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5643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55
本申请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其包括坝体与抗冲击结构,抗冲击结构包括修筑于坝体迎水面上混凝土墙与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圈,混凝土墙远离坝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阶梯槽,缓冲圈设于阶梯槽内,混凝土墙上设有用于固定缓冲圈的锚固组件。本申请混凝土墙对坝体进行包覆固定,缓冲圈对混凝土墙形成遮挡,当有水流冲击坝体时,水流的冲击力作用于缓冲圈上,缓冲圈发生弹性形变并对冲击动能进行吸收,降低了防洪堤受到冲击破坏的可能性,具有提高防洪堤的抗冲击性能的效果。抗冲击性能的效果。抗冲击性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


[0001]本申请涉及水利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

技术介绍

[0002]防洪堤是指为了防止河流泛滥而建的堤坝,防洪堤在几百年前就已出现,防洪堤通常就是一堆泥土,土堆呈长条形,有时会沿河流、湖泊或海洋绵延数公里,防洪堤能保护住在河岸的人每年远离洪灾,免遭财产损失。但是受水流不断的冲刷侵蚀,防洪堤易发生水土流失,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堤坝决堤坍塌。
[0003]目前,公告号为CN211285476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包括防洪堤和地基,防洪堤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混凝土墙体、防渗水板以及阻水墙。凝土墙体内设有加固钢筋,使防洪堤的迎水面得以加固,防渗水板与阻水墙对墙体外的水加以阻隔,阻碍了水向防洪堤内部渗透。但是,上述方案中防渗水板与阻水墙对水流冲击吸收的性能差,当有水浪冲击防洪堤时,防渗水板与阻水墙易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防洪堤结构的稳固性。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有防洪堤的抗冲击性能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防洪堤的抗冲击性能,本申请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包括坝体与抗冲击结构,所述抗冲击结构包括修筑于所述坝体的迎水面上混凝土墙与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圈,所述混凝土墙远离所述坝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阶梯槽,所述缓冲圈设置于所述阶梯槽内,所述混凝土墙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缓冲圈的锚固组件。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墙修筑于坝体的迎水面上,其对坝体的侧壁进行包覆固定,防止水流的侵蚀使坝体塌陷,缓冲圈通过锚固组件固定于阶梯槽内,以对混凝土墙的迎水面形成遮挡;当有水流冲击坝体时,水流的冲击力作用于缓冲圈上,由于缓冲圈由弹性材料制成,其发生弹性形变并对冲击动能进行吸收,以此降低防洪堤受到冲击破坏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防洪堤的抗冲击性能。
[0009]优选的,所述锚固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墙内的锚桩、固定设置于所述缓冲圈内的垫片以及与所述锚桩螺纹配合的锚固杆,所述垫片与所述缓冲圈上均开设有与所述锚固杆螺纹配合的螺孔。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锚桩固定设置于混凝土墙内,安装时,先将缓冲圈置于阶梯槽上,使垫片、缓冲圈及锚桩上的螺孔对齐,然后旋入锚固杆,使锚固杆依次贯穿垫片、缓冲圈及锚桩,即可实现缓冲圈与锚桩的固定,进而实现了缓冲圈与混凝土墙的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缓冲圈采用废旧轮胎。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旧轮胎由橡胶制成,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可满足缓冲圈吸收冲击动能的要求,其耐腐蚀、使用寿命长;且使用废旧轮胎可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节能环保,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抗冲击结构的建造成本。
[0013]优选的,所述阶梯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缓冲圈的凹槽,且所述缓冲圈的侧壁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贴合;所述凹槽的侧壁及所述阶梯槽的底面上均设有所述锚固组件,且所述阶梯槽底面上的所述锚固组件对称分布于所述凹槽侧壁上所述锚固组件的两侧。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圈的侧壁与凹槽的内侧壁贴合,凹槽对缓冲圈有水平方向的限制作用,有效的阻碍了缓冲圈沿阶梯槽发生水平移动;凹槽侧壁上的锚固组件将缓冲圈的竖直面与混凝土墙固定连接,阶梯槽的底面上的锚固组件对称分布于凹槽侧壁上锚固组件的两侧,有效的防止了缓冲圈于凹槽内发生转动,起到加强固定的作用。
