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用雨水回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4836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雨水回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施工用雨水回收结构,其中,包括进水井和地面,所述地面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渗水孔,所述第一渗水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渗水孔通过流水槽与进水井相连通,所述进水井的相对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活动连接有过滤装置,所述进水井通过第一连接管道连通有沉淀壳。其有益效果是,该施工用雨水回收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渗水孔、流水槽和过滤框,在下雨天,雨水通过第一渗水孔进入到流水槽内,通过过滤装置进行过滤,将雨水中的垃圾进行分离,使过滤装置在滑槽内活动,可将过滤装置取出,方便对过滤装置进行清理,保证过滤效果,且避免堵塞管道。管道。管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施工用雨水回收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雨水回收
,具体涉及一种施工用雨水回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绿色施工是建筑行业的趋势,其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不少企业在如何践行绿色施工提出了新的措施,但是在节水这个板块普遍存在水收集方式单一、用途单一、循环利用程度不高的问题,节能减排的作用效果不够显著,目前,雨水收集运用虽然较为广泛,但现阶段采用的方法实用性不高,且雨水回收的效率较低,且收集作业面多集中在屋顶,构造复杂,在施工过程中也不能起到很好的雨水收集作用,收集的雨水量较少,起不到实质性的节能减排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施工用雨水回收结构,其解决了雨水回收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施工用雨水回收结构,包括进水井和地面,所述地面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渗水孔,所述第一渗水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渗水孔通过流水槽与进水井相连通,所述进水井的相对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活动连接有过滤装置,所述进水井通过第一连接管道连通有沉淀壳,所述沉淀壳的相对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同一个隔板,所述隔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隔板的表面均开设有溢流孔,所述沉淀壳通过两个隔板分隔为第一沉淀槽、第二沉淀槽和第三沉淀槽,所述沉淀壳的侧面通过第二连接管道连通有集水箱。
[000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框,所述过滤框的内壁上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过滤框活动连接在滑槽内。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进水井的侧面开设有第二渗水孔。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沉淀槽、第二沉淀槽和第三沉淀槽的底部均连通有排淤管,所述排淤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阀门。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集水箱的侧面通过水管连通有泵机,所述泵机的输出端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阀门。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进水井的顶部设置有漏水盖板。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1、该施工用雨水回收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渗水孔、流水槽和过滤框,在下雨天,雨水通过第一渗水孔进入到流水槽内,通过过滤装置进行过滤,将雨水中的垃圾进行分离,使过滤装置在滑槽内活动,可将过滤装置取出,方便对过滤装置进行清理,保证过滤效果,且避免堵塞管道。
[0012]2、该施工用雨水回收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沉淀槽、第二沉淀槽和第三沉淀槽,过滤后的雨水进入到第一沉淀槽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将雨水中的杂质进行沉淀,经过第一
次沉淀后的雨水通过溢流孔进入到第二沉淀槽内进行沉淀,再经过第三沉淀槽进行沉淀,经过三级沉淀过滤保证水质的质量,使水质满足施工用水和消防用水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4]图1为本技术正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中过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地面;2、流水槽;3、第一渗水孔;4、进水井;5、第二渗水孔;6、滑槽;7、过滤装置;71、过滤框;72、过滤网;73、把手;8、漏水盖板;9、第一连接管道;10、沉淀壳;11、隔板;12、第一沉淀槽;13、第二沉淀槽;14、第三沉淀槽;15、溢流孔;16、排淤管;17、第一阀门;18、第二连接管道;19、集水箱;20、水管;21、泵机;22、出水管;23、第二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实施例
[0020]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施工用雨水回收结构,包括进水井4和地面1,地面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渗水孔3,第一渗水孔3的数量为多个,第一渗水孔3通过流水槽2与进水井4相连通,进水井4的相对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槽6,滑槽6内活动连接有过滤装置7,通过设置第一渗水孔3、流水槽2和过滤框71,在下雨天,雨水通过第一渗水孔3进入到流水槽2内,通过过滤装置7进行过滤,将雨水中的垃圾进行分离,使过滤装置7在滑槽6内活动,可将过滤装置7取出,方便对过滤装置7进行清理,保证过滤效果,且避免堵塞管道,进水井4通过第一连接管道9连通有沉淀壳10,沉淀壳10的相对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同一个隔板11,隔板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隔板11的表面均开设有溢流孔15,沉淀壳10通过两个隔板11分隔为第一沉淀槽12、第二沉淀槽13和第三沉淀槽14,沉淀壳10的侧面通过第二连接管道18连通有集水箱19,通过设置第一沉淀槽12、第二沉淀槽13和第三沉淀槽14,过滤后的雨水进入到第一沉淀槽12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将雨水中的杂质进行沉淀,经过第一次沉淀后的雨水通过溢流孔15进入到第二沉淀槽13内进行沉淀,再经过第三沉淀槽14进行沉淀,经过三级沉淀过滤保证水质的质量,使水质满足施工用水和消防用水的要求。
[0021]具体的,过滤装置7包括过滤框71,过滤框71的内壁上设置有过滤网72,过滤框7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73,过滤框71活动连接在滑槽6内,通过把手73方便将过滤装置7取出进行清理和维护,保证过滤效果,进水井4的侧面开设有第二渗水孔5,使渗入地面1的水通过第二渗水孔5进入到进水井4内,便于对雨水进行更好的收集。
[0022]具体的,第一沉淀槽12、第二沉淀槽13和第三沉淀槽14的底部均连通有排淤管16,排淤管16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阀门17,通过打开第一阀门17,便于将第一沉淀槽12、第二沉淀
槽13和第三沉淀槽14内沉淀的杂质排出,便于进行清理,集水箱19的侧面通过水管20连通有泵机21,泵机21的输出端连通有出水管22,出水管22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阀门23,便于对集水箱19内的水进行输出使用,进水井4的顶部设置有漏水盖板8,方便打开进水井4,且便于对雨水进行收集。
[0023]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
[0024]S1、在下雨天,雨水通过第一渗水孔3进入到流水槽2内,通过过滤装置7进行过滤,将雨水中的垃圾进行分离,过滤后的雨水通过第一连接管道9进入到第一沉淀槽12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将雨水中的杂质进行沉淀,经过第一次沉淀后的雨水通过溢流孔15进入到第二沉淀槽13内再次进行沉淀,再经过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施工用雨水回收结构,包括进水井(4)和地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渗水孔(3),所述第一渗水孔(3)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渗水孔(3)通过流水槽(2)与进水井(4)相连通,所述进水井(4)的相对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槽(6),所述滑槽(6)内活动连接有过滤装置(7),所述进水井(4)通过第一连接管道(9)连通有沉淀壳(10),所述沉淀壳(10)的相对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同一个隔板(11),所述隔板(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隔板(11)的表面均开设有溢流孔(15),所述沉淀壳(10)通过两个隔板(11)分隔为第一沉淀槽(12)、第二沉淀槽(13)和第三沉淀槽(14),所述沉淀壳(10)的侧面通过第二连接管道(18)连通有集水箱(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施工用雨水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7)包括过滤框(7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利海金农英王金良徐雪兴胡雪飞付玲莎杜芬秀丁红宜胡来福黄紫菱吴希农田秀菊胡燕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四季景观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