元、进气管(50),其特征是:在所述进气管(50)上设有蓄压装置(40),所述蓄压装置(40)的壳体呈“Π”形腔体,其左下端和右下端与所述进气管(50)连接相通;在所述蓄压装置(40)的左下端与进气管(50)的连接部位设有进气阀片(44),该进气阀片(44)与设在蓄压装置(40)上部内壁上的弹簧座(42)对应,在所述弹簧座(42)与进气阀片(44)之间设有螺旋弹簧(43);在所述蓄压装置(40)的右下端与进气管(50)的连接部位设有排气阀片(46),该排气阀片(46)与设在蓄压装置(40)上部内壁上的线性电磁阀(45)对应并刚性连接,所述线性电磁阀(45)与电控单元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蓄压式进气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电控单元包括电源(10)、EC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国生李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科克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