[0015]优选的,所述缓冲圈远离所述凹槽的一侧伸出所述阶梯槽,并压于位于其下侧所述缓冲圈的顶面上,且相邻所述阶梯槽内的所述缓冲圈呈上下交错排布。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阶梯槽中上侧缓冲圈压在下侧缓冲圈上,防止了下侧缓冲圈向上的移动,具有于竖直方向对缓冲圈加强固定的效果;且相邻阶梯槽内的缓冲圈呈上下交错排布,使缓冲圈在竖直方向上的排布更为紧密,减小混凝土墙裸露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抗冲击结构的抗冲击效果。
[0017]优选的,所述缓冲圈内设有填充料,填充料包括砾石层与泥土层,所述泥土层设于所述砾石层的上侧,且所述泥土层内种植有固土植物。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砾石层与泥土层的填充,使缓冲圈的自重增加而不易被水冲走,以此提高抗冲击结构的稳固性;种植的固土植物起到良好的固土与绿化的作用,有效的提升了防洪堤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景观效果。
[0019]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墙与所述坝体之间铺设有防渗层,所述防渗层包括土工膜与包覆于所述土工膜两侧的土工布。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土工膜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土工布包覆于土工膜的两侧以对其形成保护,防止土工膜被穿刺,土工膜与土工布共同制成的防渗层,有效的阻碍了水向坝体内部渗透造成破坏,具有良好的防渗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坝体的稳定性。
[0021]优选的,所述坝体的底部修筑有与所述混凝土墙的底端固定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内填充有石料层,所述石料层上覆设有石笼网。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座与混凝土墙的底端固定连接,底座对混凝土墙进行支撑固定,其有效的阻碍了混凝土墙沿坝体的侧壁发生移动,具有加强混凝土墙固定的效果;填充的石料层增大了底座的自重,使底座更为稳定,设置的石笼网包覆在石料层上,防止了石料被冲出底座。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1. 混凝土墙对坝体进行包覆固定,缓冲圈对混凝土墙形成遮挡,当有水流冲击坝体时,水流的冲击力作用于缓冲圈上,缓冲圈发生弹性形变并对冲击动能进行吸收,降低了防洪堤受到冲击破坏的可能性,提高了防洪堤的抗冲击性能;
[0025]2. 缓冲圈采用废旧轮胎,其耐腐蚀、使用寿命长,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并有效的降低了抗冲击结构的建造成本;
[0026]3. 凹槽的限制阻碍了缓冲圈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凹槽侧壁上的锚固组件将缓冲圈的竖直面与混凝土墙固定连接,阶梯槽底面上的两组锚固组件防止缓冲圈发生转动,具有良好的加强固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9]图3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1、坝体;2、抗冲击结构;21、混凝土墙;211、阶梯槽;212、凹槽;22、缓冲圈;221、砾石层;222、泥土层;223、固土植物;23、锚固组件;231、锚桩;232、垫片;233、锚固杆;3、底座;31、石料层;32、石笼网;4、防渗层;41、土工膜;42、土工布。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其特征在于:包括坝体(1)与抗冲击结构(2),所述抗冲击结构(2)包括修筑于所述坝体(1)的迎水面上混凝土墙(21)与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圈(22),所述混凝土墙(21)远离所述坝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阶梯槽(211),所述缓冲圈(22)设置于所述阶梯槽(211)内,所述混凝土墙(21)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缓冲圈(22)的锚固组件(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组件(23)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墙(21)内的锚桩(231)、固定设置于所述缓冲圈(22)内的垫片(232)以及与所述锚桩(231)螺纹配合的锚固杆(233),所述垫片(232)与所述缓冲圈(22)上均开设有与所述锚固杆(233)螺纹配合的螺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圈(22)采用废旧轮胎。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槽(211)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缓冲圈(22)的凹槽(212),且所述缓冲圈(22)的侧壁与所述凹槽(212)的内侧壁贴合;所述凹槽(212)的侧壁及所述阶梯槽(211)的底面上均设有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伟吴连为吴雪桂笑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仁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